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詳細探討了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要點,包括機械化耕整地技術、機械化育秧、機械化插秧、機械化田間管理以及機械化收獲及烘干技術等,并提出了相應的推廣策略,旨在通過加強技術示范、優化機械裝備結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創新推廣模式等措施,推動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
鄉村要振興,農機必先行;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機械化生產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水稻機械生產日新月異,適應水稻生產的各個生產過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加之高標準農田積極推進實施,為智慧農業提高機械化利用率、提升單產奠定扎實基礎。
一、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要點
1、水稻機械化耕整地技術
機械化耕整地技術在水稻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憑借機械力量高效地完成土壤處理,為水稻的穩健生長奠定堅實基礎,耕整地的核心目標在于疏松土壤、優化其結構,進而恢復并提升土壤的肥力與透氣性,助力現代農業實現穩產增產。在實施機械化耕整地時,需根據田塊的形狀與坡度來靈活確定作業方案,具體操作中,應確保農機具在提起時,田間提升間隙不低于 2 0 c m ,并減速緩行以確保作業質量,整田環節,要精準控制灌水量,既要避免土壤過濕導致帶爛作業,也要防止缺水造成的土壤僵板,同時還要注意泥腳深度,以確保耕作效果。具體的耕作標準包括:耕深應控制在 1 6~2 0 c m 之間,泥腳深度不超過2 5 c m ,水深保持在 2 c m 左右,田面露出水面的面積不超過
,田塊內的高低差不超過 3 c m ,埋茬深度需達到 4 c m 以上,泥漿深度則應在 5~8 c m 之間,且整田后的田塊高低差同樣需控制在
以內,水整后的大田地表應呈現平整狀態,土壤均勻細膩,肥料分布均勻,水層淺薄適中,且無雜質殘留。整田作業應與基肥施用同步進行,以確保土壤養分充足。整后的大田需經過適度的沉實處理,砂壤土田需沉淀0.5~1d,黏土田則需2~3d,而爛泥田則需4~5d后方可進行機插作業。在機具選擇方面,推薦使用微耕機以及5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配套鏵式犁,以滿足不同田塊的作業需求。
2、水稻機械化育秧技術
機械化育秧、精量播種環節對于水稻生產至關重要,它確保了種子的精準排播與均勻落地,為水稻的健壯生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床土需經過細致過篩,確保細土粒徑不超過 5 c m ,其中 2 ~ 4 c m 的粒徑應占比 6 0 % 以上,過篩后,細土需集中堆悶,且堆悶時的含水量需適中,以達到“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的理想狀態。水稻播種流水線的安裝需選擇背風、平坦、水源與電源充足、操作便利且靠近苗床與移栽田塊的場地,在播種過程中,盤內底土的厚度應控制在 2~2 . 5 c m 之間,確保厚薄均勻、鋪放平整。覆土厚度則需保持在 0 . 3~0 . 5cm 之間,同樣要求均勻且不露籽。播種量應控制在 4 0~5 0 g 之間,且種子表面的水分需保持在 14 % 左右,破碎率不得超過 1 % ,均勻度需達到 90 % 以上,空穴率則需控制在 5 % 以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播種結束后可進行催芽處理,小拱棚育秧時建議采用暗化處理進行催芽,待芽頭露出土壤 0 . 1~0 . 5 c m 時,再移至小拱棚內進行育秧。
3、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
機械化插秧技術作為水稻生產的關鍵環節,其高效實施對于確保水稻田間群體結構的合理性及密植的科學性至關重要。通過機械化手段開溝作廂,廂面寬度應控制在 3 . 6~3 . 8 m 之間,廂溝寬度則為 0 . 3~0 . 5 m ,溝深需達到 0 . 3~0 . 4 m ,廂面需保持平整,高低差不得超過 3 c m ,同時秧田四周應開挖邊溝,以保障排灌系統的暢通無阻。在播種前,需確保底土充分吸水,可采用0 . 3 % 敵磺鈉兌水進行土壤處理。播種時,需根據種子的千粒重精確調節播種裝置,以控制播種量。對于千粒重小于 2 5 g 的種子,播量應控制在 7 0~8 0 g / 盤之間;千粒重為 2 5~3 0 g 的種子,播量則為 8 0~9 0 g / 盤;而千粒重大于 3 0 g 的種子,播量應達到 9 0~1 0 0 g/ 盤,覆土裝置也需進行相應調節,確保覆土厚度約為 0 . 5 c m ,以完全覆蓋種子。插秧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合理密植的方式來提高水稻產量,插秧機的行距固定為 3 0 c m ,而株距則可根據需要進行多檔調節,栽插密度應控制在1萬~2萬穴
之間,根據不同的種植密度和面積要求,可選擇寬窄行插秧法、長方形插秧法或方形插秧法等多種插秧方式,通過稀植早插的策略,可有效避免穴與穴之間根部在前期出現互相穿插的問題。在機插后的2~3d內,還需進行人工補缺棵、栽浮棵、拆大棵、補小棵等工作,以確保全田穴苗數的均勻性,從而提高水稻的種植效果與產量潛力,提高單產。
4、水稻機械化田間管理
水稻田間管理涵蓋除草、治蟲、施肥等多個關鍵環節,對水稻的生長發育及最終產量具有決定性影響,為確保水稻的高產穩產,各地應依據當地的高產種植農藝要求,精準把握時機進行各項田間管理作業。在壩區及大面積水稻種植區,可選用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或機動遠程噴霧機進行高效的病蟲害防治。采用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時,需精心選擇起降地點,確保其平整堅實。根據田塊規模、作業地風速風向、田間及空間障礙物情況,合理規劃飛行作業距離與方案。飛行過程中,應遠離人群,確保田間無人時作業,且操控手需與航空器保持 1 0 m 以上的安全距離。垂直飛行時,需遠離障礙物 1 0 m 以上;平行飛行時,則需保持 5 m 以上的安全距離。飛行作業高度應控制在作物葉尖上方2 m 左右,確保直線飛行、不漏噴、不重噴,作業時,應保持 4~6 m/ s 的勻速飛行,同時密切關注飛行速度、高度及風向,以防止藥劑漂移。對于面積較小、形狀不規則或坡度較緩的田塊,可選用小型汽油機或蓄電池為動力的全自動噴霧器進行病蟲害防治,此外,還可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如誘殺式(10~15W,蓄電池 ? 12AT)或觸殺式(功率25W,蓄電池 ≥ 2 4 A T ),以進一步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通過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為水稻的健壯生長與高產穩產提供有力保障。
5、水稻機械化收獲及農事中心烘干技術
機械化收獲及烘干技術已成為農業領域提升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并降低損失的關鍵舉措,對水稻產量的提升尤為重要,機械化收割技術憑借先進的機械設備,能顯著降低因人力收割導致的損失,同時有效應對天氣變化等不可控因素,確保收割作業的高效與穩定,選擇適宜的收獲時機與機具是保障水稻產量的基石,收割前5~7d應停正灌溉,并搶抓有利天氣進行機收,隨后及時晾曬或烘干,以最大程度減少損失。水稻的收獲應精準把握在其蠟熟期或完熟期,當水稻黃化完熟率達到 9 5 % 以上時,即為最佳收獲時期,此時,水稻基本無自然脫粒現象,植株不倒伏,且籽粒含水率維持在 1 5 %~3 0 % 之間。根據地塊規模與種植行距,應選用合適的收獲機械,確保收獲后地表狀況良好,割茬高度不超過
,且無漏割現象。對于地頭、地邊的處理也需合理得當,全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的割茬高度可根據當地農藝要求進行靈活調整,機械割曬時,割茬高度應控制在 1 2 ~
之間,放鋪角度與插秧方向呈
角,以確保脫谷綜合損失低于 2 % ,且谷外糙率不超過 1 % 。在稻谷的儲存過程中,農事中心烘干技術同樣至關重要,通過精確控制烘干溫度和濕度,可確保稻谷在儲存期間保持干燥狀態,有效防止霉變的發生,烘干系統應根據天氣和環境條件的變化,自動優化烘干流程,以提升烘干效率與稻谷品質。
6、水稻秸稈機械化收獲及綜合利用
秸稈機械化收獲及綜合利用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顯著意義,在水稻收獲后,利用專業的秸稈收割機械進行高效收集,能夠有效避免秸稈的隨意丟棄與焚燒,減少大氣污染。秸稈的機械化處理通常包括切割、粉碎、打包等步驟,以便于后續的運輸與儲存。綜合利用方面,秸稈可作為有機肥料,通過還田技術增加王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亦可作為生物質能源,用于發電或生產燃料,提供清潔能源;此外,秸稈還可用于生產食用菌基料、造紙原料等,實現多元化利用,通過構建完善的秸稈收集、儲存、運輸與利用體系,不僅能夠提升水稻生產系統的整體效益,還能促進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推動農業向綠色、高效、可持續方向發展。
二、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策略
1、加強水稻機械化技術培訓指導
為有效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構建一套系統化、高效化的技術示范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體系的核心在于,精心挑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水稻種植區域,設立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這些基地應全面展示水稻生產的全鏈條機械化作業流程,涵蓋從育秧、移栽、田間管理到收獲、烘干的每一個環節,通過精心設計與組織,基地不僅能夠成為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展示窗口,更能成為農戶學習、交流與實踐的平臺。在示范基地內,定期舉辦現場觀摩會,邀請周邊農戶、農業合作社成員以及農技人員前來參觀,通過實地觀察機械化作業的全過程,他們可以直觀感受到機械化生產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品質等方面的顯著優勢,結合技術交流會,邀請專家、學者就機械化生產的關鍵技術、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講解,促進知識的傳播與共享。為了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提升公眾對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認知與接受度,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視頻平臺等渠道,發布示范案例、操作視頻及教學教程,讓更多人能夠隨時隨地了解機械化生產的魅力與實效,這些線上資源不僅便于農戶自學自練,還能激發更多人對機械化生產技術的興趣與熱情。此外,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也是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聯合舉辦技術培訓、專題講座及實操演練等活動,為農戶提供更為專業、系統的機械化操作技能培訓,這些培訓不僅能夠提升農戶的操作水平,還能為他們解答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為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廣泛推廣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2、加強水稻機械裝備研發
針對水稻種植區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調整機械裝備結構成為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的關鍵一環,為滿足不同規模農戶的實際需求,應依據地塊大小、種植模式及農藝要求,精心引進和推廣一系列適應性強的水稻機械化設備,包括小型、中型及大型收割機,以適應不同面積田塊的收割作業;高效插秧機,確保秧苗的均勻栽插;以及植保無人機,實現精準施藥與病蟲害防治,這些設備的多樣化組合,為農戶提供了更多選擇,提升了機械化生產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同時,鼓勵機械制造商不斷創新,研發更加智能化、高效能的農業機械,通過集成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使農業機械具備更強的自主作業能力、更高的作業精度和更廣泛的適用性,這不僅提升了機械作業的效率,還降低了人力成本,為水稻生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與高效。為了進一步降低農戶的初期投入成本,推動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應積極探索建立機械租賃與共享機制,通過這一機制,農戶可以按需租賃所需機械,無需承擔高昂的購買費用,從而減輕了經濟負擔,提高了機械化生產的可及性和可持續性。
3、加大對水稻機械化技術的扶持
政府應加大對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降低農戶使用機械化技術的門檻,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戶購買先進農業機械,特別是對那些采用新技術、新設備進行示范推廣的農戶給予重點扶持。同時,推動建立農業機械保險制度,減輕農戶因機械故障或意外損失帶來的經濟負擔,此外,政府還應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為農戶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解決資金難題,助力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快速普及與深入應用。
4、推進土地整理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為奠定水稻機械化生產的堅實基礎,必須高度重視土地整理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科學規劃,實施大規模的土地整理項目,對零散、不規則的地塊進行整合與平整,消除地形障礙,形成連片、規則、便于機械作業的農田布局。同時,深入土壤改良工作,提升土壤肥力與結構,確保農田具備良好的生產性能。在此基礎上,完善灌溉系統,構建節水高效的灌溉網絡,既滿足水稻生長需求,又減少水資源浪費。此外,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修建寬闊平坦的機耕道,確保各類農業機械能夠便捷進出田間,提高作業效率。構建完善的排水渠系,有效應對雨季積水問題,保障農田不受水澇災害,引入智能管理系統,如土壤情監測、病蟲害預警等,實現農田管理的精準化與智能化。
5、促進土地流轉與專業化經營
推動土地流轉機制的創新,鼓勵農田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這些主體通常具備更強的資金實力和技術管理能力,能夠更有效地采用先進的機械化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通過技能培訓、政策引導等方式,提升其機械化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總之,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詳細探討了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要點和推廣策略,旨在通過加強技術示范、優化機械裝備結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創新推廣模式等措施推動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未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將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231262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