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相關法規和辦法的深入實施,有機農業蓬勃發展,相關產業加速轉型升級。花生作為重要的油料作物,其有機化生產不僅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也是市場消費需求升級的必然選擇。目前,有機花生種植面臨品種適應性差、土壤培肥難度大、生態調控技術缺乏、病蟲害防控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亟須探索建立一套系統的有機栽培技術體系。開展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對于提升產品質量安全、優化生產模式、完善技術標準、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有機花生優質高產栽培關鍵技術
1、品種選育與種子處理技術
有機花生品種選育核心指標為抗病性、適應性、品質性,重點選用蛋白質含量 ≥ 2 8 % 、粗脂肪含量 ? 5 0 % 抗黃曲霉毒素污染、耐瘠薄的專用品種,通過田間綜合性狀評價和室內品質檢測確定最優品種。種子質量標準要求:純度 ? 9 8 % ,發芽率 ? 9 5 % 千粒重 4 5 0 -5 5 0 g ,水分含量 8 % - 1 0 % ,經農殘檢測合格。種子處理采用“物理處理 + 生物制劑浸種”工藝,先用
溫水浸種4小時軟化種皮,再用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復合制劑(活菌數 ? 2 0 億/g)浸種12小時,強化種子活力和抗病性。催芽育苗利用生態基質營養缽育苗,基質配方為有機培養土、蚯蚓糞、生物炭按3:1:1配比,添加 0 . 2 % 腐植酸和 0 . 1 % 海藻提取物改良基質性能,調控基質含水量 6 0 % - 6 5 % pH值6.5-7.0。采用30孔育苗盤穴盤育苗,每孔播種2粒,采用“控溫-控濕-控光\"培育技術,溫度
,相對濕度 70 % - 7 5 % ,自然光照。苗齡14-16天時進行移栽,移栽前采用降溫、控水等措施進行煉苗。
2、土壤生態培育技術
有機花生土壤培育采用\"生物-有機-礦質\"三位一體培肥模式,以秸稈還田、綠肥輪作為基礎,配合腐熟有機肥和生物活性肥料應用。秸稈粉碎長度 ? 5 c m ,還田量
,添加0 . 3 % 復合腐熟劑和EM菌液,調控C、N比25-30:1,腐熟周期30-35天。還可選用紫云英、油菜等綠肥作物,密度45萬株
花期翻壓還田,生物量達
,增加土壤有機質
。構建\"細菌-放線菌-真菌\"復合微生物群落,接種根瘤菌、解磷菌、叢枝菌根真菌等功能菌群,接種量
生物有機肥選用腐熟度達到 6 0 % 以上,氨基酸態氮 ? 3 % 、腐殖酸 ? 1 5 % 、有機質 ≥ 4 5 % 的產品,配合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質。采用\"油菜-花生-水稻\"3年輪作制度,合理搭配綠肥作物,形成作物-土壤-微生物協同互促機制。通過土壤培肥和改良措施,使耕層有機質含量提升到 2 5 g / k g 以上,全氮 1 . 5 g / k g 以上,有效磷8 0 m g / k g 以上,速效鉀 1 5 0 m g / k g 以上。
3、生態調控與農藝優化
生態調控以土-氣-水-肥綜合調控為核心,優化種植環境。春花生適期播種選擇氣溫穩定通過 1 2 % 的時期,5天積溫達到
以上,土壤相對濕度 6 5 % - 7 0 % ,播深
采用寬窄行高產栽培模式,寬行
,窄行
,單株面積控制在
,株距 1 5-2 0 c m ,確保通風透光。水分調控采用智能灌溉系統,在苗期、開花期、結莢期土壤相對含水量分別維持在 6 5 % - 7 0 % 7 5 % - 8 0 % . 7 0 % - 7 5 % 。采用生物降解地膜覆蓋,厚度 0 . 0 0 8 m m ,透光率 ? 8 5 % ,與水肥一體化技術相結合。建立“覆膜-保水-通氣\"水熱調控體系,膜下濕度控制在 6 0 % - 7 0 % ,配合間作套種調節群體微環境。土壤情監測采用TDR水分儀,結合作物長勢,動態調控灌溉參數。生長調節以“控旺促壯\"為目標,采用海藻提取物和微量元素葉面噴施技術,在開花期和結莢期各噴施1-2次,溶液濃度 0 . 1 % - 0 . 2 % 。通過環境調控和農藝措施優化,構建\"水肥氣熱\"協同調控體系,促進花生干物質積累和產量形成。
4、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
構建“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控為主導、物理防控為輔助\"的立體綠色防控體系。農業防治采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建立3-5 m 生態防護帶,種植防護樹種,配置防風林網,營造生物多樣性環境。生物防控以微生物制劑和天敵昆蟲為主,使用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拮抗菌防治根腐病、葉斑病,菌劑濃度 ? 2 × 1 0 8 c f u / m L ,葉面噴施3-4次;釋放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敵,防治地下害蟲和紅蜘蛛,釋放量為3萬-4萬頭次
。創新應用性信息素協同誘捕技術,性誘劑配方為Z9-14:Ac、Z11-16:Ac、Z11-16:0H按3:1:1比例混合,誘捕器安裝密度15-20個
天更換1次。采用60目防蟲網、銀灰色反光膜等物理屏障,種植萬壽菊、艾蒿等驅避作物。通過調控田間小氣候、培育天敵、構建生態防護帶,形成生物防控為主、多種措施協同的綜合防控體系,使主要害蟲種群密度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病害發病率控制在 5 % 以內。
二、有機花生配套栽培技術集成與創新
1、有機種植環境構建技術
構建有機花生種植環境需遵循“生態優先、質量導向\"原則,建立緩沖區、防護林帶和生態廊道,形成完整的生態屏障系統。基地選址選用pH值6.5-7.2、有機質含量 ? 1 5 g/ k g 重金屬含量符合NY/T391標準的土壤,距離常規農田不少于 3 0 m ,配套建設防護林帶。采用\"喬-灌-草\"立體種植模式,喬木選用樟樹、香樟等速生樹種,株距 3 m ,灌木種植夾竹桃、迎春,間距 1 . 5 m ,草本搭配狗牙根、百慕大,覆蓋度達 9 0 % ,形成寬度 5-8 m 的防護帶。建立雨水收集系統和生態溝渠,通過生物凈化塘處理農田徑流,種植美人蕉、香蒲等水生植物提升水質。集成應用生物炭改良技術,生物炭粒徑 2 - 5 m m ,施用量
,提高土壤團粒結構穩定性。實施秸稈全量覆蓋,用量
,覆蓋厚度5-8cm。圍繞有機花生生長需求,構建\"林-田-塘\"生態農業循環系統,調控小氣候,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營造生物多樣性環境,實現農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2、有機投入品科學使用技術
有機栽培投入品以生物源性物質為主,建立“預防為主、統籌兼顧\"的投入品管理體系。選用經有機認證的生物有機肥,有機質 ? 4 5 % 、氮、磷、鉀總量 ? 5 % 、腐殖酸 ? 1 5 % 、有益菌群 ? 2 億/g,重金屬含量低于GB/T19338.2標準。配制發酵床生物肥,以米糠、秸稈為主料,添加質量濃度為 2 % 的EM菌 , 1 % 木霉菌等有益菌群,C、N比25:1,水分含量 6 0 % ,發酵溫度控制在45-5 0 % ,發酵30天后腐熟度達 6 0 % 以上。微生物防治采用復合生物制劑,枯草芽孢桿菌與哈茨木霉1:1混合,活菌數 ? 2 0 億/g,稀釋1000倍噴施,7天1次,連續3次,防效 7 0 % 以上。葉面噴施生物活性物質,選用褐藻膠含量 ? 1 8 % 、生長素 ? 3 0 0 m g / L 的海藻提取物,與螯合態鐵 1 5 0 m g / L, 鋅
硼 5 0 m g / L 配合使用,在花期和結莢期各噴施2次。建立投入品使用檔案,記錄產品名稱、使用時間、用量、施用方法等信息,確保投入品使用安全規范,提高利用效率。
3、有機質量控制關鍵技術
有機花生質量控制建立“源頭管控、過程監測、產品檢驗\"的全程質量管理模式。實施土壤和產品質量檢測,每季度監測土壤重金屬、農藥殘留,確保符合NY/T391標準。開展種植過程關鍵控制點監管,建立生產檔案,詳細記錄投入品使用、農事操作、氣象災害等信息。嚴格把控采收期果實含水量,控制在 8 % - 1 0 % 通過手搖快速水分測定儀監測,確保果實充實度和出仁率。采后分級執行企業標準:特級品果重
百果,出仁率 ? 7 3 % ,霉變率 ? 1 % ,果仁蛋白質含量 ≥ 2 8 % ;一級品果重 ?9 0 g/ 百果,出仁率 ? 7 0 % ,霉變率 ? 2 % ,果仁蛋白質含量 ≥ 2 6 % 。建立“二維碼 + 區塊鏈”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信息可查詢。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雙重認證,每批次產品抽檢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樹立“優質、安全、生態\"的市場形象。
4、有機生產制度創新
創新建立有機花生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以生態優先、質量至上為導向的生產管理制度。制定土壤培肥、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控等技術標準,規范化記錄生產全過程信息。設立農藝師負責制,實行分區包片管理,明確管理責任,建立技術培訓和考核機制。創新有機轉換技術,設置緩沖期制度,分階段逐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直至完全替代,采用有機肥料和生物源農藥進行轉換培育,促進土壤生態環境修復。建立農資投人品正負清單管理制度,明確禁用與限用物質,規范有機投入品使用。實施環境動態監測制度,定期開展土壤、水質、空氣等環境要素檢測,設定預警閾值,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創新雙重質量管理模式,建立內部質量控制體系,聘請專業機構定期開展認證檢查。執行有機產品標準,實施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質量控制。通過制度創新和標準化建設,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有機花生生產技術模式,推動產業規范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模式
1、區域性技術模式構建
根據氣候條件和農業資源稟賦,構建區域性有機花生生產技術體系。北方春播區采用春播一季制生產模式,優選抗旱耐瘠品種,集成應用保水抗旱、生物覆蓋與深耕深松技術,建立秸稈還田培肥和生物炭改良體系。選用生物活性制劑調節土壤微生態,配套建設防護林網,優化農田小氣候。長江流域雙季區實施春花生與夏花生輪作,以早熟品種為主,構建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體系,實施綠肥輪作倒茬,增強土壤生態功能。探索間作套種模式,開發生物防治技術,建立綠色防控體系。南方產區根據冬閑田特點,選育耐澇品種,采用生物排水和田間立體種植模式,建立生態溝渠系統,集成水稻-花生輪作和生草覆蓋技術。建立品種區域性適應性評價體系,開展配套栽培技術優化集成與示范,制定區域技術標準,促進有機花生產業區域化、規范化發展。
2、不同規模化生產模式
基于有機花生生產規模和經營主體特點,構建多層次生產模式。家庭農場生產以集約化經營為基礎,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實行品種、農資、技術、管理統一模式,配套建設有機肥發酵和病蟲害統防統治設施,推行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建立生產全程記錄制度,開展有機認證,打造質量可追溯的生產體系。專業合作社生產通過土地流轉擴大規模,建立農藝師責任制,配套育苗中心和農資配送中心,發展技術服務型合作社。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訂單生產,建立質量控制體系。產業化基地依托龍頭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加工、倉儲物流三大基地,培育品牌,打造全產業鏈模式。建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龍頭企業 . + 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組織模式,創新生產服務方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構建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生產體系,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產業發展格局。
3、技術示范推廣體系
構建以技術示范、服務支撐、質量管控為核心的推廣體系。建設核心示范區和輻射帶動區,設立品種展示、栽培模式、生態防控、機械化作業等專項示范區,打造技術創新集成平臺。建立首席專家負責制,組建產業技術服務團隊,開展關鍵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創新推廣方式,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在線培訓和遠程診斷,建立技術服務云平臺。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完善產地環境監測、投入品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產品質量檢測等環節。構建產品溯源平臺,推行電子化記錄,實現生產全程可追溯。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承包服務,建立長效服務機制。推行“科技特派員 + 示范基地 + 農戶\"服務模式,建立農技人員包村聯戶責任制,構建多層次技術服務網絡。實施技術服務績效評價,完善激勵機制,提高服務質量。
4、創新推廣服務模式
構建“互聯網 + 有機花生\"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以高產示范園區為核心載體,整合線上線下資源開展技術推廣。建立有機花生標準化種植技術數據庫,針對不同生態區開發配套的有機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組建專家服務團隊,通過遠程診斷平臺對重大病蟲害防控、水肥調控等關鍵栽培技術進行實時指導。開發智能決策系統,基于土壤養分、氣象條件和生長監測數據,為農戶提供個性化的有機栽培建議。設立技術服務示范點,采用“首席專家 + 技術骨干 + 示范戶\"的模式,開展有機栽培關鍵技術培訓與示范推廣。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對投人品使用、栽培管理、產品認證等環節實施全程監管,確保有機生產規范化。搭建技術交流平臺,定期組織現場觀摩和技術交流活動,促進優質高產栽培經驗的區域推廣。
5、產學研一體化推廣模式
針對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的特點,探索“政府 + 高校 + 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的產學研融合推廣模式。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支持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研發與推廣;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攻關有機花生品種選育、土壤培肥、病蟲草鼠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發揮企業在有機產品標準建立、產銷對接中的主導作用;借助合作社的平臺,開展有機花生標準化生產;以農戶為主體,因地制宜開展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示范。同時加強技術培訓,創新社會化服務,建立產銷利益聯結機制,讓綠色高效技術惠及更多農戶。通過政策、市場、社會等多輪驅動,構建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產學研融合推廣新格局,促進技術規模化應用,助力有機花生產業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品種選育、土壤生態培育、農藝優化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系統構建了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創新了有機種植環境構建技術,優化了有機投入品科學使用方案,建立了完善的有機質量控制體系。通過區域性技術模式構建和規模化生產模式探索,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術推廣應用體系。研究成果經過示范驗證,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和推廣價值。建議進一步加強品種改良創新、優化栽培模式、完善標準體系,同時構建產業化服務體系,為有機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單位:274700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丁里長街道辦事處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