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田灣核電站廠區的觀景平臺,海風陣陣,核電站8臺機組盡收眼底,6臺機組投入商業運營。建設中的7、8號機組預計分別于2026年、2027年投入商業運營,待8臺機組全部商運后,每年可提供清潔電力超過700億千瓦時。
2021年5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過視頻連線共同見證了田灣核電站7、8號機組開工儀式。
28年前,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高公島鄉的田灣,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如今田灣核電站已成全球在運和在建總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
核電站是大國重器,更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能源依托。為了確保大國重器安全、穩定、高效運行,核電站不僅需要高素質的運行、管理人員,更需要技能過硬的維修技術人員。
36歲的楊運忠是江蘇核電有限公司(其為田灣核電站的運營、管理單位)首席技師,負責維修、維護在運核電機組的各種水泵。
楊運忠是湖南人,2011年,他從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畢業后通過校招入職田灣核電站。從業15年,他憑借過硬的本領,從學徒一步步成長為核電站的維修專家。
不是在訓練,就是在去訓練的路上
在田灣核電站的一間展廳里,陳列著核電機組的剖面模型,楊運忠介紹:“這個圓柱體就是核島,核反應就在這里發生;核島南面的建筑是常規島,不發生核反應,汽輪發電機就在這里。”
田灣核電站一期(1、2號機組)、二期(3、4號機組)和四期(7、8號機組)工程采用的都是俄羅斯VVER核電機組。簡單來說,核反應產生的熱量,通過一回路的主泵驅動,經蒸汽發生器傳遞給二回路,將二回路中的水加熱成蒸汽,推動汽輪機葉片旋轉產生電流;三回路連接的是海水,是用來冷卻二回路的。通過水泵將海水輸送到凝汽器中,將二回路做過功的汽水混合物冷凝成水,之后將熱量帶出,開啟新一輪的循環。
一臺核電機組擁有水泵設備兩千余臺,按照安裝方式分,有臥式泵、立式泵;根據結構分,有離心泵、軸流泵、混流泵、齒輪泵、柱塞泵等,這些水泵好比人的心臟,將各回路中的介質輸送到指定的地方。楊運忠和同事會根據水泵的重要性、使用頻度、使用環境等綜合因素進行設備分級,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性維修大綱,他們就像“保健醫生”一樣,根據大綱要求定期對它們進行體檢、維修。
水泵的“長相”、功能都不一樣,要掌握它們的工作原理、結構及維修技能,自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楊運忠在學校里學的是機械相關的通用知識,跟核電站專、精、尖的要求有很大距離。
初到田灣核電站,楊運忠被分到維修處水泵班,擔任水泵檢修工程師,自此,他就跟核電機組的水泵較上了勁。那一年,江蘇核電有限公司剛剛推行“師帶徒”計劃,他被分到中核集團技術能手李健手下當徒弟。
李健是一名“老核電人”,自進入公司以來一直從事水泵維修工作,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多年潛心鉆研,他已成了核級泵維修的“大拿”。
“跟師父學習的過程就像閉關修煉。”楊運忠說,維修人員既要懂理論還要會操作,不能“瘸腿”。想學維修技能,理論知識是前提,沒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遇到問題、分析成因時無從下手;反過來,光懂理論,或者光會看圖紙,水泵出故障了不會修,那也不行。
師父對照圖紙給楊運忠講設備構造,也會根據教材開展課堂教學。每天,楊運忠早早來到班組,按照師父安排的任務開始練習。下班后,他還給自己“開小灶”,一點一點補齊理論短板。
為了鍛煉新員工,李健和同事們開發了專門的訓練平臺,用核電機組更換下來的水泵給他們練手。“剛開始感覺特別難,水泵的部件非常精密,有些部件還是石墨材質的,力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好操作。因此,維修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手感和力度。”楊運忠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己只能反復練習,牢牢記住每次裝配成功時的手感。
“那時,不是在訓練,就是在去訓練的路上,要不就是觀摩師父的操作。”楊運忠感嘆道,“我經常恨不得自己的眼睛會錄像,將師父操作的過程錄下來,回去反復演練。”
其實,對新員工來說,提升技術水平最重要的渠道是機組大修,一些平時只能通過圖紙了解的設備,在大修時要進行解體,他們可以近距離了解每一個零部件的結構與功能。
不過,公司對新員工有一套嚴格的考核體系,他們達到什么水平、累計多長的工作年限才能被賦予相應的權限。作為新手,楊運忠還不能參與機組大修。
有時,楊運忠想,學了這么長時間,到底有沒有把本事學到手,能不能勝任自己的崗位?師父和領導看出了他的心思,跟他說:“不要著急,等你成長起來了,操作機會很多。”
2013年7月,楊運忠在師父的指導下完成了個人總體培訓計劃中所有課程的學習,為檢驗培訓效果,楊運忠和維修處同批入職的43名新員工一起迎接參加工作以來的第一次綜合考評,他獲得第一名。
李健跟楊運忠說:“小楊,我感覺你的力度到位了,以后可以自己帶班開展檢修工作了。”
一切圍繞著維修轉
盡管出師了,可楊運忠第一次獨立維修時心里很緊張,有點放不開手腳,還得請師父李健陪在身邊,每進行一個工序,都會問師父“這樣對不對,那樣對不對”,保證核電機組安全運行,是刻在每一位員工心里的紅線。
楊運忠說,核電機組的水泵故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振動、溫差和泄漏,機組大修時,現場有維修程序,維修人員的任何操作都有章可循,嚴格按照維修程序將水泵的零部件小心翼翼地逐一拆卸、檢查、回裝,絕不允許有絲毫偏差,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設備維修質量。
每次進行設備維修前,楊運忠都會將整個維修流程和注意事項在腦海中“放電影”,“那時候,維修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一切都圍繞它轉。”
設備維修后,不能馬上投入使用,還要進行性能再驗證,檢查設備是否滿足設計要求、能不能正常運行,他說:“我們秉承的原則是‘修舊如新’,檢修后的設備要跟新的一樣,甚至比新的還好。”
慢慢學著自己動手,學著分析原因,楊運忠認真對待每一次水泵維修并試轉合格,獨立分析相關故障原因并處理合格。他的維修技能水平每天都在提升。
不久,他迎來了一場“大考”。
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3、4號機組)是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我國重啟核電建設第一個獲準開工的核電項目。
在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遠比想象中的多,疑難雜癥更需要逐個攻克。在3、4號機組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楊運忠總結、提煉了《核電站安裝調試期間泵類設備典型問題分析》的報告,為后續的高質量工程接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其精簡版在2016年12月獲得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優秀論文。
2017年5月,按照工程計劃,田灣核電站3號機組將在兩個月后開展機組升功率試驗,但5臺水泵振動存在問題。
當時,公司組建了科研攻堅小組,為培養核心人才,楊運忠作為青年技術骨干,以項目經理助理身份加入小組,和團隊一起從振動數據、設備安裝狀態、管道熱膨脹等多方面分析研究,查出振動的原因是結構共振。根據分析結果,團隊制定了15種解決方案,并對這些方案逐一對比,確定了一個最優方案。方案確定后,團隊還要開展工程實施驗證工作。
在第一次工程實施驗證中,楊運忠發現,方案實施后,設備的固有頻率和轉動頻率還是比較接近。為此,團隊再次定位成因,并將方案升級,“田灣核電站二期帶彈簧隔振基礎定速給水泵振動治理研究”完美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
2018年8月,楊運忠獲評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四個月后,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3、4號機組)全面投產。
從“學生”到“先生”
楊運忠成了水泵疑難雜癥的“終結者”,多次自主維修、解決了核電機組水泵設備的技術難題。
楊運忠不滿足于“修好”,還想讓設備更“好修”,為此,他著手維修工藝創新優化,提升設備可靠性和維修質量。
根據設備特性,他設計工裝,在核電站廠區的機加車間進行加工,工具用起來更順手。首創“罕見復雜結構固有頻率快速有效調整方法”和“基于螺紋尺寸的泵軸壽命評價標準”,開發滑動軸承工作油膜改善方法……截至目前,楊運忠累計獲得11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和5項俄羅斯發明專利授權。
從剛工作時看著師父修水泵,到第一次獨立對水泵維修工藝進行優化并獲得專利時,楊運忠內心無比激動。
走出廠區,楊運忠與國內核電站水泵維修技能人才一較高下。
2019年10月,核能領域首次國家級競賽、2019中國技能大賽——全國核電廠水泵檢修職業技能競賽在上海舉辦。比賽分為理論和實操兩部分。得益于多年的積累,楊運忠順利通過理論考試。
比賽最難的部分是實操,根據模擬的核電站核安全級水泵的實際維修場景,參賽選手需要穿戴輻射防護用品,在狹小的空間里連續奮戰5個半小時,這個時間還不包括后面的臺架性能試驗時間。實操過程中,選手全程只能蹲著,不僅要又快又好地完成設備拆裝,還得準確無誤找到故障點并徹底處理。實操既考核維修人員的技能水平,更考核維修人員的耐力。最終,楊運忠憑借頑強的毅力完成比賽,并獲得個人一等獎。
2020年,楊運忠拿下核反應堆核級機械設備檢修工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再加上之前考取的機修鉗工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他成了江蘇核電有限公司首批核特有(與核工業相關的特殊職業或工種)高級技師。
“江蘇工匠”“全國技術能手”……楊運忠的努力獲得肯定。2022年,他被聘為江蘇核電有限公司首席技師;2023年,被聘為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核電有限公司為其直接控股子公司)首席技師、正高級工程師;202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于他而言,榮譽也是一種鞭策,他說:“榮譽讓我明白自己的使命,要把我們這一代青年的責任、擔當體現出來,在工作中沖鋒在前,帶頭把工作干好。”
這份使命里還包括傳承。
工作15年后,楊運忠完成了從“學生”到“先生”的轉變。2024年4月,江蘇核電有限公司成立楊運忠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匯集了一批水泵、汽輪機、柴油機、起重機、冷通、管閥、容器等專業的維修專家,開展技術技能攻堅,培養高水平復合型維修人才。
楊運忠是工作室專家之一,他指導了十幾名培養對象,在這些員工里,目前已有5人獲評“江蘇省技術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