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守藝”
2009年4月1日,這是張鈞終生難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他從南京廣電大廈來到南京工藝美術大樓辦理入職手續(xù),從媒體人變身為剪紙手藝人。
張鈞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電腦圖形設計專業(yè),畢業(yè)后順利進入南京廣電集團廣告部工作,負責房地產(chǎn)條線的廣告策劃和設計。當時房地產(chǎn)行業(yè)蒸蒸日上,張鈞業(yè)務繁忙,收入頗豐。
此時,他面臨一個重要的選擇。
張鈞出身于剪紙世家。爺爺張吉根是中國著名的剪紙藝術家、南京剪紙的代表性人物,被譽為“金陵神剪張”;父親張方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研究員、高工。
南京剪紙的歷史和張鈞的家族史密不可分。自2006年開始,為了南京剪紙申報國家非遺工作,張方林配合省、市非遺中心整理、復制了大批傳統(tǒng)剪紙資料。經(jīng)過仔細研究,他恢復了瀕于失傳的“南京斗香花制作技藝”。2007年,南京剪紙被江蘇省文化廳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
張方林接近退休,面臨南京剪紙后繼無人的困境,自然把目光投到了兒子張鈞的身上。
張鈞自10歲時起,就跟隨父親學習剪紙,對剪紙有深刻的理解,但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要來繼承家族事業(yè)。
面對父親的詢問,他很矛盾:“一方面,我對剪紙有著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我又擔心自己無法承擔起這份責任。”
經(jīng)過深思熟慮,張鈞最終決定接過父親手中的剪刀,成為一名剪紙傳承人。他說:“‘金陵神剪張’的品牌我們家族傳承了這么多年,不能在我這一代斷了。”
守正創(chuàng)新
南京剪紙由來已久,明代便流行于民間。最初源于“繡花樣”,屬于江南剪紙?zhí)厣v究線條的流暢和精細。如今南京剪紙在全國獨樹一幟,并以易于現(xiàn)場表演的特點蜚聲海外。
張鈞接過父親手中的剪刀,在20多年的學習和制作過程中,掌握了南京剪紙“單手剪”技藝——在無畫稿紙上剪出花鳥魚蟲等圖案,是南京剪紙的一項絕活。同時,他也傳承了南京“喜花剪紙”的設計和“斗香花剪紙”的制作工藝,成長為南京市級剪紙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
進入剪紙行業(yè)后,張鈞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就是如何將傳統(tǒng)的剪紙技藝與現(xiàn)代文化相結合。他深知,如果只是單純地繼承父親的技藝,那么剪紙藝術將很難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但如果完全地拋開傳統(tǒng)來創(chuàng)新,也會讓創(chuàng)新成為“無根之木”。
2015年,張鈞參加了中國文化部在清華美院舉辦的非遺研修班,老師布置的結課作業(yè)要求每位學員給清華大學設計一件禮品。張鈞想設計一幅跟南京剪紙有關又能把清華大學內涵表達出來的作品。
南京剪紙善于用花鳥魚蟲來表達各種各樣的寓意。確定作品的設計思路后,張鈞每天課后的閑暇時間都會去找清華美院的師生們了解校園內的花鳥和景物。
當其他非遺傳承人紛紛將清華圖書館、校長肖像作為主要設計圖樣時,張鈞交出的作品卻極為簡潔:清華二校門輪廓旁,環(huán)繞著玉蘭、紫荊等校花,紋樣全是南京剪紙?zhí)赜械摹盎ㄖ杏谢ā薄@蠋熞苫螅骸笆遣皇翘唵瘟耍狱c裝飾?”
“南京剪紙的精髓就是留白。”張鈞連夜趕制PPT,用廣告人的思維拆解自己的設計邏輯:每一朵花都采自清華師生的票選——紫荊花的花語是親情,玉蘭花是高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銀杏葉則代表了清華大學悠久的歷史,而每一處的鏤空都暗合南京剪紙的傳統(tǒng)吉祥紋樣。
他的作品通過南京剪紙“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的寓意,詮釋清華大學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
最終,這一作品得到了清華大學邱校長的高度贊揚。展會結束,邱校長想買下這幅作品的版權,張鈞欣然贈予清華,只有一個要求:不管這幅作品如何使用,都要在作品下方打上“南京剪紙”的字樣,他希望能通過這幅作品將南京剪紙宣傳出去。后來,這幅作品不僅印在清華大學的文創(chuàng)紀念品上面,在其他重要接待活動中,多國文化學術交流時,清華大學都將它作為禮品贈送。
“那是我第一次明白,守正創(chuàng)新不是討好市場,必須用自己的特色講好新的故事。”張鈞說。
用“區(qū)塊鏈”思維傳承非遺
張鈞的手機里有若干個“非遺區(qū)塊鏈”相冊——
比如“申報”相冊:自2016年起,張鈞從法國盧浮宮展演南京剪紙回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所有的作品全部申請了知識產(chǎn)權保護。這一舉動,當時甚至連父親都沒有理解,為什么要花錢干這個事?張鈞說,傳統(tǒng)手工藝經(jīng)常被人認為“中看不中用”,傳承面臨很大挑戰(zhàn),申請版權后,不僅可以將這些作品進行二次開發(fā)使用,還可以授權、聯(lián)名做成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將剪紙設計融入金箔、裝潢、服飾等各個領域,讓非遺文化走進老百姓生活,在年輕人中流傳開來,使南京剪紙傳播范圍更廣。為此,他登記了2000多個南京剪紙紋樣,也成為首例與南京知識產(chǎn)權局關于非遺知識產(chǎn)權保護合作的優(yōu)秀案例。
比如“非遺進校園”相冊:為讓南京剪紙發(fā)揚光大,自2017年起,在大中小學普遍還沒重視非遺傳承教育的時候,他就主動走進校園,帶著整套剪紙工具包,根據(jù)不同學校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孩子們對剪紙的傳統(tǒng)題材不感興趣,他就帶領他們剪動漫人物;在職業(yè)學校他就引導學生們從職業(yè)需求角度看待剪紙、學習剪紙技藝;理工科學校,他從培養(yǎng)審美角度引領學生們……他從來不把“非遺進校園”當成是“走過場”,非遺傳承不是做給人看的,也不是為了擺進博物館,而是要讓年輕人了解。年輕人了解了,便是最好的推廣者。每次課程結束,他都會要求學生們交一份總結。他對學生們說:“真實反饋,拒收套話。”至今,他的手機里積累了3000份學生心得,時時翻看,不斷琢磨。
還有“文創(chuàng)”相冊、“未來”相冊……“傳承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建起一張文化網(wǎng)。”張鈞用區(qū)塊鏈的思維來建立這張網(wǎng)。如今,這張網(wǎng)慢慢地向更廣闊的天地延伸、發(fā)展。奶茶與南京剪紙的聯(lián)名款讓年輕人愛上了傳統(tǒng)紋樣;游客來到南京帶走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中不僅有著南京地標建筑的形象,更有一份南京剪紙的匠心;年輕人愛玩的游戲中也藏著南京剪紙的驚喜;當年上過張鈞剪紙課的學生留學到了國外,將南京剪紙帶進了美國亞特蘭大大學的課堂……
“每年‘雙11’,我買的最多的就是硬盤。將那些資料儲存在手機里的同時,也在硬盤里備份。它們就像一個個盒子,編織了一張核心點為‘南京剪紙’的文化網(wǎng)。”張鈞說。
“南京剪紙有600年歷史,我是第五代。”他說道,“如今我不再認為南京剪紙僅僅是張氏家族的品牌,而是南京這座城的文化名片,是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