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先提出“文旅協同”概念及文旅發展的經濟價值,引發了廣大學者的關注。2018年,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發布TourismandCultureSynergies(《旅游和文化的協同效應》),文旅融合研究逐步走向成熟。UNWTO指出,全世界旅游活動中將近 3 7 % 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正以每年約1 5 % 的幅度增長。隨著文旅融合深度發展,現代人文環境的演變、旅游行為的多樣化以及不同年齡群體對文化的需求都發生了變化,文化產業正逐步向市場細分、個性化定制和互動體驗等方向發展。新興業態如民族服飾旅拍、劇本殺情景劇、互動歌舞表演以及數字化虛擬體驗等,已經突破了傳統旅游業的商業化開發、仿古街區建設和小商品銷售等單一模式。這些新的業態從多個維度提升了旅游體驗質量,并對揚州等歷史文化街區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揚州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體驗應當以當代人文環境為背景,促使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和文化內涵向時尚性、獨特性和趣味性轉變,挖掘年輕群體在旅游市場的消費潛力。本文將從當代人文環境的嬗變、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觸點和揚州歷史文化街區體驗更新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當代人文環境的檀變
當代人文環境的嬗變無疑是推動大眾審美思潮變遷的核心力量,為地域性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的激增,不僅加強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往來,更加速了全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種文化的互動,如同一股無形的潮流,不斷刷新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追求。此外,消費文化的興起促使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消費不再僅僅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手段,而是成了一種表達個人身份、品位和價值觀的方式。這種變革促使文化產品和藝術作品更加注重個性化和當代性,以迎合消費者對獨特性和新穎性的追求。同時,社會結構和消費群體的演變,也在潛移默化中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互動模式。
當代人文環境的變化,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影響著大眾的審美取向和文化消費行為。這種變化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為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從消費文化的興起到大眾文化需求
1978年,中國經濟的轉型和開放政策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貨幣化、商品化、市場化和資本化的商業進程不斷深化,悄然引領了一場消費領域的革新。隨著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開始茁壯成長,成為社會關系調整的關鍵力量之一。社會資源的分配及方式日益多樣化和分散化,促進了消費在不同地區以各異的速度增長,不僅包括物質消費,還涵蓋了對文化產品、文學作品的消費。這一發展過程影響了社會整體的文化轉變,使消費成為受市場支配的一個特定的文化領域。在鮑德里亞看來,消費者不僅對商品的使用價值有所追求,更對商品所賦予的意義及意義的差異有所需求。大眾通過符號的消費來滿足特定的文化需求,并在消費過程中獲得精神體驗。大眾傳媒把西方消費主義影響下的消費理念、生活方式、藝術觀念和設計美學向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擴散,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化。此類文化現象在文學、影視、美術、設計和造物等多個領域中形成了發展態勢,例如《明朝那些事兒》以獨特的文學表述方式來敘述歷史,傳達人類的思想與經驗,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大眾文化心理和當代中國人文環境的變化。作者當前明月曾在該書的引子部分寫道:“這部書我構思了六個月左右,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我想寫的,是一部可以在輕松中了解歷史的書,一部好看的歷史。”在藝術和設計領域,受到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的影響,波普藝術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思潮之一。該藝術流派通過將日常消費品、廣告圖像以及其他流行元素納入藝術創作,不僅拓寬了藝術表現的邊界,而且對傳統藝術的界限提出了挑戰,標志著藝術創作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時也為藝術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新的維度。
由此可見,消費文化作為社會發展的衍生物,其核心價值在于對傳統文化的表達、傳播和敘事方式進行創新性重構。這一過程不僅重塑了文化內容的呈現形態,而且孕育了一種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現代審美邏輯。通過這種重構,消費文化不僅促進了文化創新,也推動了社會價值觀念的更新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二)時尚藝術與“國潮風”
近年來,“國潮”文化在多個領域蓬勃發展,成為一種文化與商業融合的新趨勢。“國潮”在文創產品、服裝配飾和工業制造方面都有成功案例,同時向環境設計領域蔓延。在展示空間設計領域,一些設計者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數字媒體、人機交互和室內造景相結合,打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例如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航海展廳中,設計人員把河道作為人行動線,并將不同種類的河運船只以群體裝置模型的方式沿道路排列,展廳第二部分進入畫舫內,透過花窗可以看到兩岸的三維動畫,近處實景與遠景數字藝術相結合,形成了沉浸式的古代運河游覽體驗。
“國潮風”打破了傳統文化在大眾心目中刻板、守舊的形象,以時尚的面貌成為青年一代消費群體的新寵。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國潮風”不同于一般的流行風格僅曇花一現,而是展現出較長久的新穎性并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非常有利的,同時與揚州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和內部的商業發展相得益彰。
二、文旅融合的新觸點
我國文旅融合不斷發展,在消費觀念變化、市場下沉和旅游市場復蘇的背景下,迎來了旅游產業的消費升級。大眾對文化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引發了對博物館、歷史遺跡以及主題性演繹活動的廣泛關注。文旅融合也需要新的觸點來適應人們逐漸從傳統的物質購物消費,轉向尋求更高層次的文化體驗和品質提升。近年來,國內多個知名旅游城市的博物館預約系統常常爆滿,反映出公眾對文化深度游的強烈興趣。同時,一系列以歷史題材和地方文化為背景的情景劇也變得極為搶手,例如山西平遙古城的《又見平遙》、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的《大宋·東京夢華》,以及新疆和田約特干故城的夜場歷史劇等,不僅贏得了市場的熱烈反響,也成為文旅融合成功實踐的典范。
歷史文化街區的沉浸式體驗將成為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這種體驗通過與新媒體及藝術表演的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游客的多感官享受。藝術表演不再局限于傳統舞臺,而是走進街區、走進生活,與游客進行直接互動,將傳統文化與地域環境的精髓生動地呈現于觀者眼前,從而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在這種互動中,游客不僅僅是觀賞者,更成為文化體驗的一部分,如新疆伊寧六星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民族舞蹈表演,便是商家為吸引顧客而精心策劃的互動節目。此外,沉浸式體驗還可以與博物館展示相結合,將街區的歷史風貌以數字化的形式帶入博物館,利用先進的數字媒體和燈光技術,重新塑造并展現歷史文化街區的繁榮景象。同時,通過景觀設計,街區本身被打造成為露天博物館,如南京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的秦淮河夜游項目,讓游客體驗到街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
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街區蘊含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內涵,應當選擇性地突出熱點話題、敘事主題,將其作為文旅融合的新觸點,以激活古城旅游的活力。
三、揚州歷史文化街區體驗更新策略
揚州歷史文化街區體驗更新既要依托多年來學術界的歷史文獻、考古挖掘、文學詩歌等科學研究成果,又要在文化展示方面區別于傳統的文化科普和博物館的敘事邏輯。因此,在城市形象和旅游規劃方面,應避免陷人全面而瑣碎的歷史敘述,要善于結合當代年輕人喜好的熱點話題講述揚州故事,根據當代大眾的審美喜好展示揚州文化,讓游客在輕松、幽默、時尚的人文環境中領略揚州魅力,品嘗揚州味道,體驗揚州風情。通過實施這種策略,揚州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會成為傳承歷史與文化的載體,更將成為一個活生生的、能夠與當代社會進行互動的平臺。
(一)提煉主題,塑造古城水路游觀新IP
旅游城市形象是指一個城市在游客眼中的印象,包括其自然景觀、文化遺產、旅游設施、服務質量和吸引力等要素。這種形象反映了城市的旅游潛力、獨特之處,對于吸引游客、促進地方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一個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可以增加游客流量,為城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益。因此,旅游城市的形象塑造和維護對于城市的旅游業發展至關重要。揚州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仍缺少能夠吸引游客的主題,城市宣傳語、城市IP也缺乏活力,以往用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歷史性建筑、瓊花(市花)、月亮城和溫泉城等,都不能較好地滿足當今消費主體對旅游文化的體驗需求。
文化體驗是一種深入了解和親身感受不同文化、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機會,涵蓋了參與文化活動、參觀博物館、參與傳統儀式、品味當地美食、與當地居民互動以及參觀歷史遺跡等方式。通過這些活動,人們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增進對文化的認識,促進跨文化交流,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欣賞和尊重世界各地的多樣性。文化體驗不僅為個體帶來了充實感和滿足感,還有助于促進文化交流和社會多元化發展。因此,豐富揚州歷史文化街區文化體驗,重塑區域經濟生態鏈,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相聯動的關鍵。首先,探尋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國潮風”與數字藝術的契合點,對揚州歷史文化街區中的不同文化載體和藝術特征進行梳理,并結合“網紅”經濟模式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優化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游客的體驗方式。同時,依托歷史建筑和街區風貌,增加特色小吃、數字藝術和夜游生活的地域特色,鼓勵游客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旅游體驗,并與博主和社交媒體名人合作,增加景點的曝光度。其次,提煉主題,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文化體驗的趣味性和可玩性。圍繞主題打造一個節目,講述一段故事,弘揚一種精神,通過節目、才藝、小吃和服飾體驗等軟環境的營造與維護,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和社交需求,提升揚州水運文化的吸引力與知名度。同時,提供互動性設施,創造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體驗,提升景點的吸引力,讓更多游客感受到與景點互動的樂趣。
(二)還原歷史,打造古城文學典故體驗廊
情境式文學典故體驗是一種旅游文化體驗,旨在通過參觀景點、場所或活動,將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和情節重新演繹或呈現。組建一支由文學、藝術和歷史等多學科背景的專家組成的團隊,打造揚州經典文學典故體驗區,以確保游客能夠深入沉浸在文學作品的情境中。一是文學作品可視化。情境式文學典故體驗通常以文學作品為基礎,如小說、詩歌、戲劇等,可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選取如《揚州畫舫錄》中的運河盛景、鄭板橋“竹石”詩畫意境、《浮生六記》中沈復蕓娘的愛情軌跡等經典文本,構建“一街一典故,十步一詩碑”的立體文學空間,讓游客有機會走進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和情節,進行多感官沉浸式體驗。二是文學演出和表演。情境式文學典故體驗可能包括文學作品的表演、戲劇演出、詩歌朗誦等,形成街巷舞臺劇,如運用全息投影技術重現姜夔《揚州慢》中“二十四橋仍在”的時空對話場景,幫助游客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三是增加互動體驗環節。情境式文學典故體驗可以讓游客融入文學情境中,如扮演角色、解謎游戲、體驗相關活動等,這種互動性可以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記憶深度。這種“可觸摸的文學史”不僅能活化城市文化基因,更能構建起聯通古今的情感共鳴場域。
情境式文學典故體驗是一種融合文學、歷史和文化的旅游和教育體驗,可以讓游客更深人地了解文學作品,感受文學的魅力。通過精心策劃、設計和管理,可以創建一個引人入勝的文學典故體驗環境,有助于傳播文學作品和文化遺產。
(三)回顧水運盛景,重塑水工設施教育展示區
研學旅行是一種教育旅游形式,旨在通過親身體驗、實地考察和參與性學習,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經驗。在水工設施教育展示區,學生通過親身參觀和學習水利工程設施,可以深入了解水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
這一體驗強調跨學科教育,涵蓋水循環、水質監測、生態系統等多方面的內容,鼓勵學生親自實踐、解決問題,并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實際應用能力,為未來的水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揚州作為歷史悠久的水鄉城市,擁有豐富的水工設施,這些設施為城市的供水、排水和防洪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體現了中國工匠的治水、用水的智慧。如今,揚州城區內仍有鈔關閘站、高橋閘站和黃金壩閘站等水工設施遺址。通過挖掘揚州古城水系的歷史文化底蘊,構建河道水運工程主題景觀、系列展館等。例如可以選取閘站、碼頭、步道等濱水空間,設計運河水工設施、船工號子展示等具有古城特點的文化教育展示節點。其中,水工設施主題展館要采取多種科技展示手段,解構水工設施的建造工藝,還原水運往事,展現大國工匠精神。
(四)激活市井文化,打造宜居濱水生活帶市井文化旅游是一種強調體驗當地生活、文化、習俗的旅游形式。與傳統的旅游景點和商業化旅游不同,市井文化旅游更側重于深人了解和參與當地人的生活。揚州“兩橫三縱”河道(即揚州城內的兩條橫向、三條縱向的河道網絡)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東關街、仁豐里、灣子街和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聚落的形成,河網內煙火氣息濃郁,形成了活態化的發展態勢。以東關街和東圈門兩條歷史文化街為例,現有200多戶商鋪,其中有70余家“老字號”(如謝馥春、三和四美等)核心店鋪,當地居民仍保留揚州傳統的生活狀態,為揚州歷史文化街區體驗更新提供了原生態的市井文化資源。
在小秦淮河、二道河段中,通過優化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沿河景觀,合理新增主題性口袋公園、街巷共享空間和沿河鄰水空間,與周邊文化街巷形成“系列”街巷景觀文化空間。這不僅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沿河休閑、康體娛樂的場所,滿足其戶外活動和鄰里交往需求,還能為當地居民的電動車、自行車、被褥晾曬等提供空間,打造適宜人居的濱水生活帶。
該親水步道以“近水、觀水、聽水、樂水”為特色,與現有步道系統形成“連點成線”“連線成體”的古城沿河慢行步道系統,在旅游空間、內容上實現與現有高品質水上游覽線的有效延伸和互補。
針對玉帶河與北城河風光帶、漕河風光帶的對接區位,突出園林文化與城市樂活文化的營造特點,重點打造并人北郊園林特色的主題漫游步道,以浮雕等敘事形式設計文化景觀游步帶,并與上下游的觀景帶貫通。
在古邗溝、漕河段進行相關節點的升級改造,突出地域文化空間和園林文化空間策略,營造城隍紀念主題和帝王巡游主題景觀,引領北郊園林特色的風景區建設,進一步提升沿河景觀品質。
四、結語
揚州歷史文化街區旅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它融合了歷史、文化、風景和體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隨著人們對傳統和歷史的興趣增加,揚州歷史文化街區旅游提供了一個深度探索和體驗文化遺產的機會。此外,揚州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然而,為了保持揚州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性,相關人員需要繼續加強文化保護、環境保護和游客管理,使揚州歷史文化街區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為其未來的旅游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本文對揚州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體驗更新進行了研究,提出采用“局部微改造”“連點成線”等保護利用策略,構建縱貫古城南北的“兩橫三縱”旅游示范區(橫向東起古運河,西至保障河宋夾城段;縱向南起荷花池,北至保障河瘦西湖段),與古運河形成“口”字形布局,并與現有的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北城河、古運河風光帶步道相連,形成層次分明、內涵豐富的古城旅游新范式。
參考文獻:
[1]趙御龍.揚州園林文萃[M].揚州:廣陵書社,2018.
[2]盧桂平.圖說揚州[M].揚州:廣陵書社,2015.
[3]陳從周.揚州園林與住宅[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8.
[4]姜師立.中國大運河文化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9.
[5]彭丹.古城鎮旅游地的迷思和遺產活化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2.
[6]鄒統釬.古城、古鎮與古村旅游開發經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7]張曉東.城市品牌形象系統設計研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3.
[8]國務院法制辦農業資源環保法制司.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釋義[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9]鄒統釬,張一帆,晨星.國外文旅融合經驗值得借鑒[N].中國旅游報,2018-08-17(3).
[10]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
作者簡介:
杜王鑫,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