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瓜蟲病是原生魚觀賞魚中的常見病之一,小瓜蟲寄生在魚類的體表及鰓部,以紅細胞、上皮細胞為食來奪取營養,不但會對組織進行破壞,還會在魚體內形成白色囊泡,所以小瓜蟲病又被稱為“白點病”,當小瓜蟲大量寄生時,將會導致大量的魚死亡。近幾年來,隨著淡水魚養殖技術的不斷改革,小瓜蟲病的發生率也逐步減少,但是原生魚觀賞魚的小瓜蟲病卻依舊流行,并嚴重威脅著原生魚觀賞魚產業的發展。原生觀賞魚是指土生土長于原產地,具有一定觀賞價值,但尚未被作為觀賞魚進行養殖或市場交易的野生非外來淡水魚類,簡單來說,原生魚可以理解為野生魚。這些魚繁殖季節會出現婚姻色,顏色鮮艷更具觀賞價值。本文將野采的原生魚進行觀賞飼養,分別有螃、馬口、長鰭、麥穗、擬、中華斗魚同缸混養。2024年6月17日非流行期一例小瓜蟲病發生,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病理解剖特征,顯微鏡檢查和分析病因進行治療,現將此次發生小瓜蟲病的整個情況總結如下:
一、魚小瓜蟲病病原及流行特點
1、魚小瓜蟲病病原
小瓜蟲屬于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凹口科、小瓜蟲屬,是一種寄生蟲。成蟲期蟲體呈球形,全身纖毛分布均勻,胞口變為球形,大核呈香腸狀或馬蹄形,小核緊貼大核,不易觀察。營養期幼蟲鉆入皮膚或鰓部,吸收營養生長發育,同時刺激寄生組織增生,形成白色膿包,肉眼可見白色小點,因此也被稱為白點病。
2、魚小瓜蟲病流行特點
小瓜蟲病對飼養魚類的危害主要集中在魚種階段。在長江流域,流行季節為4-6月(水溫
)。發病后若不及時治療,魚種死亡率可達 6 0 % - 7 0 % ,嚴重時高達 8 0 % - 9 0 % 。水溫在1 5 -2 0%。 時,2-3d內可蔓延至全缸,導致大量死亡。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
,主要流行于春秋兩季,在低溫、光照不足時容易發生。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當水質惡劣、養殖密度高、魚體抵抗力低時,冬季和盛夏也可能發病。據相關研究表明,在高密度養殖的水族箱中,小瓜蟲病的傳播速度比低密度養殖環境快3-5倍。這是因為在高密度環境下,魚體之間的接觸更加頻繁,小瓜蟲更容易從感染魚體傳播到健康魚體。而且,高密度養殖容易導致水質惡化,魚體的應激反應增強,免疫力下降,為小瓜蟲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不同的水體環境中,小瓜蟲病的流行情況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酸性水體中,小瓜蟲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當水體酸堿度接近中性時,小瓜蟲的活性會顯著增強。
二、魚小瓜蟲病發病原因
1、外來引種帶入小瓜蟲病原
休寧縣地處皖南山區,隸屬于黃山市管轄,山泉水養魚成功申報“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獲泉水魚之鄉的稱號。休寧縣大力推廣山泉流水養魚產業,導致本地苗種無法滿足需求。于是,養殖場(戶)大量從浙江、江西、江蘇等外省購買種苗。在發展初期,未進行系統的苗種檢疫,從而將小瓜蟲病原引入,并傳播至自然水域。在一次實地調查中發現,某養殖場從外省引入的一批魚苗中,有超過 30 % 的魚苗攜帶小瓜蟲病原體。這些魚苗被放入當地的養殖池塘后,短短一周內,池塘中的其他健康魚苗也開始出現小瓜蟲病的癥狀。由于當時缺乏有效的監測和防控措施,小瓜蟲病迅速在周邊水域蔓延,給當地的漁業養殖帶來了巨大損失。
2、魚養殖量增加與管理理念差異
工廠化養殖模式導致大量養殖尾水排入河道,改變了自然水域的水體生態環境。山區河道常年水溫低于28℃,為小瓜蟲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此外,當地農民沿河造池,引入泉水養魚,年年投放苗種,但管理不善,對魚病不管不問,任由其自生自滅,這種養殖習慣也為小瓜蟲的長期存在創造了條件。以某村莊的養殖情況為例,近年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尾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導致河道水質惡化,富營養化嚴重。原本清澈的河水變得渾濁不堪,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在這樣的環境下,小瓜蟲大量繁殖,周邊養殖戶的魚群頻繁感染小瓜蟲病。而養殖戶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管理知識,在魚病發生時,沒有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甚至不知道魚群患病的原因,使得病情不斷惡化。
3、自來水中攜帶小瓜蟲
魚缸中的小瓜蟲可能存在于自來水中。自來水來源于自然水域,即使是經過凈水的自來水,也可能攜帶少量小瓜蟲。當魚缸內水質逐漸惡化,水溫下降時,小瓜蟲的數量會增加,進而感染魚類。有實驗表明,將含有少量小瓜蟲的自來水放入魚缸中,在水溫為
,水質惡化(氨氮含量超標、酸堿度失衡)的情況下,經過一周的時間,魚缸中的小瓜蟲數量增長了5-8倍,并且開始感染魚體。這是因為在不良的水質和水溫條件下,小瓜蟲的繁殖速度加快,而魚體的免疫力下降,無法抵御小瓜蟲的入侵。
4、魚入缸前未做藥物浸泡
本文中的原生魚是在本地區自然流域捕獲的,且分批捕獲后逐一放入魚缸,入缸前未對其進行藥物浸泡處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愛好者在捕獲原生魚后,急于將其放入魚缸中,忽略了人缸前的消毒處理。這就使得攜帶小瓜蟲的原生魚將病原體帶入魚缸,為小瓜蟲病的爆發埋下了隱患。曾經有一位水族愛好者,在野外捕獲了一批原生魚后,沒有進行任何消毒處理就直接放入了自己的水族箱中。幾天后,水族箱中的魚開始出現白點病的癥狀,經過檢查,確診為小瓜蟲感染。由于發現和治療不及時,最終導致水族箱中的大部分魚死亡。
三、魚小瓜蟲病癥狀和病理特征
1、魚小瓜蟲病癥狀
小瓜蟲侵入魚體后,肉眼可見體表、鰭條和鰓絲上有白色小點狀胞囊,即“白點病”。患病初期,魚出現食欲減退、腹部凹陷、形體消瘦、躁動不安、追逐頻繁、游動速度加快等癥狀,這是由于小瓜蟲侵蝕刺激魚體所致。患病后期,病魚體表、鰭條、口腔、鰓絲等部位均布滿白點,部分魚體鱗片脫落潰爛,可見血色魚肉。個別病情嚴重的魚體表布滿密密麻麻的白色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即白色滋養體,最后行動遲緩、呼吸困難,繼而死亡沉于缸底。在患病初期,魚的行為變化較為明顯。它們會表現出異常的活躍,不斷地在魚缸中快速游動,試圖擺脫小瓜蟲的侵擾。但隨著病情的加重,魚的活力逐漸下降,游動速度變慢,開始出現離群獨處的現象。此時,魚的體表白點越來越明顯,嚴重影響其外觀和健康。當病情發展到后期,魚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鱗片脫落,皮膚潰爛,甚至出現內臟器官受損的情況,最終導致死亡。
2、魚小瓜蟲病病理特征
小瓜蟲病的主要病變是在魚體表面的皮膚、鰭和鰓,當小瓜蟲纖毛幼蟲接近魚體皮膚和鰓時,首先黏附在魚的皮膚上皮,接著纖毛幼蟲依靠頭部的鉆孔器使蟲體的整個身體從上皮細胞間隙擠入皮表層,嚴重破壞鰓和皮膚上皮細胞的完整性進而侵入組織。小瓜蟲寄生在魚類的鰓和皮膚表層下,形成帶蟲胞囊,滋養體在此胞囊中逐漸長大,侵蝕組織碎片和組織液、血液等從而獲得營養。由于小瓜蟲在上皮組織內寄生,并不斷轉動,刺激黏液的大量分泌和上皮細胞的增生,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寄生在鰓上的小瓜蟲,造成鰓小片變形,毛細血管充血、組織液滲出或局部組織缺血,引起呼吸上皮細胞腫脹、壞死,造成黏液細胞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黏液分泌量明顯增多。小瓜蟲還能鉆入鰓腔膜并穿過膜進入胸腺組織內部,以胸腺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為食,使胸腺的組織受到破壞,造成正常胸腺組織結構紊亂,淋巴細胞明顯減少,致使魚體快速死亡。同時,由于小瓜蟲的刺激,鰓組織中的黏液細胞大量增生,分泌出大量的黏液,進一步影響了魚的呼吸功能。在皮膚組織中,小瓜蟲的寄生導致皮膚上皮細胞增生、角化,形成白色的胞囊,這些胞囊不僅影響了魚體的外觀,還破壞了皮膚的屏障功能,使得細菌等其他病原體更容易侵入魚體,引發繼發性感染。
四、魚小瓜蟲病診斷方法
1、魚小瓜蟲病的初步診斷
患小瓜蟲病的魚最明顯的特征是體表、鰓絲、鰭條出現肉眼可見的小白點。根據流行特點,將此病與卵甲藻病進行了區分。將魚體胞囊放入透明器血中進行觀察。在初步診斷過程中,除了觀察魚體的外觀癥狀外,還可以結合魚的行為表現進行判斷。例如,小瓜蟲病感染的魚在初期會表現出躁動不安、游動異常等癥狀,而卵甲藻病感染的魚則通常表現為食欲減退、身體發黑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觀察魚體胞囊的形態和顏色來輔助診斷。小瓜蟲病形成的胞囊通常為白色,呈圓形或橢圓形,而卵甲藻病形成的胞囊則顏色較深,形狀不規則。
2、顯微鏡檢查魚小瓜蟲病
顯微鏡下觀察,小瓜蟲呈橢圓形或圓形,體長約50-1 5 0 μ m ,具有特殊的鞭毛結構,表面覆蓋著細小的鞭毛,滋養體外部呈半透明狀。通過鞭毛的擺動和蠕動等方式,小瓜蟲在魚體內游動尋找適合的寄生點。在進行顯微鏡檢查時,需要從魚體的病變部位采集樣本,如刮取魚體表的白點、取鰓絲組織等。將采集到的樣本制成玻片標本,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要注意區分小瓜蟲與其他原生動物的形態特征。同時,還可以通過觀察小瓜蟲的運動方式來進一步確認,小瓜蟲在顯微鏡下通常表現為快速地擺動和蠕動,而其他原生動物的運動方式則有所不同。
五、魚小瓜蟲病防治方法
1、魚小瓜蟲病的西藥治療方法
賽恩生物外用
水體,連用4次,配合使用食鹽
水體。先用 7 0 % 溫水浸泡約1.5h,再潑灑。一包拌料 4 0 k g, 7 d 為
1個療程。景晨生物輪管消外用
水體,2次/d,連續使用
提高水體溫度,使水溫達到 3 0-3 2 %, 3 d 以上,促使小瓜蟲包囊脫落。在使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劑量和使用方法進行操作。過量使用藥物可能會對魚體造成傷害,導致魚體中毒甚至死亡。而劑量不足則可能無法達到治療效果,使病情反復。例如,曾經有養殖戶在治療小瓜蟲病時,為了盡快控制病情,加大了藥物的使用劑量,結果導致魚群大量死亡。這是因為過量的藥物對魚體的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影響了魚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2、魚小瓜蟲病的物理治療方法
此外,提高水體溫度是一種常用且有效的物理治療方法。小瓜蟲在高溫環境下( 3 0 % 以上),其生長和繁殖會受到抑制,包囊也會逐漸脫落。但在升溫過程中,要注意緩慢升溫,避免水溫驟變對魚體造成應激反應。一般來說,每天升溫 1 - 2 % 較為合適。同時,要密切觀察魚的狀態,如發現魚有不適癥狀,應及時調整水溫。
3、魚小瓜蟲病的中藥的治療方法
除了上述治療方法外,還可以采用中藥治療的方式。一些具有驅蟲、抗菌作用的中藥,如苦參、黃柏、大黃等,對小瓜蟲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將這些中藥熬制成湯劑,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魚缸中,連續使用5-7d,可以有效抑制小瓜蟲的生長和繁殖。中藥治療的優點是副作用小,對魚體和水體環境的影響較小,但治療效果相對較慢,需要持續使用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六、魚小瓜蟲病的日常預防辦法
1、養魚水質精細管理
首先,定期換水。每隔5-7d補充1次水,每10d左右全面替換1次水。在炎熱季節,日均補水量應達到 2 0-3 0 c m ,每隔3-5d進行1次全面換水。其次,調控水質酸堿度,確保水的 pH 值穩定在7.5-8.5之間。每隔15-30d撒施生石灰對水體進行消毒處理,每箱用量約 1 k g ,以調整水體 pH 值,同時提高水中鈣離子濃度,促進原生魚觀賞魚的生長發育。在換水過程中,要注意新水的溫度和水質與原水相近,避免因水溫、水質差異過大對魚體造成應激反應。可以在換水前將新水進行曝氣處理,去除水中的氯氣等有害物質,并調節水溫至與原水相同。此外,還可以使用水質檢測試劑定期檢測水體的酸堿度、氨氮含量、亞硝酸鹽含量等指標,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整。
2、原生魚觀賞魚飼料的科學投喂
深入研究并掌握原生魚觀賞魚小瓜蟲病的發病特征、發展規律及顯著癥狀,以便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對于未患病的原生魚觀賞魚,建議及早減少高品質飼料的使用量,并在飼料中添加抗菌和增強免疫力的成分,如酵母發酵產物、酵母多糖等,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對于已患病的養殖水族箱,切忌隨意用藥或過度用藥,尤其是避免盲目使用殺蟲劑改善箱底環境和水質條件。若不根據具體癥狀精準施藥,可能會增強原生魚觀賞魚的應激反應,引發疾病發作,甚至加重已有的健康問題。在飼料中添加抗菌和增強免疫力的成分時,要注意添加的比例和方法。一般來說,酵母發酵產物和酵母多糖的添加量為飼料總量的
。可以將這些成分與飼料充分混合后再投喂給魚,以確保魚能夠均勻地攝取到營養物質。同時,要定期對養殖水族箱進行清潔和消毒,去除箱底的殘餌、糞便等雜物,減少病原體的滋生和繁殖。
3、水溫穩定調控
為確保水溫穩定,可使用恒溫器或加熱器調節水族箱水溫,使其保持在設定范圍內。定期檢查恒溫設備的工作狀態,若發現故障或性能下降,應及時維修或更換。冬季環境溫度降低,需增加加熱器使用頻率或調整設定溫度,確保水族箱內水溫適宜;夏季則需減少加熱器使用,必要時使用冷卻設備防止水溫過高。在選擇恒溫設備時,要根據水族箱的大小和水體容量來選擇合適功率的設備。一般來說,1L水需要配備0.5-1W的加熱功率。同時,要將恒溫設備安裝在合適的位置,確保水溫能夠均勻分布。此外,還可以在水族箱中安裝水溫報警器,當水溫超出設定范圍時,及時發出警報,提醒養殖者采取相應的措施。
綜上所述,魚小瓜蟲病是一種常見疾病,給魚養殖產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前期預防和后期治療措施至關重要,這有助于確保魚群的健康穩定,提高生產效益。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探索小瓜蟲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方法,開發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和預防措施。同時,加強對養殖戶和水族愛好者的培訓和指導,提高養殖管理水平和疾病防控意識,從源頭上減少小瓜蟲病的發生。
(作者單位:245400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