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村前(村前村)位于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村。這里自古以來崇文重教、書香味濃、文脈深厚,對無錫地區乃至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鄉村教育的搖籃”“華夏科教文化第一村”。這里建有無錫最早的鄉村公學,有最早的晴雨操場,還有中國第一座鄉村圖書館、第一座鄉村公園,保存的百年鐘樓、百年積谷倉等明清建筑遺跡99處,被稱為“鄉村建筑露天博物館”。
如今,村子已完成整體規劃與文保單位建筑修復,但劉潔瑩和團隊伙伴通過調研發現,作為無錫重要的科教文化傳播地,那些傳統的知識傳授場所依舊停留在紙媒時代,無法適應智慧數字背景下的文化傳播方式,逐漸失去了影響力。
如何破局?
2023年底,劉潔瑩和團隊參加了“青繪鄉村”大賽。面對天上村前的現狀,他們在設計中提出了“傳統場所+現代功能+數字生活”的系統性改造策略,線上搭建數字化共享平臺,創設主題IP;線下空間場所中引入數字技術,重構場所功能,力圖通過現代的設計語言,引入科技化的知識傳播方式,使極富底蘊的書香文脈在智慧數字時代再度煥發生命力,真正打造智慧時代的中國“南書房”。
百年學堂展新顏
天上村前的歷史可追溯至北宋理學家胡瑗,胡氏家族在此扎根后,傳承了崇文重教的家風。1902年,正值晚清時期,科舉制度尚未廢除,傳統教育仍占據主導地位,胡氏兄弟胡壹修、胡雨人在天上村前創辦了胡氏公立蒙學堂,開設了修身、國文、算學、歷史、地理等新課程,打破了傳統私塾以經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引入了現代科學知識和人文教育內容,這一創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校內建有無錫最早的室內體育場所——晴雨操場,即使在陰雨天,學生也能進行體育活動,體現了對體育教育的重視。
蒙學堂還新設女子部,成為當時無錫地區女學的開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一舉措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
蒙學堂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從這里走出了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一門三博士”以及近百位教育家、科學家和學者。
“蒙學堂的改造是我們整個項目的核心。”劉潔瑩說,“我們希望通過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風貌,同時注入現代功能,讓它成為村里的文化新地標。”
改造后的蒙學堂成了一個集教育體驗、創新創業孵化和團建展廳為一體的綜合性空間。教育體驗包括“蒙學課堂”“家風家訓展廳”“廉潔故事館”。“蒙學課堂”追溯再現宋朝書院的布局,“家風家訓展廳”則串聯起胡氏家譜及“天上村前”古往今來的人文脈絡,而“廉潔故事館”則播放著動漫 “《周禮》六廉”故事等廉潔文化視頻內容,通過AR互動問答和沉浸式“誦讀”等形式,讓廉潔文化深入人心。
除了這些常規展示,還會有一些特別展覽及活動。一次,劉潔瑩回訪蒙學堂,恰遇一場二次元文化展覽活動,各類二次元服裝、飾品、文創產品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參觀、打卡,傳統的教育傳播地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以另一種方式與知識相遇
天上村前的“中國最早的鄉村圖書館”——天上市村前圖書館,由胡壹修、胡雨人兄弟于1914年著手建設,1916年10月15日正式開館。館舍為西式樓房,藏書豐富,全盛時擁有書籍10萬余冊。
天上市圖書館的建立,是胡氏兄弟“以文化人”理念的體現,旨在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它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還推動了鄉村教育的發展。
歲月流轉,天上市村前圖書館經歷了風雨的洗禮,但它所承載的精神,卻從未消失。如今,在新時代的陽光下,這座古老的圖書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重新修繕的圖書館已不再只是一個存放書籍的地方,而是一個傳承文化、弘揚知識的殿堂。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也可以領略到現代文化的魅力。
如何應用數字媒體技術激活這樣一座傳統的知識殿堂?
劉潔瑩和團隊在天上圖書館外設置了一個戶外開放式劇場,作為當下潮流知識傳播活動的舞臺,設計中采用書頁、紙張等元素,以書為媒,搭建起云端智庫的線下載體。除了常規的閱讀分享活動,戶外劇場和圖書館為市民們提供Live House、知識脫口秀、線下打卡以及博主講堂等豐富多彩的知識體驗形式。在這里實踐、探索、互動和體驗,人們主動和知識相遇。
數字技術讓知識成為共享循環系統
啟蒙廣場,是天上村前重要的文化地標,包括蒙學堂及原胡雨人雕塑廣場。原胡雨人雕塑廣場是為紀念中國近代教育家、水利學家胡雨人先生而設立的,核心是胡雨人銅像。1935年,為紀念胡雨人的卓越貢獻,無錫各界名流集資在其家鄉村前公園內立了這座銅像,與南京的孫中山銅像一起,成為當時江蘇省僅有的兩座立像。銅像底座上鐫刻有吳稚暉、孟森、陳陶遺等歷史名人的書文,極具文化價值。文革期間,銅像不幸被毀,僅留下石座。1994年,當地村民籌資重塑了胡雨人銅像,并將其復立于吳文化公園內。2015年,銅像遷移至胡氏公學舊址——村前小學內。如今,胡雨人銅像再次立于廣場上,繼續接受后人的瞻仰和紀念。
啟蒙廣場是天上村前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劉潔瑩團隊利用數字技術,將這里打造成一個內外聯動、自由靈活的“Z世代”知識共享集散地,利用科技聲光裝置,將傳統文化轉變為視覺信息,“千字文”“書簡”等設計元素賦予景觀和建筑空間“樂學潮學”的氣質。從校園研學活動,到傳統歷史講堂,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啟蒙廣場承載了線上到線下、室內到戶外的知識共享循環。
晴雨操場變身路演基地,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街區中心軸線上的閑置老建筑被改造成數字藝術體驗館,以現代科技展示傳統文化,以文化活動傳播非遺技藝……劉潔瑩和團隊對天上村前的云端賦能,讓古老村落煥發了新的生機。2024年,天上村前正式開街,迅速成為熱門打卡地。其獨特的江南水鄉風貌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來到了這里,可以通過小程序掃描二維碼獲取村里的信息,包括建筑介紹、活動預約等。這一創新舉措正來自于劉潔瑩和團隊的數字化理念。
“青繪鄉村”大賽結束了,但劉潔瑩對于天上村前的“設計”思考還沒有停止。作為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名老師,她將這一課題布置給了學生們,讓學生們以此來做畢業設計。劉潔瑩意圖通過這樣的形式,將“青繪鄉村”的賽事理念傳遞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將課堂所學運用于社會現實,這是走進鄉村、改造鄉村的生動實踐。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是“青繪鄉村”競賽的常駐參賽單位,參賽人員迄今已連續三屆獲得競賽獎項。學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作,支持青年教師用專業技能為鄉村建設貢獻青年力量。
2025年央視春晚無錫分會場的舞臺上,天上村前歷史文化街區驚艷亮相,成為展示無錫文化底蘊和城市景觀的典型代表。當村前古戲臺在電視熒屏上閃過的時候,劉潔瑩一眼就認了出來,感到無比親切和熟悉,因為她和伙伴們曾經數次經過這里,聆聽過來自歷史深處的動人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