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慶原江陵廠概況
重慶原江陵廠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862年李鴻章授命英國人馬格里和中國官員劉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創辦的上海洋炮局。1938年,該廠遷至重慶嘉陵江邊,同時更名為第21兵工廠,1940年底在重慶嘉陵江邊忠恕沱正式投產,1941年初更名為第10兵工廠。1956年,由于當時武器裝備業已換裝完畢,各兵工企業的生產任務逐漸減少,中央確定了國防工業要學會既生產軍品又生產民品兩套本領的方針。因民品發展需求,1957年3月設國營江陵機器廠(簡稱“江陵廠”),4月設國營長安機器制造廠。1995年,經上級批準,長安、江陵兩廠合并,兵工廠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項目地點位于,比鄰鴻恩寺公園,面朝嘉陵江,坐擁1.3公里濱江岸線,景色優美,交通便利。廠區用地呈三角形,占地面積約21.5萬平方米,內有區級文物29處,區級文保建筑約2.9萬平方米,另有約1.1萬平方米的防空洞。
廠區的舊建筑經歷了時代的變遷,部分由于年代久遠而垮掉,但大多數保存較好,多為大跨度框架結構,因此結實牢固。舊廠房建筑外立面基本為磚墻,有的爬滿藤類植物,具有年代感與藝術感。其中有三座較大的舊廠房地處地勢較平處,內部空間開闊、高大,且保存較好,適當改造后非常適合作為展示空間。
二、重慶原江陵廠再生設計思路、策略與原則
重慶原江陵廠雖沒有風箏歷史久遠,但也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曾對城市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重慶原江陵廠以前既生產軍品又生產民品的定位和風箏的作用演變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二者的結合或許能夠在藝術形式及文化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二)設計策略
要想在舊廠房中打造風箏文化展示空間,最主要的是解決空間問題,要讓改造后的空間符合風箏文化展示的功能要求。
外部環境改造策略:舊廠房本是為了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而修建,然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廠區已失去原有的功能?,F對其進行再生設計,打造展示空間,以滿足新的使用需求。對于保存較好的建筑盡量保持外觀不變,在其中合理融入風箏文化相關內容;在破損的舊廠房建筑上融合風箏形態元素并采用新型材料進行修復,使舊廠房建筑與風箏文化完美融合。
內部空間改造策略:舊廠房建筑在空間形態和規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展示空間的需求。在改造的過程中,可通過對空間的擴建和空間形態的劃分,拓展新的建筑體,與原建筑相結合,形成一個嶄新的空間。改造方法有橫向空間改造、豎向空間改造。橫向空間改造是通過增加周邊空間體塊,實現對原建筑空間的擴建;豎向空間改造則是通過對建筑局部適當下挖,使空間下沉。
(一)設計思路
在舊廠房中注入風箏文化展示功能,能夠提升空間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風箏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管是在軍事領域還是在民間娛樂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設計原則
將舊廠房改造為風箏文化展示空間會運用多種再生設計方法來處理,但必須遵循一些原則:
首先是適用性原則。一是技術適用性原則,指在舊廠房改造中應根據建筑的承重情況和功能結構采用合適的技術,從而將其改造為風箏文化展示空間。二是經濟適用性原則,指采用經濟合理且現實可行的再生設計方法,在改造過程中應控制改造成本,減少資金投入,兼顧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
其次是體現功能原則。舊廠房的再生設計需滿足功能和空間形態需求,以展示功能為核心,對空間進行合理的改造與劃分,使舊廠房空間再生為風箏文化展示空間。
最后是可持續性原則。重慶原江陵廠的舊廠房擁有相對完整的內部空間結構和很長的使用壽命,這為改造為風箏文化展示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可持續性原則主要是強調對舊廠房剩余價值的利用,需要節約建筑成本、縮短工期及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
三、重慶原江陵廠的再生設計實踐路徑
(一)總體設計定位
選擇重慶原江陵廠最中心的三棟舊廠房,將其再生設計為風箏文化展示空間。設定三棟舊廠房的代碼分別為A、B、C。
A棟的設計定位為風箏歷史展廳,面積為1260平方米。對于此廠房,基本保持原有建筑外形,僅將東側的偏屋拆除,新建由木頭框架支撐的室外輔助空間,上部設玻璃屋頂,以保證新建空間的采光效果。B棟建筑呈“L”形,面積為1842平方米,設計定位為風箏相關文化展廳和國內外風箏對比藝術展廳。此棟建筑的框架及基本形態保持不變,但由于建筑高有12米,故在玻璃能見部分增加二樓隔層,使建筑的功能變得更多樣,同時增強建筑的通透感與層次感。C棟廠房有1100平方米,主要作為風箏制作體驗空間。
(二)A棟:風箏歷史展廳
風箏歷史展廳的主要功能是介紹風箏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以敘事化的方式展示風箏的起源、發展、繁榮等階段。
在建筑室內空間中,通過增加隔墻將展廳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形成不同的空間對話。在大空間中嵌入小空間,形成子母空間的關系。小空間可以仿照廠房建筑的外部輪廓來打造,頂部為鋼架結構,這種表現手法可以增強廠房空間的視覺感受,形成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彼此融合的關系。在大空間與小空間中使用不同的展示手法,提升空間的豐富性和感染力(圖1)。
(三)B棟:風箏相關文化展廳
風箏相關文化展廳主要是介紹與風箏相關的文化傳說,展示相關的圖案寓意,主要采用實物展示與多媒體裝置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讓觀眾在娛樂中學習風箏文化。
在再生設計中,主要貼著原有的墻體新增一層較矮的墻體,使新舊墻體的肌理在展示空間中共生并置。墻面設置展板,主要是對風箏相關文化進行一定的文字說明,也可在墻面上設置相應的展柜來展示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風箏。展廳中間為下沉式空間,下沉程度不大,通過這種方式的改造能使人們感受到空間的豐富變化。在下沉空間中有幾個大型的圓形全息技術展臺,參觀者可控制展臺旁的控制面板,使展臺上呈現出不同的風箏形象與風箏細節的全息效果(圖2)。
展臺周圍有高低不同的豎向竹制展示道具,其靈感來源于風箏的竹制材料。上方為云朵的形態,讓風箏在這個空間中翱翔。
(四)B棟:國內外風箏對比藝術展廳
此展廳主要展示國內風箏和國外風箏,從而讓參觀者看到國內外風箏在形態、材料及制作工藝上的異同。展廳主要由國內風箏展示區和國外風箏展示區兩部分組成,在設計手法上充分利用舊廠房的層高條件和上部幾何形式美感的框架結構,將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外風箏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并結合工業元素表現出來,掛在上方的框架結構上,使風箏的細膩和舊廠房的粗獷完美融合在一起。其他風箏則通過專用的展臺或展板進行合理的展示(圖3)。


(五)C棟:風箏制作體驗空間
此空間主要是為了讓參觀者體驗風箏制作的過程,讓人們在體驗過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風箏的結構與藝術,同時可提高參觀者的學習欲望與動手能力,形成寓教于樂的展示氛圍,讓風箏文化與制作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空間設計中保留建筑頂部鋼架結構,在原建筑墻體外側建立新墻體,以保護原有墻體不被破壞,同時在新建墻體上展示具有歷史價值的風箏制作材料。空間中置入小型空間體塊,供參觀者體驗風箏制作,兩側墻體有規律地放置風箏制作材料,方便參觀者取用。整個展廳的設計以互動性功能為主,同時要滿足參觀者的需求,使整個空間散發出輕松愉悅的氣氛 (圖4)。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舊工業廠房大多已被閑置和廢棄,雖然有的廠房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公眾的保護,但是歷史文化價值或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建筑仍面臨拆除。為了讓舊工業廠房的價值實現最大化的發揮,可將其與文化展示空間相結合,進行合理的再生利用,使其迎來新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需要進行相應的文化活動來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舊廠房的再生設計可以合理結合文化展示功能。這種方式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同時順應了城市更新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需求。
本文中將舊廠房與風箏文化展示功能相結合,通過提煉風箏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讓舊廠房改造形成的展示空間的體驗感與空間審美價值以多元化形式展現。這樣提升了空間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同時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增強了風箏文化展示空間的體驗感,形成了人、展品和空間之間的有效交流。另外,為了提升展示空間的場所性和藝術性,通過超現實主義裝置藝術的手法提升空間的現代感和科技感,對參觀者形成更強的吸引力。通過這些改造設計,可以實現舊廠房空間的二次開發利用,并讓文化展示空間起到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亦哲.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策略與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2]王鵬.舊廠房改造中的空間再生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7.
[3]張婧紅.舊工業建筑室內空間改造設計研究[D].昆明:西南林業大學,2013.
[4]寇懷云.舊工業建筑改造為展示空間的再利用研究[J].中國博物館,2005(4):72-75.
作者簡介:
曾麗旭,重慶對外經貿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