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瀾湄流域洪水災害及地表-地下水關系的影響研究

JournalofHydrology Volume658,Articlenumber:133082 DOI:10.1016/j.jhydrol.2025.133082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以下簡稱\"瀾湄流域”)作為重要的水資源系統,關系數百萬人口生計,同時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孕育了多種動植物。受氣候變化影響,該流域水文情勢預計發生顯著改變,將會影響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加劇洪水災害風險。以瀾湄流域柬埔寨境內的湄公河洪泛區為例,采用水文模型SWAT、MIKEFLOOD與地下水模型GMS-MODFLOW相結合的多模型耦合方法,預測柬埔寨湄公河洪泛區的洪水災害風險,并定量分析其地表-地下水關系,研究氣候變化下該流域水循環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在SSP2-4.5與SSP5-8.5情景下,預計未來該流域水文情勢將發生顯著改變,年均徑流量增加 14.58%~17.27% 、地下水補給量增加 17.53%~12.99% ,且不同地區的變化幅度不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徑流量增加將導致未來洪泛區發生洪水災害的風險加劇。同時,湄公河也是汛期洪泛區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之一,枯水期河水則接受地下水的補給,且預計未來該地區地下水在汛期所受的補給還將繼續增多。
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對礦產開采的影響研究
Sholdeafkidsithearngdeices sgrapp eate
usesignlanguage?p135 withscie
Science MAAAS ER 上
DUST Mapping dust propertiesin the Milky Way a.1200
全球經濟發展離不開礦產資源的開采,但其生產過程會產生較大的環境影響,包括對當地有限水資源使用的影響。以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為約束條件,分析了全球32種礦產資源的開采量。結果表明:2010年,部分礦產資源開采所需的水量已大大超出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尤其是銅礦, 37% 的銅礦開采所需水量超出當地水資源可利用量。通過將開采活動轉移至用水壓力較小的地區可以緩解水資源超載問題,但長期來看經濟可行性較小。隨著未來礦產資源需求的增長,預計用水量也將大幅增加,因此在礦產資源開采中考慮水資源可利用量,對于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Science Volume387,Issue6739,Pages1214-1218 DOI:10.1126/science.adk5318
讓地于河的生態效益研究

全球各地洪泛區的河流生態系統普遍受到人類活動影響。隨著洪水風險受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命令控制型\"防洪管理范式正逐步向\"人水共生\"的方向轉變。然而,這種轉變所產生的生態協同效益至今仍被低估。綜合分析了讓地于河、使河流擁有更多橫向遷移空間的生態價值。結果表明:在水文連通性、元生態系統連通性等多維度時空變化下,不受約束的自然河道演變過程與生態過程相互影響,為加強生態系統韌性打下基礎。明確闡釋這一相互作用關系,并充分權衡河流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的利弊,可為相關決策提供更多依據,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事件頻發,讓地于河可以在緩解淡水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同時,實現洪水災害風險管理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NatureWater Published:31March2025 DOI:10.1038/s44221-025-00403-0
美國抽水蓄能發展重要性、環境社會影響及關鍵考慮因素研究

抽水蓄能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長期儲能技術,在水-能源紐帶關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脫碳目標推動下,抽水蓄能技術因其儲能大、電網調節能力強及可實現可再生能源并網等優勢,在美國重新受到關注。根據當前已發表的自科與社科研究成果,對抽水蓄能技術、發展歷程及其對環境與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綜述,并對比開放式與封閉式抽水蓄能電站的設計差異,提出工程建設中需考慮的因素。結果表明:美國已建的抽水蓄能電站均采用下水庫基于自然水體而建的開放式設計,而未來擬建的抽水蓄能電站有 80% 以上將采用封閉式設計,選址更靈活(不受自然水體的地理位置限制),且被認為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更小。然而,隨著抽水蓄能電站的大量開發,規劃中的項目大多位于美國西部干旱地區且靠近原住民部落領地,對選址、水資源與土地權屬的許可和磋商工作會越來越多,相關的爭議沖突問題將日益凸顯。封閉式的設計方式無法減少或解決這些問題。未來可以考慮在項目開發前期的設計中,讓社區參與商議,盡可能平衡環境與社會需求。在抽水蓄能電站開發過程中,有必要進行綜合考量,充分了解社區意愿以及項目全生命周期中可能產生的影響。
WIREsWater
Volume12,Issue2,Articlenumber:e70017
DOI:10.1002/wat2.7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