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相對緊張,保障糧食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舉措之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追求高質量、高產量、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研發、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為了實現水稻優質高產的栽培目標,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從高產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兩個方面展開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從業者提供幫助。
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概述
水稻高產栽培是指在適宜的水稻生長條件下,通過采用優化的栽培技術和挑選優質品種等方法,旨在實現產量的提升。我國針對水稻高產栽培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然而,受地區和氣候條件差異的影響,國內各地對水稻高產的認知及增產標準的要求呈現出多樣性。根據我國地理環境的綜合分析,特定水稻品種在最適宜的生長條件下,采用葉面肥等先進栽培技術,可以實現 1 8 %~2 0 % 的顯著增產,達到高產標準。
二、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選種
(1)首選高產品種,確保畝產量不低于
(2)針對揭東區水稻易受稻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影響的狀況,選種時需注重種子的抗病性。(3)確保種子的生長周期與揭東區的氣候條件相匹配,要求種子純度達到或超過 9 8 % ,發芽率不低于 8 0 % 。
2、種子處理
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將稻種平鋪并進行晾曬,確保稻種的平鋪厚度不超過 7 c m ,晾曬1~2天。在此期間,需頻繁翻動稻種以保證晾曬均勻。將精選種子置于 2 5 % 使百克農藥稀釋2000倍液中浸泡3天消毒。消毒溶液的溫度應維持在
之間,或者可以采用經過包衣處理的種子。消毒后的種子需在清水中浸泡4~5天,溫度保持不變。條件允許時,浸泡中應適當補氧。之后,向種子噴灑
的熱水,為其提供萌發所需的條件。在催芽階段,將溫度控制在
之間,并根據稻種的具體表現調整濕度和氧氣含量。當芽苗生長至約 2 m m 時,大約需要20小時。種子發芽后,降低溫度并自然晾干水分,以備播種。
3、育秧
選擇風向交叉口、光照充足、地形平整、灌溉設施完備的地塊進行育秧至關重要;育秧床的寬度建議為 1 . 2~1 . 5 m ,大約需要準備300個
育秧床,單位播種量大約為
根據水稻播種技術標準,最佳播種量240~260粒
,但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品種特性適當增加播種量,但不應超過300粒,即大約
此外,推薦用種量約為
,大田需準備434孔育秧軟盤50~60塊
,或561孔育秧軟盤40~45塊
。育秧前應檢測土壤狀況,為土改良提供依據;施肥時,應優先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播種時,需根據作物生長特性和氣溫變化規律,精心選擇適宜的播種時機,通常在連續3天氣溫穩定超過 1 2 % 時,方可進行均勻播種;播種后,及時用薄膜覆蓋育苗床,以促進種子快速萌發;秧苗出土后,由于幼苗期根系較弱,抗旱能力差,因此需要進行適度灌溉。
4、大田移栽
優先選擇灌溉設施完備、水源供應穩定可靠、王壤肥沃且具有良好透氣性的大田;在移栽前,應對大田進行深度翻耕作業,以改善土壤結構,清除雜草;翻耕作業完成后,適量施加有機肥料及化肥,以充分補充并豐富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水稻移栽時,應選用健康、生長均勻的秧苗,以助其更好地適應新環境;理想的秧苗葉數為4~5片,高度約為 1 5~2 0 c m ;移栽前,應提前調節田面水層,保持水層在 3~5 c m ;插秧深度約為 2~3 c m ,確保秧苗根部與土壤充分接觸;插秧的行距和株距主要受水稻品種特性和當地環境條件影響,行距一般設為 2 0~2 5 c m ,株距一般設為1 5~2 0 c m 。為提高水稻成活率,插秧后應輕輕按壓土壤。
5、田間管理
(1)科學施肥
在耕翻土壤前施用基肥,常用基肥包括農家肥、堆肥,這些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肥力,增強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施用
。追肥分為苗期、分蘗期和孕穗期三個階段,苗期主要施用氮肥,如尿素或硫酸銨,其目的是加快秧苗的生長速度;分蘗期,除了繼續補充氮肥外,還要增加磷鉀元素的比例,可使用復合肥,增加有效穗數;孕穗期追肥以磷鉀肥為主。在追肥時不能將肥料直接施撒在秧苗根部,以免發生燒苗現象。常見的施肥方式有撒施和溝施。無論采用撒施還是溝施,均需確保肥料均勻分布,施肥結束后應立即澆水。在水稻生長階段,通過分析土壤的肥力以及水稻長勢,合理調整施肥時機和施肥量。
(2)合理灌溉
在秧苗生長階段,將田間水層深度控制在 3~5 c m 之間;隨著秧苗逐漸長大,進入分蘗期后,將水層深度提高至 5~1 0 c m ;在拔節期至孕穗期階段進行穩定灌溉,防止水位波動;在抽穗至灌漿期,將水層深度控制在 5~7 c m 之間;在灌漿期末至成熟期階段,此時水稻基本成熟,應該減少澆水次數以及澆水量。在成熟期前1周左右,停正灌溉,以利于收割和儲存。
三、水稻病蟲害的種類及對應的防治措施
1、蟲害
(1)螟蟲
螟蟲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術語,涵蓋了多種害蟲種類。在揭東區,特別常見的包括三化螟、二化螟、臺灣稻螟和大螟。在這些害蟲中,三化螟造成的損害尤為突出,其1年內平均能繁衍4~5個世代。具體來說,第一代和第三代的三化螟對早稻與晚稻的秧苗以及處于早期插秧階段的稻田構成了嚴重威脅,常常導致大面積的枯苗現象。而第二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三化螟則主要影響成熟期的早稻與晚稻,它們易造成穗部發育受阻,進而形成枯孕穗或白穗,對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為了有效應對三化螟的蟲害問題,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① 在越冬期間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減少蟲源基數。這包括在春耕期間通過灌水浸田,在越冬螟蟲化蛹的關鍵階段進行消殺,以降低三化螟越冬蟲蛹的存活數量。同時,在冬作田與綠肥田中,采用灌跑馬水的方法,促使稻樁迅速吸水并加速腐爛過程,從而構建一個不利于害蟲生存的環境。 ② 選育并推廣具有莖壁厚、髓腔小等特性的抗蟲品種,以增強作物自身的抵抗力。 ③ 統一揭東區的作物播種時間,以減少所謂的“橋梁田”的存在。這類狹長地帶容易成為病蟲害傳播的橋梁,通過統一播種時間,可以降低病蟲害在不同田地間傳播的風險,進而提升整體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2)稻飛虱
稻飛虱,一種繁殖力極強的害蟲,對水稻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它們利用特化的口器輕松刺穿稻葉表皮,吸取葉肉汁液,導致稻葉迅速褪色,并嚴重干擾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更令人擔憂的是,稻飛虱在取食過程中能傳播多種水稻病毒,尤其是水稻黃條矮病毒。這種病毒的感染會進一步導致水稻植株矮化、生長速率減緩,甚至死亡,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為了應對稻飛虱的威脅,目前已有多種有效的防治措施。 ① 首要措施是減少稻飛虱的棲息地。由于稻飛虱常藏匿于田埂及其周邊的雜草中,因此,定期清理這些區域的雜草成為降低蟲害發生幾率的關鍵,能夠從源頭上遏制稻飛虱的擴散。 ②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選育水稻品種,目的是培育出對稻飛虱具有較強抗性的新品種。這些品種在生長過程中能展現出對稻飛虱侵害的更高耐受性,從而減少蟲害造成的損失。 ③ 在化學防治方面,藥劑的使用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吡蟲啉作為一種高效的殺蟲劑,主要用于水稻生長的早期階段,以控制稻飛虱的初步繁殖。推薦使用劑量為 2 5 0 ~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0 % 濃度),并將其溶解于 5 0~6 0 k g 水中均勻噴灑,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而噻嗪酮則主要用于稻飛虱蟲害發生的初期階段,建議使用
噻嗪酮可濕性粉劑 2 5 % 濃度),同樣溶解于 5 0 k g 水中進行噴灑防治。這些藥劑的合理應用,為有效控制稻飛虱的危害提供了有力支持。
(3)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在幼蟲階段對水稻的破壞力尤為顯著。此階段幼蟲擅長利用稻葉進行自我保護與取食活動,它們專以葉片的肉質部分為食,這一習性直接導致水稻葉片光合作用能力顯著降低。隨著葉片受損程度的不斷加深,水稻的產量與品質均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此外,稻縱卷葉螟的生長發育具有復雜性,同一時期內會存在不同發育階段的個體,這一特點極大地提升了蟲害防治的難度。一旦稻縱卷葉螟蟲害爆發,水稻產量將遭受重創,減產幅度可能高達 5 0 % ,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針對稻縱卷葉螟的蟲害問題,可采取以下有效的防治措施:① 應避免將早熟稻、中熟稻與晚熟稻進行混合種植。這一措施有助于減少稻縱卷葉螟在不同品種間的遷移與擴散,從而降低其危害程度。 ② 科學灌溉是防治稻縱卷葉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稻縱卷葉螟幼蟲孵化期,通過降低田間溫度,可有效抑制其繁殖速度,進而控制蟲害的發展。 ③ 藥劑防治也是不可或缺的防治措施。在害蟲初期,可使用阿維菌素進行噴灑防治,用量為 3 0 ~
的阿維菌素乳油( 20 % ),配合適量水進行稀釋。此外,氯蟲苯甲酰胺同樣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且長效性更佳。使用
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4 8 % ),同樣需配合適量水進行噴灑。這些藥劑的合理使用,可有效控制稻縱卷葉螟的蟲害,保障水稻的產量與品質。
(4)稻薊馬
稻薊馬,在高溫和干旱季節尤為活躍且普遍。盡管體型微小,難以用肉眼輕易發現,但其繁殖能力卻異常強大。它會導致水稻的心葉和嫩葉卷曲,顯著降低水稻的分蘗數量,從而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構成嚴重威脅。針對稻薊馬這一害蟲,目前有多種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 ① 應避免早熟稻與晚熟稻的混合栽培。通過統一管理水稻的播種和移栽時間,可以有效減少田間不同成熟階段的水稻植株數量。這一做法旨在破壞稻薊馬的食物來源,從而控制其種群數量的增長。 ② 定期清理田埂、溝渠以及田地周邊的關鍵區域,去除雜草和枯枝落葉,這一點至關重要。這一措施旨在消除稻薊馬的越冬和繁殖場所,從而減少其生存和繁衍的機會。 ③ 藥劑防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使用 2 5 % 殺蟲雙水劑或 4 0 % 氧化樂果乳油等藥劑進行噴灑,以有效殺滅稻薊馬。
(5)稻癭蚊
稻癭蚊,俗稱\"稻出蔥”,是揭東區常見的害蟲之一。這種昆蟲具有強大的繁殖力和適應性,平均每年可繁殖7~8代。特別是第4~6代的蟲害對水稻的破壞最為嚴重。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 在種植早稻和晚稻之間,預留大約10天的間隔期,以便進行犁耙和漚田作業。同時,在晚稻育秧期間,盡量避免與可能的蟲源田地接觸。 ② 重視基肥的施用,并及時追肥,適時進行露田和曬田,以調控田間的濕度。 ③ 在秧田平整后,使用 3 % 克百威顆粒劑進行處理;一旦秧苗受到稻癭蚊侵害,根據侵害程度,選用適當的藥劑進行噴灑。常用的藥劑包括 2 5 % 喹硫磷乳油 , 9 0 % 晶體敵百蟲和 5 0 % 速滅威乳油。
2、病害
(1)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是水稻種植中普遍遇到的一種病害,它通過破壞稻葉表面形成斑點,干擾了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營養吸收,導致產量和品質的下降。隨著病情的加劇,稻葉上的斑點會蔓延并合并,造成稻葉大面積黃化甚至枯死,對水稻的品質和產量造成嚴重損害。為了有效防治這一病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 在春季,特別是在水稻育秧后灌溉時,應清除漂浮在水面的菌核,并將其帶到田埂外深埋或曬干后焚燒,以減少病害發生的機會。 ② 應合理管理水層,遵循“前期淺水、中期曬田、后期淺水\"的科學灌溉原則。 ③ 在病害初期,建議使用
井岡霉素原藥,配合 5 0~6 0 k g 清水進行噴灑,確保藥液均勻覆蓋稻株基部;而在病害剛剛出現時,則施用
紋枯寧懸浮劑,溶解于 5 0~6 0 k g 水中,均勻噴灑于稻株上。
(2)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作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特別是在揭東區等水稻種植區域,稻瘟病的流行可能導致水稻產量平均下降 1 0 % ~ 2 0 % 在極端情況下,減產幅度甚至可達 4 0 % 。研究表明,稻瘟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氣候條件、土壤狀況、品種抗性及田間管理等。水稻秧苗期若發生稻瘟病,會導致大量葉片枯死。即便部分葉片未枯死,新葉抽出后也會因病而不能正常伸長,形成白穗。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 在水稻栽培的過程中,優先選用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同時,合理施肥,確保水稻健康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② 在水稻生長的后期階段,做好孕穗期和抽穗期階段的水分管理工作,確保田間濕潤,滿足水稻對水分的需求,增強其抗逆性及對病害的抵抗力。 ③ 在病害初期,建議施用
稻瘟靈,加入 5 0~7 5 k g 水進行噴灑防治。為確保防治效果,建議連續噴施三環唑2~3次,每次間隔7~10天。在預防病害或病害初期,推薦使用 2 0 % 三環唑可濕性粉劑 5 0 ~
,加入 4 0~5 0 k g 水進行噴灑防治。
(3)細菌性條斑病
每年7月~9月,頻繁的臺風和暴雨為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蔓延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特別是在過量施用氮肥的稻田中。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水稻產量顯著降低。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 ① 強化田間管理,特別是在臺風和暴雨來臨之前,確保及時排水,防正稻田長時間積水而損害根系。同時,應避免使用吊灌或浸灌等澆水方式,以降低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概率。 ② 科學施肥,依據水稻生長階段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施用氮肥,避免過量或過晚施肥③推薦使用 2 5 % 川化018可濕性粉劑 , 1 0 % 葉枯凈可濕性粉劑和 5 0 % 消菌靈可濕性粉劑等藥劑來防治細菌性條斑病。
綜上所述,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水稻的產量、質量始終無法得到明顯提升,對此,本文以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策略為切入點進行了相關探究,這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515500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農業綜合技術推廣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