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物古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技術,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色和藝術成就。它們不僅是研究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1]。因此,保護文物古建筑的安全,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群眾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隱患
(一)文物古建筑自身的特點
文物古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悠久的歷史背景,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文物古建筑自身的特點也帶來了防火安全隱患。首先,許多文物古建筑采用木質結構,如梁、柱、枋、標等主要承重構件均為木材,這些材料本身易燃,燃燒速度快,火勢蔓延迅速,一旦起火,極易造成大面積破壞。其次,古建筑內部空間布局復雜,回廊、天井、樓梯等結構相互連通,缺乏有效的防火分隔,火災容易在不同區域間迅速蔓延。最后,古建筑內部往往存放著大量的文物、古籍等易燃物品,這些物品價值連城,一旦受損,將造成無法估量的文化損失[2]
(二)電氣設備存在的潛在風險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文物古建筑內也逐漸引入了各種電氣設備,如照明、空調、監控等。然而,電氣設備的引入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隱患。一方面,部分古建筑內的電氣線路存在老化、破損等問題,容易引發短路、漏電等故障,進而引發火災。另一方面,由于古建筑內部空間有限,電氣設備的安裝和使用往往受到諸多限制,如線路敷設不規范、設備選型不當等,增加了火災發生風險。此外,游客和管理人員在使用電氣設備時可能存在不當行為,如亂拉亂接電線、使用大功率電器等,進而增加火災發生概率。
(三)原設計方案存在消防隱患
許多文物古建筑在設計初期并未充分考慮消防安全問題,導致原設計方案中存在諸多消防隱患。例如,部分古建筑內的疏散通道狹窄、曲折且數量不足,難以滿足人員疏散需求;消防水源缺乏或分布不合理,導致火災時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撲救;防火分隔措施不到位,容易使火勢在不同區域間蔓延。此外,一些古建筑在修繕和改造過程中,由于缺乏對消防安全問題的足夠重視,可能導致新的消防隱患。
(四)消防保障不充分
一方面,由于古建筑的歷史悠久和特殊性,其消防設施的配置往往難以滿足現代防火需求。例如,部分古建筑內缺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先進的消防設施;消防器材的數量不足或老化嚴重,無法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也是導致火災隱患的重要原因。例如,部分古建筑的管理單位缺乏專業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員和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演練和培訓不足,導致人員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3]。此外,由于古建筑往往位于城市中心或旅游景區等人流密集區域,消防通道被占用、消防車輛無法及時到達等問題也時有發生,進一步加劇了火災風險。
二、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的優化建議
(一)優化前期設計,合理選擇材料
在文物古建筑的前期設計或修繕改造過程中,科學規劃布局是確保消防安全的首要任務。應融人消防安全理念,從建筑的整體結構到細節設計,都要以預防火災、保障人員安全為核心目標。
1.應全面評估古建筑的現有布局。識別潛在的火災風險點,如狹窄的通道、復雜的回廊結構等。基于評估,合理規劃建筑布局,確保疏散通道的設置既符合消防安全規范,又盡可能減少對古建筑原有風貌的破壞。疏散通道應保持暢通無阻,不得堆放任何雜物或設置障礙物,其數量、寬度需根據古建筑的規模、使用性質及預計疏散人數等因素綜合確定,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疏散人員[4]。
2.在布局規劃中,應特別注重防火分隔區域的設置。通過防火墻、防火門等,將古建筑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防火單元,一旦某個區域發生火災,能夠迅速阻止火勢向其他區域蔓延,為人員疏散和火災撲救爭取寶貴時間。防火墻的建造應嚴格遵循相關標準,確保其耐火極限和穩定性;防火門應具備良好的隔熱、隔煙性能,易于在緊急情況下開啟。此外,還應考慮古建筑的特殊性和歷史價值,在規劃布局時盡可能保留其原有風貌和特色。例如,可以通過巧妙設計,將疏散通道和防火分隔區域與古建筑的裝飾風格相協調,既滿足了消防安全需求,又保護了古建筑的文化價值。
3.選用防火材料是提升建筑耐火等級、降低火災風險的關鍵措施。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對古建筑的關鍵部位進行防火材料替代或處理,以提高其整體防火性能。對于古建筑中的梁柱、吊頂等關鍵承重和裝飾部位,應優先考慮采用不燃或難燃材料[5]。例如,可以使用防火涂料對木質梁柱進行涂刷處理,形成一層耐火保護層,有效阻止火勢蔓延;對于吊頂等易燃部位,可以采用阻燃木材或防火板等材料進行替代,降低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對于新建或擴建部分,在材料采購過程中,應嚴格審查供應商的資質和產品質量證明文件,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應加大對材料使用的監管力度,確保材料按照設計要求正確安裝和使用。
(二)完善全過程管理,配置消防資源
為確保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定期檢查機制。該機制需明確檢查的時間周期、內容以及責任主體,確保各項檢查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在電氣線路方面,由于古建筑內可能存在大量老舊、復雜的電氣系統,因此應重點關注電氣線路的絕緣狀況、連接點是否松動、有無過載現象等,一旦發現老化、破損的部件,應立即進行更換,防止因電氣故障引發火災。同時,對于新增的電氣設備,應確保其安裝符合安全規范,避免私拉亂接電線等行為。對于消防設施,檢查內容應涵蓋設施的運行狀態、性能參數、有效期等,確保設施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正常發揮作用,保證消防設施始終處于良好狀態。此外,應定期對消防設施進行測試和演練,確保其在實際火災中能夠迅速響應、有效滅火[6]
根據古建筑的實際情況,消防設施配置需要充分考慮其適用性。一方面,應安裝先進的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能夠在火災初期迅速噴水滅火,有效控制火勢蔓延;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能夠及時發現火災隱患,發出警報信號,為人員疏散和火災撲救爭取寶貴時間。另一方面,應完善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的設置。古建筑內部空間復雜,一旦發生火災,人員疏散難度較大。因此,應設置足夠的應急照明燈具和清晰的疏散指示標志,確保在火災發生時人員能夠迅速找到疏散通道,安全撤離。對于游客,應通過宣傳冊、標語、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消防安全知識普及,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古建筑內設置明顯的消防安全提示標志,引導游客遵守消防安全規定,不隨意丟棄煙蒂、不違規使用明火等。
(三)應用智能技術,強化源頭把關
在文物古建筑的防火安全體系中,引入智能監控是提升火災防控能力的重要舉措。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智能技術,構建一套全方位、實時化的監控網絡,對古建筑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精準監控,從而及時發現并預警潛在的火災隱患。具體而言,在古建筑的關鍵區域和易發火災點安裝一系列智能感知設備,如智能煙霧探測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以及視頻監控系統等。這些設備能夠實時感知環境中的煙霧濃度、溫度變化、濕度水平以及異常活動情況,并將數據通過物聯網技術迅速傳輸至中央監控平臺。一旦數據超出預設的安全閾值,系統會立即觸發警報機制,通知相關人員迅速采取應對措施。
以智能煙霧探測器為例,它采用先進的激光散射或電離原理,能夠靈敏地探測到空氣中的煙霧顆粒,即使在火災初期煙霧濃度較低的情況下也能迅速響應。溫度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環境溫度變化,當溫度異常升高時,同樣會及時發出警報[]。此外,在引入智能監控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實施智能化管理,以全面提升文物古建筑的防火安全水平,包括建立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平臺、整合各類消防數據和信息、實現對消防設施的遠程監控、故障預警和智能調度。綜合性系統將智能監控設備采集到的各類數據實時傳輸至平臺,并進行集中存儲和管理。通過該平臺,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狀況,包括消防設施的運行狀態、報警記錄、維修記錄等。同時,平臺還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對消防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識別出潛在的火災隱患和故障風險。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平臺會立即發出預警信號,通知相關人員迅速處理。
(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好風險預警
建立健全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從日常巡查、設備維護到應急響應,均需有明確的規定和操作流程。具體而言,應制定詳細的消防安全責任制,明確各級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消防安全職責,包括消防安全責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通過責任到人、任務到崗,確保消防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責任。同時,應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包括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制度、防火巡查檢查制度、消防安全工作考評和獎懲制度等。制度應相互銜接、相互支撐,形成一個完整、閉環的消防安全管理體系。通過對制度的嚴格執行,確保消防安全工作有章可循,為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8]。
定期對古建筑進行消防安全風險評估是預防火災事故的重要手段。風險評估應全面、系統地識別古建筑內潛在的火災隱患和風險點,包括電氣線路老化、易燃物品堆放等。在評估過程中,應綜合運用現場檢查、資料分析、專家咨詢等多種方法,確保評估結果的可靠性。基于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和應急預案。整改措施應針對識別出的火災隱患和風險點,明確整改責任人和整改期限,確保隱患得到及時、有效地消除。應急預案應包括火災報警、初期火災撲救、人員疏散、后期處置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操作流程和措施,確保在火災發生時能夠迅速、有序地進行應對。同時,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對可能發生的火災事故進行提前預警和防范。一旦發現火災隱患或異常情況,系統應立即發出預警信號,通知相關人員迅速采取應對措施,防止火災事故的發生或擴大。
鼓勵社會公眾參與消防安全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護的良好氛圍。通過設立舉報電話、郵箱等方式,方便社會公眾對發現的消防安全問題進行舉報。對于舉報屬實的,應給予舉報人一定的獎勵,以激發社會公眾參與消防安全監督的積極性。此外,可以通過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活動、組織消防安全演練等方式,提高社會公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共同為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護貢獻力量。
結語
面對當前文物古建筑在防火安全方面存在的諸多挑戰,如建筑材料易燃、電氣設備老化、消防設計滯后及日常管理疏漏等,相關人員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優化措施,以科技為翼,以制度為基,全面提升其防火安全水平。通過引入智能監控技術,實現對火災隱患的早發現、早預警,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實處,做到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范賢.海南文物古建筑及傳統村落防火對策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21):30-33.
[2]馬莉婷.淺析古建筑消防安全現狀及防火對策[J].智能城市應用,2024,7(7):93-96.
[3]楊學仿.芻議木結構文物古建筑防火改造技術[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3(15):80-82.
[4」喬宣茜.智慧消防在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中的應用探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3,9(14):70-72.
[5]辛天兵.文物古建筑防火對策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古建筑為例[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23(12):146-148.
[6]郭惠.基于不同使用性質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研究[J].中國消防,2022(04):57-60.
[7]趙慧生.加強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思考[J].數據,2022(03):65-67.
[8]秦仲寧.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及對策分析[J].消防界(電子版),2021,7(2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