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U4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8-0183-03
0 引言
步行是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對不同性別、年齡和收入水平的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城市交通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于2016年發布,均提出建設和諧宜居的居住環境,把“綠色低碳”“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理念融入規劃的全過程,使步行出行成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步行交通設施供給特征的調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為優化步行交通系統提供支持,推動城市的宜居性與可持續發展。
既有研究中,盧銀桃[對社區可步行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了居民步行使用日常服務設施的特征。采用問卷調查收集數據,探討步行目的地對步行出行可能性的影響。李明燦[4針對南京市提出了“窄馬路、密路網”的規劃理念,并通過分析現有路網密度和道路等級結構,提出了合理布局路網的策略。鄧一凌[5的研究圍繞步行性展開,探討了步行性與人的出行行為、步行體驗的關系,并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步行交通規劃設計方法。趙彬元[通過對蘇州中心城區街道空間的步行友好性進行評價,構建了基于四個維度的城市街道空間步行友好性評價體系。這些研究為步行交通設施的規劃與優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該文從不同角度分析步行設施與居民出行行為之間的關系。
該文對步行設施評價的局限性為:評價維度單一化、權重方法傳統化及實證區域特定化。該文創新在于:(1)構建融合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與通暢性的四維指標體系,突破單一維度局限;(2)結合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專家與實地數據量化權重,提升評價精度;(3)聚焦高校與居住混合片區(如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周邊),驗證指標普適性,為同類區域優化提供實踐參考。
1評價指標的選取
在指標選取過程中,以科學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為原則。科學性確保評價結果合理,全面性要求覆蓋步行設施的各個重要維度,合理性強調指標的實際適用性,可操作性則保證了指標的易獲取性和評估的可行性。
該文圍繞步行設施滿意度評價,結合步行設施的功能性、居民的出行需求以及步行環境對城市宜居性的影響,選取了通暢性、舒適性、便利性和安全性四個一級指標。通暢性反映了步行道路的流動性和效率,舒適性則影響居民的步行體驗,便利性涉及步行設施的使用便捷度,而安全性是保障行人出行安全的基礎。每個一級指標含 2 ~ 3 個二級指標,最終確立的評價指標包括:(1)通暢性,包含路段平整度和道路擁擠程度;(2)舒適性,包含綠化程度和遮陰情況;(3)便利性,包含道路寬度、照明及過街設施分布質量;(4)安全性,包含夜間照明、安全標識、人行道分隔形式及安全設施,具體如圖1所示。
2 評價流程及方法
2.1評價流程
該文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理論,構建了步行交通設施滿意度評價模型,該模型具有簡單直觀、易于掌握的特點,能夠有效處理多層次、多因素的問題,并且能夠全面、客觀地給出評價結果,確保評價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具體步驟:首先是構建步行交通設施供給滿意度的指標體系,然后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最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步行交通設施滿意度進行評分。

2.2評價方法
2.2.1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薩蒂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多準則決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將復雜決策問題分解為不同層次,將目標層分解為準則層和方案層,通過構建判斷矩陣,兩兩比較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計算出各因素的權重(層次單排序)和總排序,從而優化決策方案。層次分析法計算權重的步驟有五步。(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模型通常包括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2)構造判斷矩陣并賦值:從第二層開始,針對每個因素,構造同一層各因素相對于上一層因素的判斷矩陣,表示因素間相對重要性的比值。通過專家打分法,依照重要性標度(如1、3、5、7、9等)進行評分,填充判斷矩陣。(3)計算權重: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對該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權重。(4)一致性檢驗:為了確保判斷矩陣的邏輯一致性,計算一致性指標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只有通過檢驗的矩陣結果才被視為有效。(5)層次總排序與一致性檢驗:根據各層元素相對上一層元素的權重,逐層進行總排序計算,最終得到所有因素相對目標層的權重,確保決策過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2.2.2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基本原理是將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利用隸屬度理論對多因素制約的事物進行綜合評價,有系統性強、結果清晰的特點,適用于解決模糊且難以量化的問題。
評價步驟:(1)確定評價對象指標集
確定具體指標體系,其中n是評價指標的個數;(2)確定評價集
,如良好、一般等,其中
表示第j個評價結果, j = 1 , 2 , ? s , n ;(3)確定權重向量, A =
,其中
表示第 i 個指標的權重,
,
,通過層次分析法(AHP)計算權重;(4)單因素模糊評價,建立模糊關系矩陣 R ;(5)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價,使用加權平均模糊算子計算綜合評價結果 S (6)分析模糊評價結果,根據加權平均原則計算各級指標的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序分析。
3 應用研究
3.1 研究區域選取
該文選取了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和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周邊區域作為典型區域,該區域擁有多樣化的建筑和設施。該區域用地以居住和科研教育為主,為居民提供了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同時,商業、公園等設施也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務和豐富的休閑選擇。該區域支路街巷豐富,路網密度較大,交通流量適中,整體呈現出寧靜且有序的城市風貌。
3.2 滿意度評價
運用專家咨詢法建立評價指標間的重要度判斷矩陣,進一步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
建立模糊關系矩陣,邀請步行出行者根據自身出行經驗,從非常滿意直至非常不滿意五個層次對各級指標進行打分,計算人行道步行交通設施模糊評價模型評價指標隸屬度,以成賢街為例,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使用模糊評價法,計算得到研究范圍內各道路的步行交通設施滿意度評價綜合得分如表3所示。



分析得出靠近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路段評價得分較高,同時可以看出政府對學校周邊基礎設施的重視,而區域內部分次干路的人行道基礎設施沒有完善,得分較低。
4結論與建議
該文構建了步行滿意度的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綜合考慮了步行設施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和通暢性等多個維度。通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確定了路面平整度、道路擁擠度、綠化程度、遮蔭情況、人行橫道和過街設施分布質量、道路寬度、夜間照明、安全標識等關鍵指標的權重和評價標準,并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流程。最后選取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和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周邊區域進行應用研究,評價結果比較客觀準確。本研究為城市步行交通建設改善提供了參考依據,也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步行設施的供給特征,旨在為城市步行環境的完善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促進更加安全、便利、舒適和通暢的步行體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9-01-15]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9-01-15].
[3]盧銀桃,基于日常服務設施步行者使用特征的社區可步行性評價研究—以上海市江浦路街道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3(5):113-118.
[4]李明燦.基于南京現狀的“窄馬路、密路網”理念落實的相關問題及策略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2023(6):34-36.
[5]鄧一凌.步行性分析與步行交通規劃設計方法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6]趙彬元.蘇州中心城區街道空間步行友好性評價與優化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