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石化房衛華30年堅守一線,成為技至精、心至誠、行至美的工匠模范。
“技術過硬,追求完美,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說起對房衛華的第一印象,同事們的感受出奇一致。
房衛華是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簡稱惠州石化)動力部生產監督。1995年參加工作的他,在石油化工一線深耕30年,刻苦鉆研技能,認真學習研究,在創新中攻克技術難題、在“傳幫帶”中培養年輕人才。
他是操作員、班長、生產監督,也是“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海油首批特級技師、惠州市“技術能手”、惠州市“金牌工人”、惠州市首批十名“鵝城工匠”之一……
滿載榮譽的背后,是房衛華精益求精的“匠心”與銳意進取的“匠行”在堅定支撐。

矢志篤行,有一種執著叫熱愛
2007年,家庭美滿幸福、事業穩步上升、剛升級為雙胞胎爸爸的房衛華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跨越長江三角洲南下廣東惠州。當時,一些親友對他的這一決定有著諸多不解。然而,憑著對汽輪機專業的一腔熱愛,房衛華堅持只身來到惠州石化。
“擇一行,愛一行”,是房衛華剛參加工作時立下的志愿。在惠州石化工作的18年間,房衛華的身影始終穿梭在諾大的生產裝置現場。在堅持與守望之間,他把根深深地扎埋在石化生產一線,用“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砥礪詮釋著熱愛與擔當。
“想,全是問題。做,才有答案。”“有輸得起的勇氣,才會有贏得到的底氣。”“時間從不辜負每一顆向上生長的種子。”提及執著赴惠州的緣由,房衛華說道。
彼時,正值惠州煉油一期項目開工初期。房衛華帶著石油化工行業12年的工作經驗,立足崗位,刻苦鉆研,全身心投入到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問題中去,用執著和匠心書寫了的一曲崗位奉獻之歌。
2008年,惠州煉油一期項目一次開車成功,創造了國際一流的開工紀錄,房衛華榮獲惠州煉油項目三等功。
“投產初期,設備與實際生產的磨合問題關系到裝置是否能連續穩定安全生產,這始終牽動著我的心。”房衛華說。
一次開車成功后,后續的連續平穩生產依舊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生產初期汽輪機頻繁出現的問題,房衛華毅然決然地把自己交給了現場。
在煉油一期開工生產過程中,動力站高壓抽背式汽輪發電機組是平衡蒸汽系統和節能降耗的關鍵設備。該機組需要定期啟停,但每次機組開機會導致因為脹差問題造成的浪費。“每次開機,暖機時間長達七八個小時,不僅會消耗大量高價值的高壓蒸汽,而且會產生大量污染環境的排汽噪聲。”他說。
為了解決這個生產難題,房衛華不斷摸索。他四處查閱資料,提出了增加低速暖機時間、提高背壓以縮短高速暖機時間的處理方案。經部門討論和研究,該方案被采用,落地后有效將機組脹差控制在規定范圍并將整機暖機時間縮短至4個小時。每次開機可節約高壓蒸汽20噸,大幅降低了排汽噪聲。同事們紛紛對房衛華豎起了大拇指。
追求源于熱愛,熱愛成就追求。
房衛華18年如一日扎根惠州石化生產一線揮灑汗水,把實現自身價值與促進企業發展相結合,把熱愛錘煉成了精益求精的匠心,技至精、心至誠、行至美,以匠心踐行匠行,助力和見證了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
責任擔當,有一種使命叫堅守
始于熱愛、成于堅守。“要當一個懂技術的工人,要不然怎么帶領大家干好工作!”房衛華堅守這一信念并落實到工作中。
“無論做什么事,房衛華都執著專注,干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他為大家樹立了榜樣。”房衛華所在裝置的黨總支書記發出了贊嘆。
“匠心”在時間的錘煉下堅定,也在不懈的攀爬中沉淀。
石化行業,安全生產高于一切。“安全不是憑運氣,只有守得住才能行得穩”,是房衛華常說的一句話。他愛跑現場親自檢查,也擅長用自己的方式提高團隊整體的安全意識。在房衛華看來,“什么事都不如安全緊要”。
如果把房衛華近五年來辦理的檢修票壘成一擇再用力壓緊實,已經超過一米高。這1萬多張檢修票,沒有一張不合格票。
多年來,房衛華帶領班組以“筑牢安全生產防線”為己任,積極開展隱患排查和責任區活動,發現及處置較大及以上隱患二十余起,無“三違”現象、無HSE責任事故和違規違紀記錄,多次獲得公司級HSE嘉獎。

2019年,在一次監盤過程中,高壓蒸汽壓力突然下降、爐膛火焰變暗、現場響起了報警聲。班員徐俊志快速觀察DCS畫面,判斷是燃料油中斷了,于是當機立斷,馬上提高燃氣量。房衛華得知相關情況后,立即指揮外操到現場調整操作。在大家的通力配合和有效調整下,高壓蒸汽管網在5分鐘內就恢復至穩定狀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房衛華一直以來非常強調團隊的作用、重視團隊的安全文化建設。在他的潛移默化影響下,班組各專業擰成一股繩,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讓安全防線日益堅固。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想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師傅對他的教誨,房衛華始終堅信:技能只有傳承下去,才會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面對公司的青年員工,他認為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帶著他們一同成長。作為一名班長,他十分重視員工培訓工作,經常利用夜班時間與員工進行學習、討論,激勵員工崗位成才,在班組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多年來,在他的引領和培養下,通過互幫互學、“你問我答”、技術比武等多種方式,班組不斷涌現出“全國優秀農民工”“中國海油基層標兵”“惠州市金牌工人”“惠州市技術能手”等先進典型,還培養出了5名技師、高級技師和37名高級工。在歷年惠州石化技術比武中,班組共有25人分別獲得金獎、銀獎和優勝獎,先后有7位表現優異的員工走向技術管理崗位。2022年,房衛華帶領的班組獲得了中國海油“紅旗班組”榮譽。
“常懷感恩之心”,不僅常掛在房衛華的嘴邊,而且落實在他的行動中。面對榮譽,房衛華感恩公司、部門的培養和同事的支持。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謙虛的態度,珍惜自己獲得的榮譽。
“學習沒有終點,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稍有懈怠就會落后。”房衛華說。多年來,他堅持奮戰在一線,加強學習,解決問題,在實踐中進行革新創造。
傾力創效,有一種堅持叫創新
“過好緊日子,才有好日子。”
“少花一分錢,就能多創一分效。”
熟悉房衛華的人知道,他可是一位“摳門”的班長。節水、節電、降蒸汽……這些節能降耗的細節,都是他關心的事。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十年前,房衛華帶領班組在運行部最早成立了經濟核算小組、現場管理小組、安全管理小組。班組的經濟核算員每天都會核算生產成本,出現異常時就會迅速組織相關崗位人員查找原因并調整。通過成本分析控制,房衛華帶領的班組經常在每月的成本核算中名列前茅。
在工作中,房衛華特別注重經驗的總結和技術成果的積累、轉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他帶頭樹立成本意識、質量意識,認真鉆研如何通過優化系統運行來節能降耗。在對各單元成本計算方法、控制指標、調節措施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后,他提出了許多降本增效的“金點子”一燃機大負荷、鍋爐小負荷的建議,每年為公司節約用電成本1300萬元;優化空壓站干燥器裝置,每年為公司節約成本180萬元;調整優化橡膠壩、超濾/反滲透裝置、陽床、混床等裝置,每年為公司節約除鹽水成本350萬元;加強鍋爐操作精細化,降低蒸汽成本,每年為公司節約成本320萬元……
“安全生產的實現和降本增效的達成,需要的是對技術的鉆研、對設備的把握和對管理的精通。”房衛華表示。
工作以來,房衛華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利用業余時間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他研學了動力部四個主專業相關技術書籍逾30本,為部門技改技措項目提供了大量參考資料。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
近年來,房衛華帶領班組在降本增效的路上不斷創新,部分項目經過建設施工已投用,通過優化操作、調整運行方式、消除設備缺陷、解決工藝瓶頸等措施每年為公司增效至少1000萬元以上。
“平時工作中多留心一下、技術上稍改進一下,為公司節約的成本可能就是幾百萬元或者上千萬元。”他說。
房衛華用30年的一線經歷告訴我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只要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干一行鉆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以勤學長知識、以苦練精技術、以創新求突破,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