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學琴
身份:相城區作協成員、閱讀推廣人、
東橋中心小學副校長
在的校園里,張學琴以其深厚的文學底蘊和豐富的教育經驗,成為了師生們心中的閱讀燈塔。作為一名執教25年的小學英語老師,她不僅在英語教學上獨樹一幟,更是一位將閱讀融入生命的推廣者。張學琴笑稱自己是一名“跨界”教師,英語師范專業畢業的她,曾擔任過一段時間語文教師,對文字的熱愛讓她跨越了學科的界限,將閱讀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
目之所及皆是閱讀
“我始終相信,閱讀是通往心靈的橋梁。”張學琴說,“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孩子們如何與書對話,讓閱讀成為他們一生的習慣。”這份對閱讀的執著,源于她童年時期與書的不解之緣。“我至今記得郵電局玻璃柜臺里油墨韻香的《少年文藝》,那是20世紀80年代鄉村少年能觸摸到的最廣闊世界。”小時候,她經常從郵電局購買《少年文藝《微型小說》小小說》等刊物,那些充滿奇幻與想象的故事像一把鑰匙,悄然打開了她的閱讀之門。

后來在師范學習期間,張學琴更是將新華書店當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每周末,木瀆鎮上的新華書店是她必去的地方,用省下的零花錢購買了一本本經典名著,從《紅樓夢》到《巴黎圣母院》,從冰心的《小桔燈》到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些書籍滋養了她的心靈,也奠定了她對文學的深厚情感。
在快節奏的時代洪流中,張學琴如同守燈人,用書香傳遞溫暖著城市的細枝末節。她對閱讀的理解早已超越書本本身,正如她所說:“自之所及皆是閱讀觀察社會是閱讀,處理人際關系也是閱讀。當我們學會在書中尋找答案,便找到了與世界和解的方式。”這或許正是閱讀推廣最深沉的意義。
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其實閱讀推廣不僅僅是一項教育活動,更是一種城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蘇州,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以其獨特的江南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蘇州的書店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傳統的新華書店到風格各異的獨立書店、社區書店,閱讀空間越來越豐富多樣。
“蘇州的書店,就像這座城市的名片,記錄著它的變遷與發展。”張學琴感慨道。她經常光顧的新華書店觀前書城、蘇州文化市場、慢書房、西西弗書店等地,不僅是她購買書籍的場所,更是她感受城市文化氣息的地方。還有近年來興起的獨立書店和社區書店,如沈周書房、朵云書房等,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書籍資源,更成為了城市文化的交流平臺。張學琴回憶道,有一次她在沈周書房參加了一場關于蘇州園林美學的講座,講座結束后,她與幾位書友一起漫步在陽澄湖畔,邊聊邊賞景,那一刻,她深刻感受到了閱讀與生活、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作為城市閱讀推廣人,張學琴深知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近五年,她積極參與了數十次市、區級的各類閱讀推廣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閱讀的力量。“真正的閱讀推廣,應該讓文字從紙面走到生活。”回憶起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閱讀活動,她表示,一場關于御窯金磚的讀書會,至今難忘。“那是一次關于蘇州歷史文化的閱讀分享,結束后我們一起參觀了御窯金磚博物館,當讀者撫摸明代‘欽工物料’的紋路,再結合學者解讀的《天工開物》,歷史突然變得可親可感。”這種“立體閱讀”模式,被她稱為“讓文字長出雙腳”書籍不再是封閉的符號,而是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
在張學琴看來,閱讀推廣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帶動更多的人愛上閱讀、享受閱讀。她常說:“閱讀是一種力量,它能夠照亮我們的內心、啟迪我們的智慧、豐富我們的人生。每當我看到有人因書而眼泛淚光、因閱讀而心靈得到慰藉時,我就知道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實體書店的獨特魅力
隨著電子閱讀的興起,線下書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有人戲稱“虧錢三件套:開書店、開咖啡店、開花店”,但張學琴卻堅信,實體書店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正如沈周書房與陽澄湖波光相映成趣,朵云書房的親子閱讀區總飄著現磨咖啡香,元和塘東天書店的落地窗前常有老人讀報這些書店不再是商業孤島,而是變成了社區的文化客廳。“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地方,更是文化的載體和精神的家園。翻閱書頁、感受紙張的觸感、聞到書的墨香,這些體驗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張學琴如是說。
面對書店的生存難題,張學琴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她認為,政府可以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幫助書店實現多元經營和文化創新。同時,書店自身也可以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式,如舉辦文化活動、開設特色閱讀空間等,以吸引更多讀者前來光顧。
“書店是城市的第三空間,是人們尋找精神慰藉的地方。”張學琴說,“我們應該共同努力,讓實體書店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地標,讓閱讀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現在書店的分布也不再局限于城市中心,而是逐漸向社區延伸,以相城區為例,沈周書房、朵云書房、新華書店繁華書城、元和塘東大書店,還有一些社區書房,如繁星點點,串聯成貼近居民生活的閱讀空間。”

書店是城市的第三空間,是人們尋找精神慰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