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東北石油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紅育心,以藝育身’高校思政育人體系的研究與實踐”(DYJG2022059)、2024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數智賦能下區域藝術多重嵌入高校美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SJGYB2024448)研究成果。
在全球化進程加速與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當下,城市文化傳承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外來文化大量涌入,沖淡本土文化特色,建筑風格趨同,傳統民俗活動難以為繼,使城市記憶漸失;另一方面,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傳承熱情降低,古老技藝、傳說面臨失傳危機。在此背景下,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直觀載體,對城市文化傳承意義重大。
一、公共藝術教育與城市文化傳承的理論關聯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內涵與特征
公共藝術教育以普及藝術知識、培養公眾審美能力、提升全民藝術素養為目標,具有普及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文化傳承培育了具有感知、理解、創造能力的傳承主體。
(二)城市文化傳承的要素與意義
城市公共藝術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彰顯著城市的文化,延續著城市的文脈[]。城市文化傳承涵蓋物質與精神兩層面要素。例如西安,物質層面包含歷史建筑、傳統街區、文化遺址等,如西安古城墻、西安回民街、秦始皇陵兵馬俑等,街巷布局、建筑風貌保留明清遺韻,民俗展現地域風情,磚石承載歷史滄桑,見證朝代更迭;精神層面上,“長安八景”等傳說賦予景致浪漫色彩,秦腔、皮影戲、剪紙等民俗技藝濃縮了民間創造力與審美。
傳承城市文化意義重大。于西安而言,以文化遺產、民俗風情吸引全球目光,有利于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例如在西安召開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會議,讓世界聚焦其古老文化。鐘鼓樓跨年敲鐘祈福等慶典活動成為市民心底的溫暖記憶,使市民感受城市溫度,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凝聚奮進力量。
(三)公共藝術教育對城市文化傳承的作用機制
公共藝術是以藝術為紐帶,經過文化傳播而帶來的具有文化生長性的文化內容,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2]。公共藝術教育在城市文化傳承中,通過知識傳播、情感凝聚、創新驅動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構建起有機傳承體系。
在知識傳播層面上,公共藝術教育通過多樣形式與渠道傳遞城市文化知識。地鐵文化作為一種以地鐵為載體的大眾文化傳播形態,以其獨特的個性展示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地域特色、精神風貌與嶄新形象,具有滲透性強、傳播速度快以及形象、生動、直觀的文化特性3]。西安地鐵文化具有本土文化豐厚、受眾基數龐大等傳播優勢。利用好龐大的受眾基數可以使得地鐵文化在初期推廣吸引受眾時的阻力減小,緊接著西安地鐵利用豐富的文化內容將潛在受眾“留”下來,并轉變為實在受眾4。線上講解配合線下導覽,使不同層次受眾都能汲取養分,讓知識傳遞從點到面,進而開啟城市文化大門。
在情感凝聚維度中,公共藝術教育能夠激發公眾對城市文化的情感共鳴[5。文化墻展示了西安千年輝煌與百姓煙火,如含元殿站《威儀天下》,展現大唐盛世氣象,讓市民心生自豪,情感紐帶在互動中織就,個體與城市文化緊密相連,為傳承注人持久動力。
在創新驅動角度層面,為城市文化傳承注人活力。一方面,鼓勵公眾參與創作,讓靈感與傳統碰撞,使文化墻成全民創意結晶;另一方面,啟發文化再闡釋,以現代視角重審歷史,用裝置藝術演繹秦俑精神,傳統文化在創新表達中吸引年輕一代,跨越時代熠熠生輝,確保城市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二、西安地鐵文化墻藝術特色
西安地鐵文化墻以“一站一景”為特色,將歷史典故、人文景觀融入地鐵站,成為連接古今、傳遞城市精神的紐帶,為公共藝術教育提供獨特樣本。
(一)歷史主題呈現:從周秦漢唐到近代風云
西安地鐵文化墻猶如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徐徐展開周秦漢唐的輝煌與近代的滄桑變遷。含元殿站的《威儀天下》文化墻,以含元殿為核心場景,翔鸞閣、棲鳳閣分居兩側,飛檐斗拱靈動欲飛,與主殿呼應,構建出雄渾壯闊空間感,完美復現大唐盛世的雄渾氣魄,讓古韻在地鐵空間流淌。
五路口站的《革命薪火》文化墻則瞬間將觀者拉回近代風云激蕩歲月。畫面以馮玉祥解西安之圍為敘事主線,背景融入革命公園、革命亭建筑元素,墻體色調以土黃、青灰為主,營造出歷史厚重感,時刻提醒人們銘記先輩奮斗,珍視當下和平。這面墻成為近代西安堅韌精神的生動注腳,連接過去與未來,賦予城市前行力量。
(二)地域文化彰顯:絲路風情與關中韻味
大差市站的《絲路遺韻》文化墻仿佛開啟了通往唐代絲路貿易的時空隧道。漫漫黃沙與悠悠白云交織,絲路若隱若現,盡顯當年長安作為絲路起點的昌盛,觀者仿若置身唐時絲路商隊,感受中西交流熱絡。胡家廟站的《互通有無》文化墻則聚焦絲路貿易的微觀場景。畫面中心,胡人貿易集市熙熙攘攘,攤位鱗次櫛比,擺放著異域珍寶。周邊清真寺建筑輪廓莊重肅穆,古錢幣散落,見證財富流動,整幅畫面是絲路上文化、經濟碰撞融合的生動縮影,凸顯西安地域文化獨特魅力。
(三)藝術風格多樣: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東長安街站的《漢風溢彩》文化墻宛如一扇通往漢代社會的時光之門,在藝術風格上巧妙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人物形象汲取漢畫像磚、畫像石精髓,造型古樸簡約,還原漢代質樸生活氣息,構圖上采用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結合手法,增強視覺沖擊力,使古老文化在現代審美下煥新魅力。
三、西安地鐵文化墻賦能城市文化傳承的路徑
首先,構建沉浸式教育場景,使乘客在歷史與藝術交融中提升審美感知。其次,激發公眾參與互動,使其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最后,實現跨學科知識融合滲透,促使公眾拓寬知識邊界,全方位領略城市文化魅力,切實推動公共藝術教育落地生根。
(一)構建沉浸式場景
當乘客踏入大雁塔站,仿若瞬間穿越歷史,步入一幅古韻悠長的詩畫長卷。站內,《雁塔秀色》文化墻氣勢恢宏,以細膩筆觸與絢麗色彩勾勒出大雁塔四季景致,使乘客在候車間隙,仿若置身唐時勝景,沉浸于歷史、藝術交織的審美情境,感受千年古都底蘊。
大唐芙蓉園站將沉浸式體驗發揮到極致。文化墻聚焦芙蓉園夜游賞燈盛景,汲取《簪花仕女圖》靈感,塑造的仕女們體態婀娜,妝容精致,手持宮燈或輕搖團扇,漫步于燈火輝煌園林。乘客步入車站,仿佛加入夜游行列,眼前盡是盛世繁華之景,在短暫候車中領略大唐風雅,感受傳統藝術魅力,沉醉于這跨越時空的審美盛宴,讓心靈在古韻滋養中升華。
(二)促使公眾參與互動
西安地鐵在文化墻設計前期,廣泛征集公眾意見。如在設計航天東路站的《追夢飛天》文化墻時,設計團隊向市民、航天愛好者、藝術院校師生收集創意,聚焦敦煌飛天元素與航天精神結合形式,探討畫面色彩、構圖偏好。以藍色為主調象征宇宙,用流暢線條展現飛天飄逸,融合古老飛天神韻與現代航天夢想,讓公眾從文化墻“旁觀者”變身“參與者”,增強認同感。
(三)加強跨學科知識融合與滲透
大明宮站的《萬國賓至》文化墻宛如一部立體史書,為觀者打開知識寶庫之門。畫面中心,各國使臣身著特色服飾,齊聚大明宮丹鳳門下,西域使者的袍服紋理為當地傳統織錦樣式,蘊含紡織技藝知識。建筑層面,丹鳳門以磅礴氣勢矗立,其斗拱結構、飛檐翹角嚴格遵循唐代營造法式,彰顯古代建筑科學精妙,周邊宮墻磚石、彩繪圖案承載歷史典故、文化符號。從唐代外交禮制到民族融合,歷史、人文、建筑多學科知識借這一方墻面傳遞,使乘客在欣賞中悄然開啟知識探索之旅。
縱觀西安地鐵全網文化墻,知識脈絡交織縱橫。乘客穿梭站點,仿若置身知識長廊,一站一主題、一墻一學問,不同學科知識碎片碰撞拼接,激發公眾跨學科學習熱情,以地鐵為課堂,于通勤日常拓寬知識視野,提升綜合素養,為城市文化傳承注人智慧力量。
四、西安地鐵文化墻賦能城市文化傳承的成效
(一)公眾藝術素養提升
藝術教育本質上是借助于美和審美,以美的手段來培養完整、完善、完美的個體。在西安地鐵網絡逐步織成并融入城市脈絡的進程中,地鐵文化墻宛如一扇靈動的藝術之窗,悄然開啟了公眾通往藝術殿堂的新通道。乘客搭乘地鐵穿梭于各個站點時,目光總會被風格各異、內涵豐富的文化墻吸引。以往,多數市民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鮮少有機會近距離、持續性地接觸專業藝術作品。如今,地鐵文化墻打破了這一局限,讓藝術成為通勤路上的“常客”。從古樸厚重、鐫刻著周秦漢唐輝煌印記的歷史題材畫面,到洋溢著絲路風情、展現關中民俗百態的地域特色呈現,使乘客在短暫的候車、乘車間隙踏入一場場微型藝術展覽,沉浸于歷史與現代交織、傳統與創新碰撞的美學氛圍之中。
不僅如此,地鐵文化墻還激發了公眾藝術表達的欲望。以往公眾在藝術領域多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而如今,受文化墻啟發,不少人開始嘗試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藝術。在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乘客分享的地鐵文化墻打卡照片,或進行二次創作,創作出攝影集、繪畫作品等,公眾實現了從藝術欣賞者到創作者的角色轉變,這些點滴變化都彰顯出西安地鐵文化墻對公眾藝術素養的有力提升。
(二)城市文化認同感增強
西安地鐵文化墻的每一幅壁畫都有豐富的內容,都訴說著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大眾熟悉的,看到后能立馬感知到的。例如安遠門站的壁畫《御守》,其內容主要是騎隊守護家園的場景。
為深入探究西安地鐵文化墻對城市文化認同感的影響,一方面精心收集網絡平臺上游客與市民的評價,涵蓋微博、小紅書、大眾點評等熱門社交平臺,累計整理數千條評論;另一方面,實地走訪西安各大地鐵路線,與百余名乘客展開深度訪談,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洞察大眾心聲。有網友興奮地表示:“我印象中,西安地鐵是第一個每一站都有文化墻,都設置專有LOGO,把文物弄進站臺的,在弘揚本地特色文化、培育本土地鐵文化這塊總體值得肯定。”這些真摯話語,生動展現了西安地鐵文化墻在凝聚城市精神、增強文化認同上的強大力量,讓城市文化傳承的火種越燃越旺。
(三)文化傳承創新動力激發
西安地鐵文化墻宛如一顆投入文化創意產業湖面的巨石,激起層層創新漣漪。西電科大南校區·未來之瞳站文化墻將城市建筑群以藝術化的眼球圖形設置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并通過大數據和信息化的相關視覺元素來展現一個未來數據化、信息化的時代,同時表達用科技放眼未來的內涵,從而展現西安的城市多元形象。
于藝術創作而言,文化墻是靈感富礦。本地藝術家以其為創作母題,從傳統色彩、構圖到文化內涵展開深度挖掘,創作風格多元的繪畫、雕塑,用現代筆觸重繪歷史傳奇,讓古老故事“活”在當下;高校藝術教學也將其納入素材庫,設計、美術專業師生實地采風,汲取營養用于課程作業、畢業設計,為藝術傳承注人青春活力,使一批批融合西安古韻與現代審美的佳作不斷涌現,為城市文化持續發展續航。
綜上所述,西安地鐵文化墻憑借其對歷史主題的精準回溯、地域文化的精妙彰顯以及藝術風格的匠心融合,成功構建沉浸式教育場景。未來,西安地鐵文化墻有望通過優化設計與教育功能、整合多元文化資源、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動西安文化走向世界。西安地鐵文化墻將持續在城市地下空間書寫文化傳奇,為西安這座古老城市在新時代的文化繁榮與發展鑄就堅實根基,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文化引擎,讓城市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升華,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梁昊.基于地域文化創新的城市公共藝術表達[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2(11):71-73.
[2]王中.藝術創造文化城市[J].美術觀察,2023(10):11-13.
[3]賈云平.城市地鐵文化建設研究[J].城市觀察,2012(5):32-41,67.
[4]高瑜甜.地鐵文化標識系統對城市文化傳播的作用[J].新聞研究導刊,2021(14):51-53.
[5]左景麗,李依霏,唐芙蓉.地鐵文化英文傳播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以西安地鐵文化為例[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64-70,78.
[6]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343.
[7]范璽艷.淺談西安地鐵壁畫的地域文化性[J].藝術品鑒,2015(7):145.
作者簡介:
劉瑋,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教育。
孔奪,碩士,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