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口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愈發凸顯,對農業生產提出了嚴峻挑戰。玉米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與品質直接關聯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經濟收人。然而,玉米生產過程中頻繁遭遇病蟲害侵襲,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傳統上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在防治病蟲害方面占據主導地位,但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實施玉米病蟲害的綜合管理策略,尤其是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提升作物產量和提高農藥使用效率,已成為農業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玉米常見病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主要癥狀及預防措施
玉米大斑病主要癥狀表現為:玉米穗軸、葉片以及苞葉上出現小斑點。一旦植物受到感染,病斑會沿著葉脈逐漸擴散。在田間濕度較高時,病斑上可能出現灰白色的霉菌。在玉米生長期間,若溫度在 2 0~2 5 % 且濕度較高,玉米大斑病菌極易蔓延。
預防玉米大斑病的常規措施包括:在播種前選擇抗病性強的高品質玉米種子。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應注重田間管理,及時去除植株下部的2~3片葉子,以有效減輕田間過高的濕度。在日常管理中,一旦發現病苗,應立即拔除,以減少田間的病原菌數量。此外,實施科學的輪作制度和適時提前播種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采取藥劑防治措施:在大斑病菌早期,根據病情具體情況,適量使用 5 0 % 甲基硫菌靈 . 5 0 % 多菌靈、7 5 % 百菌清等藥劑進行噴灑,每隔10d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
2、玉米枯葉病癥狀表現與防治措施
玉米枯葉病是玉米種植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其早期癥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灰白色斑點。若未及時治療,這些斑點會逐漸擴大,最終演變成大面積的深色斑塊。此時,玉米葉片會喪失水分,由深色斑點轉變為褐色,并在病斑上出現縱向裂紋。在嚴重情況下,病斑上會形成多層斑點,雨水沖刷后,斑塊上可能出現黑色霉點。通常,這種病害從植株下部的葉片開始蔓延。部分玉米品種的抗病性較弱,感染后會在病斑周圍形成以葉脈為中心的小點,中心呈黃綠色,邊緣為深褐色。這些抗性較弱的品種可能會跳過早期和中期癥狀,直接進入后期癥狀階段。
有效控制玉米枯葉病的關鍵在于選擇具有抗病性的優質品種,并實施細致的土地管理。一旦觀察到玉米植株出現病癥,應立即施用農藥以遏制病害的蔓延。在挑選抗病玉米品種時,必須考慮當地的環境和氣候條件,選擇最適宜本地種植的品種。在執行農業防治措施時,務必確保田間管理到位,包括及時除草和培土,以及摘除幼苗的2~3片葉子,以促進根部通風,降低濕度,加速幼苗生長,從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玉米收獲后,應妥善處理秸稈,并清理農田。在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時,應選擇合適的農藥,如瘟散乳油或多菌靈,并根據玉米病害的具體情況,使用500倍液的多菌靈、600倍液的甲基硫菌靈、800倍液的菌靈乳油或百菌清進行噴灑。通常情況下,每隔10d噴灑1次,連續噴灑3次,即可有效控制玉米枯葉病。
3、玉米圓斑病的危害和防控策略
玉米圓斑病危害果穗、苞葉、葉片及葉鞘,導致果穗部位腐爛、穗軸黑陷、穗形變異、果皮變黑、種子干枯。初期為淺綠或淡黃色小點,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病斑,中央淺棕褐色。苞葉上初為褐色小點,后擴展成同心條紋、覆蓋黑霉菌的大面積病斑。防控策略: ① 強化檢疫措施,特別是避免從病區引進種子,同時選擇具有抗性的品種; ② 在玉米吐絲高峰期進行藥物防治,以果穗為重點,使用 2 5 %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
,兌水 5 0~7 5 k g 進行噴灑,通常需要連續噴灑兩次,間隔時間為 
4、玉米粗縮病的危害和防控
玉米在其整個生長周期都可能受到感染,特別是在苗期,當植株長出5~6片葉子時,癥狀開始顯現。半透明黃化虛線斑在心葉根部及葉脈上初現,隨后蔓延至全葉。病苗呈現深綠色,葉片質地堅硬且寬闊,短而粗壯,導致心葉無法正常伸展。此癥狀發展較為緩慢,葉片背面出現蠟狀突起,觸感粗糙。葉片特征為寬硬、墨綠色,節間短且厚實,頂端葉片呈簇生狀,形態酷似君子蘭。葉片背面、葉鞘及苞葉上均可見明顯的粗糙紋理。進入9~10葉期,植株表現出矮化趨勢,上部節間縮短,頂部葉片簇生,病株高度常不及健康植株的一半。
為有效控制灰飛虱在苗期的分布,進而減少其傳播風險,采用內吸殺蟲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在種子質量占比 2 % 的條件下,可選用 5 % 蚜虱凈乳油進行拌種,或使用 2 0 % 呋·甲種衣劑按 5 % 比例拌種,其控制效果可達 6 0 % 以上。此外,在出苗至3葉期前,可使用 5 % 蚜虱凈乳油以2500倍液進行噴施。為確保防治效果,需對整個農田及其周邊區域進行2次噴灑,每次間隔
在采用噴霧法防治小麥赤霉病時,應輔以涂膜處理以增強防治效果,因單一噴霧方式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5、玉米紋枯病的危害和防控
玉米紋枯病主要侵害玉米的葉鞘和葉片等組織。在病害的初期階段,葉鞘上會出現灰綠色的病斑,隨后病斑顏色逐漸轉變為黃-紅棕色。病斑最初呈現圓形,隨后發展為云紋狀。在高濕度條件下,可見白色霉菌,該霉菌由菌絲和擔孢子構成。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病害可迅速擴散,最終導致整個植株的死亡。而在環境條件不適宜時,病原菌的生長將受到抑制,形成孢子。
當田間調查發現病株率達到 8 % ,且有進一步發展趨勢時,可采用 3 0 % 肟菌·戊唑醇懸浮劑
氰苯唑·噻呋酰胺懸浮劑
己唑醇水分散粒劑8~
或 5 0 0 g / L 甲基硫菌靈懸浮劑
進行噴霧防治。施藥時應考慮天氣狀況,避免在雨前施藥,若施藥后4~8h內降雨,則需補噴。施藥過程中風速應控制在3級以下,避免在中午高溫時段施藥,宜選擇早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施藥時需確保兌水充分,噴霧均勻,避免重噴或漏噴,確保所有感病部位均得到處理。若紋枯病發病嚴重,建議每隔7~10d追施1次。
6、玉米銹病的危害和防控
銹病的初期跡象表現為植物葉片及其脈絡上出現淺黃色斑點,隨后這些斑點會轉變為紅褐色。銹菌的爆發會導致葉片上形成大量孢子,進而引起葉片枯萎、植物早衰以及籽粒萎縮,嚴重損害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防治銹病的策略包括以下幾點
應選擇和培育具有抗病性的品種。 ② 確保作物獲得必需的營養,以增強其抗逆境能力; ③ 合理灌溉并確保雨后及時排水,為玉米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此外,在銹病初期,可采用 2 5 %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稀釋1500~2000倍,配合 5 0 %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500~1000倍,每10d噴施1次,連續進行2~3次噴灑。
7、玉米根腐病危害及防治
在玉米根腐病的早期階段,根部中部或根尖區域會出現褐色病斑。若未及時進行治療,病害范圍將擴大,導致根部整體變為褐色。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玉米植株的根系會逐漸呈現黃化現象,并伴有水分滲出。隨后,根部表皮開始剝落,最終導致根系逐漸腐爛。
在病害初期,可使用 5 0 %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稀釋500倍液 . 5 0 %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500倍液,或將其與土壤混合制成藥土,均勻施用于莖基部,以預防病害。此外,連續噴灑2~3次 9 5 % 綠亨1號(惡霉靈)精品稀釋4000倍液,每次間隔
對于病情嚴重的田塊,推薦使用 4 0 % 根腐寧稀釋600倍液 . 5 0 % 多菌靈加 4 0 % 乙磷鋁稀釋1000倍液,或 7 0 % 甲基托布津加 4 0 % 乙磷鋁稀釋1000倍液,每株施用 1 0 0 g 藥液進行灌根。亦可選擇多元復合微肥配合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霧,每7d噴施1次,連續2~3次。若病情超過 1 0 % ,建議施用鉀肥 3~5 k g 或草木灰5 0 k g ;當病株率達到 10 %~2 0 % 時,施用氯化鉀
或草木灰
;若病株率超過 3 0 % ,則施用氯化鉀 1 0 ~
或草木灰 1 0 0~1 5 0 k g 。施肥時,應以氯化鉀溶液作為底肥,草木灰作為追肥,注意不要與肥料或水糞肥混合施用。
8、玉米黑粉病的危害及防治方式
玉米黑粉病屬于區域性侵染性病害,其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植物地下部分,形成小根瘤。幼苗生長至約 0 . 3 m 高度時,癥狀更為明顯。嚴重受害的植株會提前枯萎死亡。在植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內,所有具有分生能力的組織,包括氣生根、葉片、莖、雄穗和雌穗等,均可能遭受感染。特別是在拔節期前后,葉鞘上會形成瘤狀突起。葉上的蟲癭通常體積較小,類似黃豆或花生大小,它們密集地從葉基部向上生長,中間很少出現黑色粉末。
在田間調查中,若病株率超過 8 % ,且有持續擴散的趨勢,可通過施用 5 0 % 福美雙可濕性粉劑稀釋500~800倍液
石硫合劑或 1 5 %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稀釋
,并與7 5 0~9 0 0 k g 水混合后進行噴霧處理,每7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以減輕病害的再侵染和危害。
二、玉米常見蟲害防治
1、玉米紅蜘蛛防治
在玉米的栽培過程中,紅蜘蛛構成了主要的病蟲害威脅,尤其在玉米抽穗之后,該害蟲會吸取葉片中的營養成分,導致葉片出現黃白色斑點,并最終導致植株枯萎。在干旱環境下,紅蜘蛛的種群數量顯著上升,這不僅導致種子發育不良,而且使得種子變薄,從而嚴重損害了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為了有效控制紅蜘蛛的危害,可采取以下技術措施:玉米收割后,應立即進行翻耕和清理殘茬,以減少紅蜘蛛在田間的越冬基數;在冬季,利用碾壓、耙地等農作方式,可以有效使紅蜘蛛室息死亡;保持田間清潔,特別是要定期清除溝渠和田壟上的雜草,以防止紅蜘蛛的繁殖;選擇抗蟲品種,并在種子上施加保護膜,以增強其抗蟲性;利用紅蜘蛛對特定顏色的偏好,可以在田間懸掛黃板和藍板,懸掛25片
,以此來吸引并殺滅紅蜘蛛;在大田管理中,推薦使用天達阿維菌素3000倍液,4 0 % 氧化樂果1500倍液和 7 3 % 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進行交替噴灑,每7d噴施1次,連續噴灑2~3次,以達到顯著的防治效果。
2、玉米螟蟲防治
玉米螟是造成玉米損害的主要害蟲之一,其食性廣泛,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發生,對玉米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包括植株衰弱和倒伏。幼蟲主要在玉米的心葉內造成損害,導致葉片表面出現眾多小孔。作為一種成熟的害蟲,成蟲主要對植物的地上部分造成損害,包括葉片、莖稈和雄穗基部等,通過啃食雌穗花絲和受害穗部的種子,造成營養和水分的不足,進而導致葉片早衰和種子發育不良,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進而導致產量減少??刂朴駚砻璨扇∞r業和化學防治措施。農業上,翻耕處理秸稈消除蟲源,選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瘜W防治方面,新葉生長后,用 5 0 % 滅蟲雙 5 0 0 m L 加水 1 5 0 k g 噴心葉,或 1 8 % 滅蟲雙 5 0 0 m L 加 8 % 敵敵畏 2 5 0 m L ,加水 1 2 0~1 5 0 k g 噴灑,每7d噴灑1次,連續2~3次。
3、玉米黏蟲防治
玉米黏蟲展現出極強的暴食性、雜食性以及破壞力,其生命周期中1年可繁殖3代,對夏玉米造成主要損害的是第2代。該害蟲常以葉片為食,在高溫環境下極易大規模爆發,短時間內可將葉片食盡,僅留下植株空殼,從而導致農作物產量顯著下降,甚至可能絕收。若前一季作物為小麥,在種植玉米之前,務必徹底清除田間秸稈與雜草,以避免黏蟲的滋生。此外,沙蠶偏好溫暖濕潤的環境,尤其在早晨多雨、土壤濕度高的條件下,易發生大規模爆發,特別是在生長密集、地勢低洼、雜草叢生的玉米田中,病情更為嚴重。在5-6月多雨季節,第1代黏蟲會隨風傳播,并在6月和7月大面積發生,而到了8月,將出現第3次爆發。
預防措施包括: ① 農業防治。播種前進行淺耕和滅茬處理,可有效減少蟲源。利用糖醋液誘殺成蟲,采用草把收集卵或使用滅幼脲等方法消滅蟲卵。 ② 藥劑防治??墒褂寐惹杈挣セ蛐亮蛄兹橛突旌贤寥鍪?,或在幼蟲3齡前使用菊酯乳油稀釋后噴灑,或使用中保殺蟲劑1500~2000倍液,連續2~3次,每次間隔1~2周噴灑1次。
4、玉米小地老虎防治
小地老虎作為玉米生長的主要地下害蟲之一,也被稱作“切根蟲\"或“土蠶”。其2齡幼蟲主要取食玉米的心葉;3齡幼蟲則開始啃噬接近地面的玉米莖稈;而4~6齡階段,小地老虎進入暴食期,對心葉的取食導致葉片隔日枯萎,造成嚴重的損害。由于小地老虎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其防治工作面臨較大挑戰。先前的研究揭示,小地老虎在玉米苗期尋找寄主產卵,并以卵及玉米心葉為食,導致心葉內形成針孔狀半透明小斑點。隨著幼蟲的生長發育,它們會深人土壤中,取食玉米根部,最終導致玉米植株的枯萎。小地老虎在玉米枯死后,能迅速向鄰近的作物擴散,對玉米種植構成了重大威脅。
為有效控制小地老虎對春玉米的危害,建議在播種前進行翻耕、深翻和除草作業,以減少地老虎的產卵場所和降低一次孵化幼蟲的數量;對于夏玉米田,應及時清除雜草,并適時提前播種,以避開幼蟲的活躍期。在地老虎3齡之前采取藥劑防治措施,可獲得顯著的防治效果。具體方法包括使用 9 0 % 敵百蟲稀釋500倍液對秧苗進行二、三齡幼蟲的防治,或采用 2 . 5 % 敵殺死乳油 3 0~4 0 m L 與水 7 5 k g 混合后噴灑,以及使用 5 0 % 辛硫磷乳油
與水 4 0 k g 混合后噴施,建議每7d噴灑1次,連續進行2~3次。
三、玉米草害防治
玉米在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均可能遭受草害,該現象不僅會與玉米爭奪養分和水分,還可能導致多種害蟲和病原微生物在雜草上滋生,從而使得玉米的病蟲害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因此,在對夏季玉米進行草害防治時,建議在播種階段實施一次農藥噴灑作業,以消滅潛在的雜草種子和害蟲卵,從而減少雜草的生長概率;在玉米的間苗階段,應進行至少一次的人工除草操作,以避免雜草過度生長,與玉米幼苗爭奪養分,導致玉米營養不良、生長緩慢。對于大面積的雜草問題,可以使用 2 0 % 濃度的克無蹤藥劑稀釋后對雜草根部進行噴灑處理,但必須注意,操作過程中切勿將藥劑噴灑至玉米植株上。
綜上所述,針對玉米病蟲草害的綜合治理以及減藥增效技術的研究,對于提升玉米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利用具有顯著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在農業生產模式轉型的背景下,積極推廣綜合防治技術,對于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輕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具有深遠意義。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亦將對提升農戶經濟收益、改善農戶生活質量產生積極影響。未來,進一步針對特定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實施綜合防治措施,探索與之相匹配的綜合防控策略,將為確保我國食品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272507山東省汶上縣康驛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