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隴南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推進研究——以隴南傳統村落為例”(23LNSK07)研究成果。
近年來,保護傳統村落,傳承文化遺產,開發農耕和民族文化資源,成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中的重要內容。筆者多次深入隴南文縣傳統村落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如鐵樓藏族鄉入貢山村、石門溝村、草河壩村、強曲村等,發現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效果較好,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隴南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概況和價值解讀
甘肅隴南文縣是白馬藏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白馬河流域有十多個村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有入貢山村、案板地社、草河壩村、強曲村、新寨村等。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風水格局獨特,白馬文化突出,民族建筑保存較完整,生態風貌良好,鄉風民情淳樸,邊寨文化特點明顯,是隴南白馬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傳統民居的“泛博物館”。
(一)白馬藏族傳統村落概況
1.入貢山村
入貢山村于2013年人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保存多且全。村落里有供村民聚會及跳火圈舞的近似梯形的廣場,民居則順應山勢,大多為正房或一正一廂的合院式,氏羌風格顯著。入貢山村的白馬藏族人民信奉山神,他們在山頂修建了一座廟,每年的“池哥晝”活動、迎火把儀式等都在廟里完成,飽含了白馬藏族人民希冀來年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2.石門溝村案板地社
石門溝村案板地社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當地幾十戶人家在較緩的山坡上選擇了“案板”大小的一塊地方用于居住,案板地社的名字便由此而來。村里的院落參差錯落,青瓦土墻,視野開闊,村落風貌保存完好。近年來,石門溝村按照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建設要求,依托自然山水,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融入白馬藏族的民俗文化元素,修繕石門溝景區,修建了玻璃棧道。案板地社修建了一座“池哥晝”傳習所,傳習所的建筑風格和白馬藏族的民居保持一致,正房為青瓦雙坡屋頂,耳房為單坡屋頂,側面接碉堡一座,作為交通空間、瞭望空間,在能夠觀察村落全貌的同時展現著白馬藏族人民頑強斗爭、保護山寨的歷史及民族精神。
3.草河壩村
草河壩村在2013年入選了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入選了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較早的白馬藏族聚落之一。草河壩至今保留著獨特的傳統民俗活動,最重要的一項是“烤街火”,從臘月初八開始,每天晚上全寨男女老少齊出動,大家一起湊柴、烤火、唱歌、講故事、跳火圈舞。草河壩村口有雕刻著“池哥晝”面具的巨大立柱,進入村子則有鋪著青石板的小路、水磨坊、古樹、小橋。草河壩村因交通便利,是最早發展白馬藏族風情民宿的村寨。其在2015年3月5日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隴南文縣)白馬人民俗文化旅游節,歌舞劇《白馬·印記》第一次上演。在草河壩村,還有體現隴南文縣白馬藏族歷史文化、生產勞作、藏風建筑、舞蹈音樂藝術、服飾及傳統工藝等民俗文化的白馬民俗文化博物館。
4.強曲村
強曲村在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整個村落依山而建,屬藏漢雜居的村落,以藏族為主,保留了6棟近百年的典型傳統民居。這些傳統民居年代久遠,且集中分布,極具研究價值。
(二)隴南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價值
1.文脈傳承悠久
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白馬河流域及民堡溝一帶的高山上,這里既是藏族和漢族文化交匯的地方,又是陜甘川交界的重要隘口,因此傳統村落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筑、文物古跡、歷史環境等極具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的民居建筑、街巷格局體系和空間形態,是隴南白馬藏族獨具民族特色和邊寨特色的典型代表。隴南文縣“池哥晝”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活動,以驅邪和祈福為目的,集舞蹈、音樂于一體,千百年來一直承載著白馬藏族人民的喜怒哀樂。
2.獨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資源
文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縣域內鐵樓藏族鄉傳統村落作為白馬藏族人民的聚居地,地處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流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白馬民俗旅游資源和大熊貓資源的優化組合及連接九寨溝旅游區的通道,使隴南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具備優勢。
二、隴南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路徑
(一)明確目標和原則
1.總體目標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甘肅省相關要求。按照“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的要求,參照甘肅省傳統村落保護意見,全力整理和保護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存遺跡,切實優化人居環境,合理開發多元產業,努力打造建設民族風貌和現代風貌協調并存、和諧發展的美麗鄉村。同時,要全面摸清和掌握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存量和現狀,高規格、高標準、高要求做好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在政策、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力爭建成具有白馬藏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村落,打造隴南美麗鄉村建設的亮點。
2.基本原則
其一,因村制宜,分類實施。對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進行重點規劃、全力投入、合力建設,切實打造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示范村。其二,保護優先,適度利用。對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保護要抓好村落中的歷史建筑、文化遺存,尤其要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無法遷移的要集中保護,不能亂拆亂建。其三,明確利益權責,確立共贏的運行機制。
(二)具體措施
1.優化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
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建設要想符合美麗鄉村的標準,需從村落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優化人手。其一,完善基礎設施。優先進行道路、環境衛生、垃圾治理、生態廁所等改造,改善村落環境。其二,強化民族建筑風貌修復。圍繞全域體驗白馬藏族民俗文化的需求,結合各傳統村落的特點,打造以民居風貌展示為主的鐵樓古街、以白馬藏族婚慶文化為主題的舊寨廣場。此外,可以通過強化資金保障,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自籌”的藏族鄉傳統村落保護資金籌措體制和機制,并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項目等結合起來,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加大保護力度。
2.強化文化價值,培育多元產業
當前,鄉村深度體驗旅游已成為傳統村落發展第三產業的新趨勢。白馬藏族傳統村落蘊含的氏羌建筑文化、舞蹈音樂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等歷史文脈傳承久遠,同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獨特。在產業建設上,可以將白馬藏族文化作為主基調,以特色資源保護傳承再開發為目標,打造以白馬藏族為主題的村落文化品牌。
其一,完善產業布局。在產業布局上,可形成“一心四片區”,即以白馬民俗文化為核心,依托獨有的山水資源和農耕文化,精心打造白馬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區、康養文化度假區、民俗文化體驗區、中藥材和農業體驗園四大片區。不同的產業片區使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利用,在空間組織上也建立起民族文化與生態自然良性的互動關系。對于傳統村落中的氏羌建筑保護區,要以歷史故事為依托,吸引游客主動了解村寨歷史。
其二,創新文創產品。以白馬藏族的沙嘎帽為例,聘請專業設計人員在沙嘎帽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創新,如將沙嘎帽元素和熊貓元素進行結合等。同時,設計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文創產品,吸引游客購買。
3.科學規劃,重塑空間文化風貌
做好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工作,首要任務就是科學規劃,保護傳統村落的民族性。其一,堅持保護繼承的理念,將白馬藏族傳統村落保護的關鍵節點納入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與鄉村振興、鄉村旅游、非遺傳承、生態環境整治等相結合,高質量、高標準編制規劃。其二,明確建設方向,根據每個古村的功能、規模、特色及建筑、村道、產業等進行定位,突出其文化特色。
4.應用數字化技術,傳播傳統村落文化
數字化技術可以使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播實現指數級增長和創造性轉化,并凸顯虛實合一、高瀕互動、跨越時空的特征,成為新時代促進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的利器。文縣地處西秦嶺山脈,地質結構復雜,地勢起伏大,全境為中高山地和河谷地貌類型。白馬藏族傳統村落身處其中,道路建設落后。傳統村落要想“走出去”,還需借助數字化技術。文縣的入貢山村、草河壩村、石門溝村案板地社離縣城較近,交通比較便利,適宜旅游業發展。強曲村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對較低。閉塞的環境使傳統村落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遭遇阻礙,那么借助數字化技術就顯得舉足輕重。可對傳統村落的空間類型進行分析,針對其歷史內涵和抽象特征進行具體研究。其一,要把當地的文化與影視、動漫、表情包等相結合,打造數字產品,豐富其傳承載體和渠道。其二,要進一步將白馬藏族傳統村落的文化信息儲存起來,利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復原其傳統文化面貌。
5.整合甘川三縣傳統村落資源,加強區域旅游合作
區域旅游合作是指按照一定的規律將意欲發展旅游的不同地區組合在一起,實現效益最大化。白馬藏族生活在甘川交界的地帶,四川的平武縣、九寨溝縣和甘肅的文縣接壤,三縣的白馬藏族文化均屬氏羌一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應依托民族文化資源,加強與四川省平武縣和九寨溝縣傳統村落的區域合作,打造“大白馬”文化名片。
其一,將文縣鐵樓藏族鄉草河壩村、平武縣白馬藏族鄉亞者造祖村、九寨溝縣勿角鎮三個民族村落作為示范點,設立“白馬三角”民族傳統村落旅游示范區,延長旅游路線,供其他的傳統村落參考。其二,統一培訓旅游從業人員,共享旅游產業和旅游產品開發的資源。組織文化傳承人積極開展交流活動,合作進行舞蹈和音樂節目的編排,取長補短。其三,提前溝通規劃各地舉辦民俗活動、節慶活動的時間,不僅要錯峰,而且要串聯起來,從而吸引同一批旅游者在時間不沖突、時間線緊密串聯的情況下深度體驗白馬藏族的文化特色。
三、結語
少數民族村落的保護和創新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一環,關乎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承載著少數民族文明的脈絡。本文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針對隴南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村落,從優化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文化價值、培育多元產業,科學規劃、重塑空間文化風貌,應用數字化技術傳播傳統村落文化,以及整合甘川三縣傳統村落資源、加強區域旅游合作等方面入手,為甘肅乃至全國其他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工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謝乾豐,朱艷琳.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古村落保護路徑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為例[J].老區建設,2021(20):27-33.
[2]趙麗麗,劉雅歌,唐沁甜.建設美麗鄉村視角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瀏陽市小河鄉潭灣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3(15):89-92.
[3]鄧稼誠,毛曉媛,丁城棋,等.新昌外婆坑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路徑探究[J].當代旅游,2021(18):29-30.
[4]趙偉軍,張美伶.湖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景觀類型與特征探析[J].湖南包裝,2021(2):57-60.
[5]樊雯雯.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安康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研究:以漢濱區高山村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2.
[6]汪宏升.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數字化創意傳播研究[D].鄭州:中原工學院,2021.
[7]呂夢婷.新時代和美鄉村建設的成就與經驗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3.
[8]唐承財,梅江海,秦珊,等.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研究評述與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
[9]王雷亭,王學峰,潘華麗,等.國內外區域旅游合作研究進展綜述[J].泰山學院學報,2003(5):92-96.
[10]李本建,鄧夢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古村落保護與現代化發展的規劃設計策略研究[J].湖南包裝,2022(5):73-77.
[11]邱雷生,蒲向明.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12]張潔雅.基于儀式空間發展的隴南白馬藏族傳統聚落生長邏輯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23.
作者簡介:
龐亞妮,隴南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地方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