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類災害事故的頻發,應急救援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消防救援隊伍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其專業化水平和跨領域協同能力直接關系救援工作的成效。專業化的消防救援隊伍能夠在各種復雜、危險的環境中高效執行救援任務,而跨領域協同機制能打破部門、行業之間的壁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因此,研究消防救援隊伍專業化與跨領域協同機制的融合,對于提升我國應急救援能力、保障社會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跨領域協同機制的重要性
(一)跨領域協同在應急救援中的作用
跨領域協同是實現高效救援的關鍵支撐。在復雜災害情境下,各領域專業力量相互補位、協同發力。以化工火災為例,消防隊伍擅長火災撲救與現場管控,運用專業滅火戰術壓制火勢;環保部門同步介人,憑借專業監測設備與技術,實時追蹤周邊空氣、土壤及水體污染狀況,及時預警次生污染風險,為后續污染防控與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氣象部門密切關注氣象變化,提供精準的風向、風力、濕度等信息,助力消防隊伍優化滅火策略,合理選擇進攻與撤退路線,避免救援人員遭受濃煙、毒氣侵襲。交通部門全力保障救援通道暢通,疏導周邊交通,確保消防車、救護車、搶險工程車等快速抵達現場。此外,醫療隊伍在現場或周邊待命,第一時間對傷員進行救治與轉運,與救援行動無縫銜接,如圖1所示。多領域的協同作戰,能夠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有機救援網絡,提高救援成功率,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跨領域協同機制的探索歷程近年來,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界定了各部門在應急救援工作中的職責范圍和工作定位,為跨部門協同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實戰化訓練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跨領域聯合應急演練,演練內容涵蓋地震、洪澇、火災等多種災害類型,通過模擬真實救援場景,有效促進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在實踐探索中,各地區通過建立聯合指揮機制、完善信息共享平臺、優化資源調配流程等舉措,推動跨領域協同向更深層次發展。定期組織跨部門聯合演練,不僅幫助各救援力量熟悉彼此的專業特點和工作方式,還通過實戰化場景設置,提升了協同作戰能力[]。特別是在復雜災害事故處置過程中,消防、醫療、環保等部門通過聯合指揮平臺,實現了救援信息的實時共享和指揮調度的統一協調,進一步增強了救援工作的整體性和協同性。這些探索實踐為構建更加完善的跨領域協同機制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提升我國應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奠定了基礎。隨著實踐的深人,各地區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方法,推動跨領域協同機制向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二、消防救援隊伍專業化與跨領域協同機制融合的障礙
(一)體制機制障礙
在現行體制下,消防救援隊伍與跨領域協同部門間存在諸多制約融合的體制機制因素。在行政管理體制上,各部門分屬不同條塊管轄,縱向層級分明,橫向溝通協調復雜。例如,消防隊伍歸應急管理部門主管,醫療救援力量多隸屬于衛生健康系統,在聯合行動時,指令傳遞需層層報批,流程冗長,易錯失救援黃金時間;公安、城管等部門也各有分管單位,進一步增加了協調難度。在職能分工方面,雖有大致界定,但面對復雜災害,邊界模糊地帶頻現。例如,城市老舊小區火災救援涉及建筑安全、電氣線路、居民疏散等多個領域,各部門對自身介人深度、負責環節界定不清,易出現推倭或重復作業現象。同時,不同區域間的救援力量調配也存在壁壘,跨區域聯動機制尚未完全理順[2]。資源調配機制不完善,救援物資儲備分散于各部門,統一調配困難,應急物資庫存信息不共享,造成儲備結構性失衡。消防急需的特種防護裝備在跨部門調用時常因手續煩瑣、歸屬權爭議,難以及時到位。此外,救援指揮系統各自獨立運行,信息共享渠道不暢,難以實現實時數據的互通,嚴重阻礙專業化救援與跨領域協同的高效銜接,影響整體救援效能的發揮。
(二)信息溝通障礙
在技術層面,各部門信息系統獨立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接口,消防指揮平臺與交通監控、市政管網等系統無法直連互通。這種信息系統的碎片化,導致各部門數據格式不一、傳輸協議不統一,增加了系統對接的技術難度。在火災發生時,消防隊伍難以及時獲取周邊道路的實時路況、地下管網布局,影響救援路線規劃與現場處置決策,甚至可能因信息滯后而錯失最佳救援時機。在信息傳遞流程上,缺乏規范、高效的渠道,多依賴臨時聯絡人或傳統通信手段,無法建立穩定、可靠的信息傳遞機制。在化工事故中,化工企業內部復雜工藝信息需經多道人工轉述才能到達消防指揮員手中,不僅耗時,還易因理解偏差造成誤判,增加救援風險。在應急狀態下,各部門存在數據安全顧慮,缺乏快速授權和信息共享的應急機制,導致消防員在跨領域協同救援時,不能全面掌握情況。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質量控制機制,各部門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影響信息的可用性,極大地增加了救援的不確定性,制約救援效率的提升。
(三)專業認知與文化差異障礙
不同領域的專業認知與文化特性差異,給融合帶來內在阻力。在專業認知上,消防員聚焦滅火救援戰術,對醫療急救、生態修復等專業知識儲備有限;醫療人員擅長傷病救治,不懂消防作業風險管控。這種專業壁壘導致跨領域合作時難以形成共識,影響救援效率。在地震救援現場,消防員與醫護人員對救援優先順序、傷者轉運時機判斷不同,易引發分歧,延誤救援進程[3]。雙方因缺乏對彼此專業領域的深人了解,難以在緊急情況下迅速達成一致意見。在文化差異方面,消防隊伍紀律嚴明、行動迅速,追求高效搶險;科研院校等輔助單位更注重研究論證、按部就班。二者合作時,節奏難以統一,這種文化碰撞削弱了協同凝聚力。雙方的工作理念和行事風格存在顯著差異,缺乏有效的溝通橋梁,不利于融合的深入推進。
三、消防救援隊伍專業化與跨領域協同機制融合的方法
(一)完善體制機制建設
完善體制機制是推動融合的基石。在行政管理架構優化上,應構建扁平化應急指揮體系,打破部門條塊分割,設立跨部門協調中心,賦予其直接調度權,遇重大災害時,消防、醫療、交通等關鍵部門人員集中辦公,實現指令及時下達,減少層級傳遞延誤。例如,借鑒國外成熟的應急管理模式,成立聯合行動指揮部,統一負責災害應對全流程決策,各部門按預案分工執行。在職能界定層面,通過立法或制定詳細的行政規章,明確各部門在不同災種救援中的職責邊界,細化介人環節與工作任務,如針對高層建筑火災,清晰劃分消防、物業、電梯維保等部門責任,避免職能重疊與空白。在資源統籌調配方面,建立統一的物資儲備庫,整合消防、民政、醫療等多部門的救援物資,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庫存共享、按需調配,同時簡化物資跨部門調用流程,設立快速審批通道,確保特種裝備、急救物資等在關鍵時刻迅速到位,保障救援行動順利進行。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是破除信息壁壘的關鍵。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開發兼容性強的通用信息接口,促使消防、交通、市政、氣象等部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造一體化的應急數據中心。在火災發生時,消防指揮中心能實時獲取周邊交通路況、建筑物結構圖紙、燃氣管網布局等信息,為精準決策提供支撐[4]。平臺還需具備智能分析功能,對各類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綜合研判。在信息傳輸規范制定上,建立標準化的信息傳遞流程,明確信息源、傳輸節點與接收終端職責,如化工園區事故,化工企業按規定流程將物料特性、工藝流程等信息實時推送至聯合救援各方,避免信息混亂與誤傳。在數據安全保障層面,運用加密技術、訪問權限分級等手段,打消部門信息共享顧慮,消防隊伍依據救援任務獲取對應層級信息,既保障數據安全,又滿足協同救援信息需求,使消防員實時掌握全局動態,提升救援效能。
(三)加強專業培訓與文化融合
加強專業培訓與文化融合是化解內在差異的核心。在專業培訓體系構建方面,設計跨領域復合型課程,除消防專業技能外,納人醫療急救、環境科學、工程搶險等知識模塊,定期組織消防員與協同部門人員聯合培訓,通過模擬實戰演練,提升彼此理解與協作能力。培訓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增強學習效果。例如,舉辦地震救援聯合培訓,消防員學習傷員現場急救,醫護人員熟悉救援現場安全防護,實現知識互補,提升綜合救援能力。在文化融合方面,開展跨部門交流活動,增進彼此了解,如舉辦應急救援文化節,展示各部門工作風采、價值理念,促進文化認同;組織形式多樣的團建活動,通過非正式交流,增進情感聯系。在聯合行動中,倡導相互尊重,消防隊伍理解科研論證的嚴謹性,科研人員認可消防行動的時效性。同時,建立定期交流機制,通過經驗分享會、研討會等形式,凝聚協同向心力,為融合注人動力,推動跨部門協作長效發展。
(四)建立科學的評估與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評估與激勵機制是保障融合持續推進的動力。在評估指標設定上,圍繞救援效率、資源利用、協同流暢度等維度構建量化指標體系,如以救援響應時間縮短率、物資調配準確率、部門間信息交互頻次等衡量融合成效,定期對聯合救援行動進行復盤評估。同時,建立健全評估標準,細化評估維度,確保評估工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建立評估專家庫,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參與評估工作,提供專業指導意見。在激勵措施制定上,對在跨領域協同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團隊給予物質獎勵與精神表彰,通過獎金、榮譽稱號等多種形式激勵消防員積極融入協同;設立專項獎勵基金,保障激勵政策的落實[5]。在部門層面,將協同成效納入績效考核,與資源分配、晉升掛鉤,促使部門主動優化協同流程、提升融合質量。同時,建立定期通報制度,對協同成效突出的部門進行表揚,形成良性競爭氛圍。在反饋改進環節,依據評估結果精準定位融合短板,提出改進策略,如發現信息共享延遲問題,及時優化信息平臺。建立評估反饋閉環機制,確保各項改進措施落實到位,定期跟蹤改進效果,及時調整優化方案。通過不斷完善評估激勵機制,推動融合機制持續優化,形成良性循環,全面提升應急救援綜合實力。
結語
消防救援隊伍專業化與跨領域協同機制的融合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對于提升應急救援能力至關重要。目前,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臨諸多障礙和挑戰。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搭建信息平臺、加強培訓融合、建立評估激勵等策略,能有效推動二者的融合。同時,結合實際案例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優化融合模式,更好地滿足新時代應急救援工作需求,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促進應急救援事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南通市政府專職消防救援隊伍管理規定[N].南通日報,2024-12-03(A03).
[2]劉東軍,朱武.關于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培訓體系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應急救援,2024(06) :46 -49.
[3]錢雄.消防救援隊伍職業健康體系的構建問題[J].水上安全,2024(20):118-120.
[4]舒子昂.實戰化訓練對消防救援隊伍滅火救援能力提升的影響研究[J].今日消防,2024,9(09):136-138.
[5]田茂剛.消防救援隊伍標準化作戰訓練安全問題及對策分析[J].大眾標準化,2024(17):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