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省中部區域,該地區的氣候特點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四季特征,擁有豐富的光照資源。并且,年平均氣溫始終穩定在
左右,全年日照時長約為
基于充足的光照條件,為小麥生長奠定了堅實的環境條件基礎。而該地區年降水量平均達 7 6 0 . 9 mm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可使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水分需求得到滿足。因無霜期有203d左右,極大限度地降低了小麥受到霜凍危害的風險。不僅如此,因為擁有豐富的土壤類型,如棕壤和褐土等,土壤pH值大多處在6.5~7.5之間,其為小麥有效扎根生長以及養分充分吸收提供了重要保障。當前,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小麥機械化種植技術開始在廣泛和深入地應用。該技術運用時,不僅可以明顯地提升小麥種植效率,還能夠進一步增加小麥產量。根據實踐統計可知,通過對機械化種植手段的運用,小麥平均產量提高了
,同時,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人員的勞動強度,使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被解放出來。
一、小麥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1、確定種植品種
的氣候特點與土壤條件對小麥品種的適應性有較高要求。通過長期實踐以及試驗經驗,當前開始廣泛對濟麥22、魯原502、山農28等品種進行重視,其成為較為優質的品種。其中,濟麥22自身具有高產、穩產的特性,即便在常規條件下開展種植作業,產量依舊可達
。若是種植區域內擁有較高的土壤肥力,且日常采取精細化管理,該品種的產量能夠高達
;魯原502品種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且適應性較為廣泛。同其他品種相比,即使處在大風等惡劣天氣條件下,依舊能夠保持良好的植株直立狀態,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倒伏損失;而山農28則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特別是對常見的銹病、白粉病等病害具備較強的抵御能力,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給實際產量帶來的負面影響。
2、種子的科學處理
種子質量與小麥的實際出苗率和幼苗的健壯程度息息相關。在對種子進行篩選時,可借助風選設備,通過風力作用將較輕的癟粒、雜質等去除。該方式可以有效去除約 1 0 %~1 5 % 的不良種子。與此同時,借助篩選設備,依照種子的大小、形狀等物理特性開展篩選作業,可進一步去除病粒和形狀不規則的種子。通過嚴格的風選和篩選處理以后,種子純度和凈度可超過 9 8 % ,為后續發芽和生長奠定了堅實基礎。根據實踐可以知道,處理后的種子發芽率通常處在 9 5 % 以上,部分優質種子批次發芽率可達9 8 % 。為了實現對地下害蟲和苗期病害的有效防治,處理種子時應利用化學藥劑拌種,其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一個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在此過程中,選用 4 0 % 辛硫磷乳油,并根據種子實際量的 0 . 2 %~0 . 3 % 進行配比。例如,對 1 0 0 k g 種子進行處理時,需要2 0 0~3 0 0 g 辛硫磷乳油。具體使用過程中,應將乳油加入適量水進行稀釋處理,一般稀釋倍數為5~10倍。之后,在種子上進行均勻的噴施,噴施階段還應進行攪拌,以此保證所有種子都能均勻沾上藥劑。然后,進行3~4h的堆悶處理,確保藥劑可以充分滲透到種子內部,晾干后即可留待播種。另外,還可使用 2 % 戊唑醇濕拌劑進行拌種處理。實際使用時,應依照種子量的 0 . 1 %~0 . 1 5 % 進行拌種。例如,處理 1 0 0 k g 種子時,應使用 1 0 0~1 5 0 g 的戊唑醇濕拌劑。其可以有效預防小麥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使病害發生率降低約 2 0 %~3 0 % 。
3、整地處理
前茬作物收獲后,需及早對該區域開展深耕作業,最佳時間間隔通常在7d以內。整地時,應借助大型深耕機械,并將深耕深度控制在 2 5~3 0 c m 之間。深耕作業可以使該區域長期形成的犁底層被有效打破,進而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根據測定可以知道,深耕后的土壤容重可降低
、孔隙度增加5 % ~ 1 0 % 。不僅有利于小麥根系更好地生長和下扎,還可以使根系分布深度增加
深耕完成后,應及時進行耙作業,其距離深耕完成的時間間隔應處在3d之內。耙地深度通常控制在1 0~1 5 c m 之間。借助有效的耙地處理,可使較大的土塊被破碎,使土壤顆粒變得細碎、均勻。之后,開展地工作時,應進一步平整土地表面,確保土壤呈現出上松下實的效果。既有利于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量,又可以進一步提高保熵率,且約提高
為后續播種奠定堅實土壤保障。
4、施肥
對于小麥生長發育來說,基肥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可與深耕作業相結合,施加
的優質有機肥。一般有機肥主要為完全腐熟的農家肥,如豬糞、牛糞等。
同時,還需搭配適量的化肥。如施加
純氮 ? 7~9 k g /
五氧化二磷
氧化鉀。施肥時,應將有機肥和化肥均勻撒施在田間,然后通過深耕機械設備將肥料翻人土壤深層,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促使肥料利用率得以進一步提升。另外,播種時利用多功能播種施肥一體機,將
磷酸二銨作為種肥,在播種的同時施加到土壤中。在此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種肥和種子之間的距離,通常為 3~5 c m ,避免因肥料濃度過高引發燒種問題。
二、小麥機械化播種
1、確定播種時間
對于來說,小麥最佳的播種時期通常為每年的10月中上旬。處于該時期內,外界的氣溫、土壤溫度和濕度等條件均處在合適狀態,有助于小麥種子更好地發芽,促進幼苗生長。保證小麥播期的合適性,進入冬季前,小麥單株分蘗可達3~5個、次生根約為5~7條,為小麥順利安全越冬和春季生長奠定基礎保障。若是過早播種,小麥極易會有徒長的情況,且抗寒能力降低;但若是過晚播種,小麥冬前缺乏足夠的生長積溫,致使分蘗減少,不利于根系發育,使其產量受到影響。
2、確定播種量
明確播種量時,應綜合考慮品種特性、播種時間以及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通常情況下,基本苗需要控制在15方~20萬株
。對于分力較強的品種來說,如濟麥22,播種量可適當減少。其實際的播種量可控制在
左右;若是錯過最佳播種時間,因為氣溫逐漸降低,使得小麥冬前生長時間縮短。所以,為保證基本苗數量,此時的播種量需要增加到
。除此之外,對于土壤肥力較高的種植地來說,小麥通常有良好的生長發育條件,所以,播種量可適當降低;對于土壤肥力較低的種植地來說,為保證產量,應適當增加播種量。
3、播種機械設備的選用
常用的小麥播種機主要為2BJM系列免耕播種機和2BFG系列旋耕施肥播種機等。其中,2BJM系列免耕播種機可在秸稈還田處理后的種植地內使用,可實現不進行耕翻處理的情況下,實現直接播種。既減少了對土壤的擾動,又使土壤水分有效保持;2BFG系列旋耕施肥播種機常被用于播種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旋耕處理的種植地,同時,該機械設備可同時完成施肥和播種作業,使得作業效率得以進一步提升。
4、播種深度
合適的播種深度,可為小麥幼苗的生長提供促進作用,一般情況下,播種深度通常為 3~5 c m 。若是播種深度過大,極易會造成種子在土壤中消耗大量的能量,不僅存在出苗緩慢的問題,還會導致幼苗過于弱小。并且,與正常幼苗相比,該幼苗的第1片真葉長出的時間要推遲2~3d左右;但如果播種的深度過淺,會使得種子出現落干的情況,無法保證水分的充足性,最終使出苗率受到影響。
5、鎮壓處理
為保證種子和土壤之間實現密切接觸,應借助播種機的鎮壓輪對播種區域給予適當的壓力。通常鎮壓后土壤表層下方 2 ~
處的土壤可實現
的緊實度。為后續種子更好地吸水發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田間管理
1、入冬前管理
① 查苗補苗
當田間小麥出苗后的3~5d左右,需要對田間小麥的出苗情況進行檢查。對于存在缺苗斷壟情況的位置,應及時進行補種。從而使田間麥苗得以均勻分布和生長,減少缺苗對產量的影響。
② 除草作業
當小麥幼苗生長進入到3~5葉期、雜草進入到2~4葉期時,應選擇晴朗無風、氣溫在
以上的天氣條件下開展化學除草作業。在此過程中,結合雜草類型選擇合適的藥劑。例如,防治闊葉類雜草時,可用水兌
的 1 0 % 苯磺隆可濕性粉劑進行稀釋處理。之后,利用背負式噴霧器,保持噴頭距離地面3 0~4 0 c m 的位置,勻速進行均勻噴施。此時,除草效果可達 9 0 % 以上;而在防治禾本科雜草時,可選用
的 6 . 9 % 精惡唑禾草靈水乳劑,其對看麥娘、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
③ 澆凍水
當外界平均氣溫處在 3~5 % 時,需要及時開展澆凍水作業。對來說,澆凍水作業通常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開展。澆水量約為
該方式可進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使土壤保溫性能全面提升,為小麥根系營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王壤溫度,以此強化小麥抗旱能力。澆凍水工作完成后3~5d內,應及時進行劃鋤,劃鋤深度控制在
不僅可以破除土壤板結,還能夠減少水分蒸發,使土壤實現保熵增溫效果。
2、小麥的春季管理
① 返青期管理
春季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就是返青期,一般為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此期間,應進行劃鋤處理,深度控制在 3 ~
之間。該方式可以切斷土壤毛細管,使水分蒸發量減少,同時提高地溫,促進麥苗返青生長。此時,地溫可提高 
② 起身期至拔節期管理
通常次年的3月中旬至4月上旬,小麥生長進入起身期至拔節期,該時期應結合苗情進行及時的追肥澆水處理。對于壯苗麥田來說,可在拔節期追施
的尿素。并且,在施肥完成以后立即澆水,澆水量約為
,有助于小麥莖稈粗壯,促使穗良好分化;對于弱苗麥田來說,應在起穗期追施
的尿素,并配合灌溉作業,促使弱苗得以健壯生長。需要注意的是,該時期應重視對小麥紋枯病、麥蜘蛛等病蟲害的防治。在防治小麥紋枯病時,可噴施“
水 . +
的 5 % 井岡霉素水劑”。在此過程中,借助擔架式噴霧器,對小麥莖基位置開展噴施防治,以此控制病害的進一步蔓延;防治麥蜘蛛時,可噴施‘
水 + 1 0~1 5 m L
的 1 . 8 % 阿維菌素乳油”。防治的過程中,應保證藥液均勻噴施到葉片正反部位。
③ 孕穗期管理
小麥生長過程中,需水需肥的高峰期就是孕穗期,通常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左右。該時期內,應保證有足夠的水分供應,且灌溉量為
,將土壤的相對含水量控制在 7 0 % ~8 0 % 。灌溉的同時,還應開展追肥作業。此時,主要追施尿素,施加量約為
,從而為小麥穗粒形成提供足夠的養分保障。此外,應重視對小麥吸漿蟲、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其中,防治小麥吸漿蟲時,可在其處在蛹期,使用
的 5 % 的毒死蜱顆粒劑與 2 0~2 5 k g 細土混合攪拌。之后,均勻撒施到麥田表面,借助淺鋤翻入土壤內,使藥劑與土壤充分混合,達到對吸槳蟲蛹的殺滅自的。若其進入到成蟲期,應使用
的 4 . 5 %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與 3 0~4 0 k g 水混合噴施;而防治蚜蟲時,可使用
的 1 0 %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實現對蚜蟲危害的控制,降低給小麥灌漿帶來的不利影響。
④ 生長后期管理
灌漿期在小麥粒重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該時期應保證水分供應的充足性,促進小麥快速灌漿,使粒重全面提升。通常間隔7~10d進行1次灌溉作業,灌溉量為
同時,借助葉面噴肥的形式,對
的 0 . 2 %~0 . 3 %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使用。其可以延長葉片功能期約3~5d,使千粒重增加
灌漿期內應重點對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等病蟲害進行防治。其中,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治作業時,可在揚花初期,噴施
的 2 5 % 氰烯菌酯懸浮劑,或 2 0~3 0 m L 的 4 0 % 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防治白粉病、銹病時,可噴施100~
的 1 5 %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 3 0~4 0 m L 的 2 5 % 丙環唑乳油。
四、小麥機械化收獲
1、確定收獲時間
當小麥籽粒變硬,且含水量處在 1 8 % ~ 2 0 % 時,即可進行收獲期。通常最佳的收獲期為6月上旬。該時期,小麥的千粒重達到最大值,營養物質得到了充分積累。此時,收獲的小麥品質優良、產量高。若是過早收獲,小麥籽粒存在不飽滿的情況,且含水量高,千粒重低,給產量和質量帶來嚴重影響;但如果過晚收獲,小麥極易出現落粒現象,且在田間長時間停留,容易受到風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產量損失。
2、收獲機械的使用
收獲小麥時,常使用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使用的過程中,可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等工序。不僅減少了傳統人工勞動強度,還進一步提高了收獲效率。使用收割機開展收割作業之前,需對割臺、脫粒裝置、清選裝置等部件進行全面調試。檢查割刀的鋒利程度,保證割刀的間隙處在 1~2 m m 之間,以此為后續順暢切割提供保障。與此同時,調整脫粒滾筒的轉速,并控制在500~700轉 / m i n ,從而實現脫粒干凈、不損傷籽粒。另外,還應調試清選篩的角度和風量,確保清選后的小麥含雜率不超過 2 % 。收割過程中,應根據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和種植區域地形合理調整收割機的前進速度和割臺高度。例如,在小麥生長整齊、地勢平坦的區域,前進速度可控制在 3~5 k m / h ;在小麥生長不均勻或地形起伏較大的區域,速度應適當降低。割臺高度通常為 1 5~2 0 c m 左右。可有效避免割臺過低割到泥土,進而影響小麥質量,使割茬整齊度得到充分保障。收割后的小麥應及時進行晾曬或烘干處理。采用晾曬手段時,需選擇通風良好、陽光充足的位置,將小麥均勻鋪設 5~1 0 c m 的厚度,并每隔2~3h翻動1次,使小麥干燥更加均勻;采用烘干設備手段,則應控制烘干溫度,保證其處于
。與此同時,烘干時間應與小麥含水量和設備性能相結合,使小麥含水量降至 1 3 % 以下,為后續安全儲存提供保障。
小麥生產種植中,小麥機械化種植技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采取的播前準備、精準合理的機械化播種、精細全面的田間管理和適時高效的機械化收獲,可進一步實現小麥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現代化小麥種植模式不僅能夠明顯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還能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小麥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注入動力。未來小麥種植人員應在熟練掌握小麥機械化種植技術手段的同時,不斷優化種植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確保小麥種植水平得以持續提升,為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271100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大王莊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