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中的科學
本期“科學主角”:
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影子》
課文再現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著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影子的方向
我們為什么會有影子呢?光在同種均勻介質(如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由于我們的身體是不透明的,一旦擋住光線,就會在身體的背光面形成較暗的區域,這就是影子。
為什么影子有時在前,有時在后,有時在左,有時在右呢?以太陽照射下的影子為例,在北京,太陽早晨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正午前后在天空的南方達到最高點,傍晚從西方地平線落下。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的影子上午朝向偏西方向,正午朝向正北方向,下午朝向偏東方向。所以,隨著太陽方位的不同,我們的影子朝向也在不斷變化。
你知道嗎?每年夏至日,在海南三亞的正午時分,還會出現太陽在北方的現象。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在 23.5°N ,而海南三亞約在 18°N ,位于太陽直射點以南。所以,在夏至日中午12點左右,三亞的市民會發現自己的影子朝向正南方向。
隨著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影子的長短也會發生變化。當太陽離地面高度較小時(如太陽升起和落下時),影子會變長;當太陽離地面的高度較大時(如中午12點),影子會變短。另外,在太陽升起之前和落山之后,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當然,如果你身邊有人造光源(如手電筒、電燈等),就又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了。你還可以做個實驗,在黑暗的屋子里,用手電筒以 45° 角從頭頂后上方照射,這時你的影子和你的身高一樣長。




除了光源的角度,影子的長短還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國古人在長期觀察的基礎上,創造了圭表、日晷,根據影子的變化推測時間。此外,我國古人還利用影子的原理設計了皮影戲。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現代生活中,影子的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醫學中的X光成像利用人體不同組織對射線的吸收差異,形成“影子圖像”,幫助醫生診斷疾病;建筑設計師通過計算太陽影子的變化,優化建筑物的采光和遮陽效果。
因此,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打破砂鍋問到底,理解現象背后的原理和規律,并利用這些知識去解釋新的現象、解決新的問題,我們也能成為小科學家,進行發明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