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方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
(一)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根植于豐饒的中國文化,深受繪畫、詩詞以及文學的影響。詩人與畫家的親身介人與策劃,賦予了中國古典園林飽含詩情畫意的獨特韻味。特別是山水畫,對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風貌產生了直觀且深刻的影響。繪畫中的各種技法、思想也被運用于風景園林的布置中,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由于受到繪畫與詩歌藝術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在審美追求上與繪畫詩歌一致,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所謂“意境”,即人將自己的內心體驗、哲學思想投射在實體實物,帶給人符合自身精神世界的情境,是精神與物質的高度統一[1]。
意境是中國藝術創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追求,同時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所追求的藝術高地。對于意境的塑造,中國古典園林有著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一是寓情于物,賦予花木以情感,如松竹翠柏代表君子氣節,芍藥牡丹代表富貴榮華等。善用植物形態和季節變化表達人的思想感情,以達到意景相融的目的。二是預先構思意境,如拙政園(圖1)、獅子園、留園等,它們均從意境出發構建景致,再以景致激發意境,最終在意境與景致相融合的環境中完美呈現。此外,中國古典園林還精于運用縮影技巧,以實現意境間精妙轉換的藝術表達。


(二)西方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
西方古典園林比較注重設計理念,強調幾何形狀的法則之美。談到西方文明,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是無法繞開的話題2。西方現代的思想觀念和審美,大部分可以在這兩種文明中找到影子。在古希臘園林與建筑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極致理性與秩序的追求,其著名的作品就是衛城。古羅馬承襲了這一理念,龐貝古城便是最佳佐證。如圖2所示,園林與居所的布局清晰,軸線突出,其開闊的空間映射出古羅馬人對自然景致的深切熱愛。至中世紀,隨著宗教思想的崛起,園林開始作為修道院和寺院的附屬建筑,如圣加爾的設計圖揭示了將長方形地塊作為園林布局的核心元素,更加追求秩序與威嚴。
文藝復興作為西方藝術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段歷史,其思想、理念對園林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此時,西方更注重征服自然,認為一切以人為本、以人為尊,在這種哲學理念下,軸線對稱式的狹窄景觀成為園林藝術的主流。法國造園家格園莫正是這一觀念的堅定支持者,他宣稱:“園林是人工的,是一個構圖,我們的目標不是費盡心機去模擬自然景致的偶然性,對我們來說,問題是要把自然風格化?!盵3由此可以發現,中西方園林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與發展方向。
二、中西方美學理念的差異
(一)西方的美學觀念
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特點的不同,究其根本是雙方美學理念的不同。美學起源于西方,鮑姆加登于1735年在《關于詩的哲學默想錄》中引入了“感性(知)學”④。但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已經有大量著名思想家對美進行了闡釋。這些觀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以唯心主義哲學為基本,嘗試探討美的本質問題??档略谥鳌杜袛嗔ε小分忻枋隽怂麑γ缹W的看法:首先,審美是無功利而令人產生愉快的;其次,審美是無概念而具有普遍性的,即美本身并沒有本質意義;再次,美是具有無目的的合自的性,即美并不依賴于具體的實用目的,但與一種內在的目的性相符合;最后,認為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源于人們的審美共通感。自此,美學走向了審美經驗論的研究范疇,即對美感來源的研究[5]。
(二)中國的美學觀念
中國美學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它發端于先秦兩漢,發展于魏晉南北朝到明朝,清朝是總結時期,不同的思想家對美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理論思維十分活躍,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時期。無論是儒家的禮樂為尊,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都為整個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而在秦朝完成大一統后,中國由過去的分封制改為中央集權制,不僅統一了土地、度量衡,更開啟了統一思想的道路。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文化思想基本實現了以道家與儒家思想為根基。隨著佛教的傳入和在唐朝的興起,儒、釋、道三家思想基本完成了對中國文化的總結與闡釋。
通過對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美學理念來源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美學強調對美的理性分析,中國美學則強調人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聯系與感受。這就造成了二者不同的意識形態,人們對待自然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從而影響了園林藝術的發展方向與藝術特點。
三、自然觀對園林藝術的影響
園林藝術以植物、山水為創作素材,是最接近自然的藝術形式之一。人們對于自然的態度與理念,是影響園林藝術特征的重要因素。儒、釋、道三家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最為深遠。其中,道家對自然觀的描述最為突出,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盁o為而治”追求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認為人對自然不僅要有敬畏之心,更要有擁抱自然、融入自然的向往,最終達到道家思想的終極目的——得“道”方為“逍遙”。
西方哲學思想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對于自然觀,西方哲學理念往往將人與自然看作二元對立的兩面,即主體與客體的關系8。這就導致在西方觀念中,人與自然天生就是你強我弱的矛盾體,人生下來的任務就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因此,西方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造型往往被大面積改動,力求創造出本不屬于自然界的規則形狀。
與西方對自然的征服欲不同,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便是自然觀的直接體現。因此,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工匠們追求一種人在自然中的感受,通過巧妙的構成技巧、簡單的植株修剪,讓人產生一種身在自然中又非在自然中的奇特感受。
四、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是含蓄、清幽、淡泊,重在情感表達與自然感受,利用自然形式之間的搭配,以景引情,是自然的、寫意的、注重想象的;而西方古典園林則講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精細雕琢自然景物,追求人工的美和征服自然規律的美,是直觀的、人工的、注重規律的。二者不同的審美情趣造就了不同的審美意味,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時代,這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園林藝術發展中開辟了新的道路。
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哲學、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對我國的園林、建筑等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圓明園的修建直接運用了法國古典主義的建造風格,其布景與修建手法完整地引進了西方的處理技術,不僅顯著開闊了國人的眼界,給人以全新的視覺體驗,而且極大地充實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表現手法,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是典雅的中式園林,還是精致的西式園林,都始終保持著各自獨特的魅力,各展風采,是啟迪我們創意與靈感的寶貴源泉,推動我們在領悟與繼承的基礎上持續革新。
參考文獻:
[1]盧洪英.淺談中國畫的意境[J].大眾文藝,2016(13):97.
[2]李子軒.東西方園林哲學思想的差異性[J].現代園藝,2023(10):145-147.
[3]趙新.試論中西方園林的自然觀[J].今日科苑,2008(12):202.
[4]彭立勛.西方美學名著導讀[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75.
[5]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0-45.
[6]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3-264.
[7]王焱麒.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之起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2):13-16.
[8]崔金玲.對立統一視域中的人與自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4):110-112.
作者簡介:
張覲覲,蘇州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間藝術圖式的當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