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8-0149-03
0 引言
巖溶地區地質條件復雜,公路隧道施工過程中容易遭遇溶洞、突涌等突發狀況,顯著增大施工難度,威脅施工安全。尤其對于大型溶洞地質區域,如何科學制定出經濟、合理的溶洞治理方案,確保公路隧道順利建設完成,已成為當前面臨的主要難題。為此,該文章結合某公路隧道工程案例,通過現場勘測,確定隧址區巖溶發育狀態,并提出了合理的溶洞治理方案,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工程概況
某公路隧道分兩幅設計,左、右線長度分別為 8 5 6 . 0 m 和 8 4 8 . 0 m ,兩洞凈高均為 5 . 4 m ,凈寬分別為 1 2 . 5 0 m 和 1 2 . 7 5 m 。場區內圍巖呈節理裂隙發育,巖層產狀
",進、出洞段巖層發育不同。現場勘查發現,場區內分布大量巖溶與落石崩塌體,地表溶溝、溶壑、石芽遍布,地下存在大型溶洞及暗河。
2 隧址區溶洞發育情況
隧道開挖階段揭露地層條件為:左線
部位存在較大溶洞,開挖面巖體為中風化花崗巖,溶蝕較為嚴重,整體性及穩定性較差。溶洞侵占隧洞區域,且占據洞體面積較大。巖溶內部較為濕潤,溶洞內存在積水,
段拱頂部位出現石芽,且沿開挖面向前方蔓延。
3 地質勘測結果
3.1 超前地質鉆探
利用C6型鉆機對隧址區實施超前鉆探,具體結論如表1所示。

3.2 超前地質預報
采用地質雷達探測技術對 K2 7 0 + 1 0 1 ~ K2 7 0 + 1 3 1 段實施探測,具體檢測結論為:
(1)開挖面前端 5 . 0 ~ 2 0 . 0 m 0 K2 7 0 + 1 0 6 ~ K2 7 0 + 121)區間內,主要為低頻脈沖信號,波頻變化較大,波形相對均勻,波幅變動較大,信號存在局部突變現象。根據開挖面鉆探與雷達探測結果,推斷該地段巖層主要為中風化花崗巖,巖層質地疏松,整體性較差,呈溶蝕發育,存在較大型溶洞,溶腔內存在大量積泥,巖層穩定性較差。
(2)開挖面前端 2 2 . 0 ~ 3 0 . 0 m ( K2 7 0 + 1 2 3 ~ K2 7 0 + 131)區間內,主要為低頻脈沖信號,波頻呈均勻變化,且變化幅度較大,信號存在局部突變現象。根據開挖面鉆探與雷達探測結果,推斷該地段巖層主要為中風化花崗巖,巖層質地疏松,整體性較差,呈溶蝕發育,存在較大型溶洞,溶腔內存在大量淤泥質黏土,巖層穩定性較差。
(3)其余地段雷達探測信號主要為中頻脈沖信號,局部波幅較大,信號存在突變。根據開挖面鉆探與雷達探測結果,推斷該地段巖層較破碎,呈節理裂隙發育,且裂隙內存在少許淤泥質黏土,整體性較差,穩定性一般。
4溶洞治理方案
根據地質勘測結果,確定如下治理方案:
(1)對于開挖區段內明確的溶洞與圍巖,采取噴射混凝土實施預加固,以提升圍巖整體穩定性。
(2)對于 K2 7 0 + 1 0 8 ~ K2 7 0 + 1 1 0 段,在原有支護結構基礎上增設套拱,鋼拱架為I20型工字鋼,布設間距 6 0 c m ,拱架與初期支護緊密貼合;側壁拱腳部位設置I20型鋼架墊層。
(3)針對 K2 7 0 + 1 1 0 ~ K2 7 0 + 1 2 3 段,對支護體系實施優化,將其改為 Δ S 5 a 。通過I20型鋼架設置墊層,并在溶洞部位設置泵管與排氣通道,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節初期支護間距,以保證初期支護與開挖面貼合緊密。
(4)針對 K2 7 0 + 1 2 3 ~ K2 7 0 + 1 4 0 段,對支護體系實施優化,將其改為 Δ S 5 a 。鋼拱架布設間距改為 5 0 0 m m 縱向連接筋環向布設間距 5 0 0 m m ;通過I20型鋼架設置墊層,并利用錨桿系統對拱腳實施加固,各拱架設置4組;同時,在初期支護后側設置規格 φ 1 6 0 mmUPVC管道,末端引入洞內排水系統,管道布設間距 5 0 0 m m ,并在溶洞部位設置泵管與排氣通道,為后續混凝土澆筑提供有利條件。
(5)對于 K2 7 0 + 1 1 3 ~ K2 7 0 + 1 4 0 區段,因溶洞存在侵限問題,混凝土澆筑會導致拱架受力變形,威脅施工安全,因此混凝土澆筑前應施作臨時仰拱實施加固。臨時仰拱鋼架為I18型工字鋼,布設間距 5 0 0 m m ,縱筋布設間距 1 . 0 m 。
(6)巖溶發育區域,巖層內部伴有水流。該隧道施工階段恰逢枯水期,為保證隧道順利跨越溶洞區域,制定“洞中洞”施工方案,通過在溶洞內填充混凝土形成拱套體系,在保證水流暢通的條件下,有效降低混凝土用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5施工監測結果分析
隧道開挖期間,對左線 K2 7 0 + 1 0 1 ~ K2 7 0 + 1 4 0 地段實施監控量測,以保證作業安全,尤其對于
石芽發育段合理增加監測頻率。通過統計相關數據,獲得
、
、
斷面拱頂下沉及周邊位移變化規律,具體如下圖 1 ~ 9 所示。
從圖 1 ~ 9 看出:三個監測斷面中, K2 7 0+1 3 1 拱頂下沉及上臺階水平位移較大,下沉量、位移量分別為1 0 . 0 m m 和
, K2 7 0+1 2 1 下臺階水平位移較大,位移量為 3 . 0 m m ,均未超出規范規定。由此可見,該隧道巖溶區域施工階段,洞體圍巖拱頂下沉及水平收斂均符合設計要求,表明該溶洞治理方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6 結語
綜上所述,巖溶地段地質條件復雜,溶洞、地下暗河分布密集,施工處治不當,極易引發隧道坍塌等安全事故,威脅施工安全。因此,巖溶地質區域公路隧道建設時,應提前做好地質勘探及超前預報,全面掌握場區內地質狀況,科學制定施工方案,以有效保證隧道施工安全。通過對該隧道工程的地質勘察,發現依托工程內場區內存在超大型溶洞,圍巖整體性較差,自穩能力不足,通過“洞中洞”治理方案進行加固處理后,溶洞圍巖穩定性得到顯著提升,隧道穿越溶洞段施工階段拱頂下沉及水平收斂均符合設計要求,充分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建,王麗君,馬建新,等.巖溶地區公路隧道穿越大型溶洞處治措施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0(S2):964-970+998.
[2]鄧飛.巖溶地區隧道泥質填充型溶洞及軟弱破碎帶施工處理技術[J].交通世界,2020(8):103-106.
[3]范明學,劉科.巖溶地區動荷載下隧道的穩定性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6):32-33+36.
[4]殷金龍.巖溶地區橋梁樁基的勘察設計分析探討[J]科技資訊,2022(18):101-103.
[5]姜志.巖溶地區隧道施工對既有隧道工程的影響研究[J].交通世界,2022(36):102-104.
[6]柴寶紅,史紅英,梅坤,等.巖溶地區高速公路隧道綠色注漿試驗研究[J].交通科學與工程,2022(3):107-112.
[7]鄭志龍,陳洋,王麗君,等.高密度電法在某高速公路巖溶隧道探測中的應用[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1(S2):912-917+924.
[8]楊健,巖溶地區高速公路隧道溶洞處理施工技術研究.云南省,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2020-08-15.
[9]吳真瑋.TGP與GPR在巖溶地區公路隧道超前預報中的綜合應用[J].西部交通科技, 2 0 2 0 ( 6 ):8 3-8 5+9 0 .
[10]念培紅,王忠偉.某山區高速公路隧道內大型溶洞橋梁跨越技術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20(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