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森林消防作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重要構成力量,重點擔負著森林火災的撲救任務。森林火災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蔓延速度快、撲救難度大,對森林消防員的肌體、心理都有一定影響。加之森林火災多發生在高山林區等地形復雜、遠離城市的地域,救援容易受到煙氣、高溫、濕熱、連續戰斗和轉場等情況的影響。研究和解決森林消防指戰員的心理壓力問題已成為完成滅火救援任務的重要一環。
一、火場心理壓力源現狀調查
本調查采用訪談和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首先,對云南森林消防總隊某單位30余名隊員進行訪談,并在原有學習量表的基礎上編制相關問卷。問卷采用5級計分,1表示“完全無壓力”,2表示“輕微壓力”,3表示“中等壓力”,4表示“較大壓力”,5表示“極大壓力”1]。調查對象為內蒙古、四川、云南12個基層森林消防中隊400名戰斗員,共收回有效問卷362份,回收率為 90.5% 。利用SPSS23.0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別進行檢驗。

由表1可知,量表克朗巴赫系數為0.967,均在0.9以上,這說明問卷調查量表具有較高的可靠性。由表2問卷效度分析可知,KMO值為0.965,大于0.7,證明該調查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調查所得數據是可信的。將問卷所得數據運用SPSS23.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歸納出影響森林消防員火場心理壓力的主要因素。

二、火場心理壓力源分析
(-) 接警出動階段
調查發現,有 38.12% 的人對接警后任務的緊急程度感到壓力;有 40.06% 的人對火場情況的不確定性感到壓力,其中 1.66% 的人感到較大壓力;有 39.23% 對滅火救援準備不充分感到壓力,其中 2.21% 感到較大壓力;有34.81% 的人對快速集結和準備裝備感到壓力。
(二)途中機動階段
有 32.87% 的人對路途遙遠和路況復雜感到壓力;有30.39% 的人因與隊友溝通不暢感到壓力;有 30.39% 的人對可能遇到的危險感到壓力;有 32.32% 的人因對任務成功的期望感到壓力。
(三)滅火行動階段
有 37.02% 的人對火場高溫、濃煙和火焰感到恐懼;44.48% 的人對火場火勢的突然變化感到壓力,其中3.59% 的人感到較大壓力;有 37.02% 的人對復雜的地形感到壓力; 43.09% 的人因擔心自己和隊友安全感到壓力; 43.65% 的人對裝備故障和不足感到壓力; 41.16% 的人因配合不默契感到壓力; 41.71% 的人因長時間、高強度的轉場和滅火感到壓力; 35.08% 的人因指揮員的指揮能力和頻繁的命令感到壓力; 36.19% 的人對滅火知識的掌握不足感到壓力;45. 86% 的人因友鄰單位的事故感到壓力,其中 4.42% 的人感到較大壓力; 43.09% 的人因通信中斷感到壓力,其中 2.21% 感到較大壓力。
(四)撤離歸建階段
有 34.53% 的人因擔心火災復燃感到壓力;有32.04% 的人擔心接到新任務連續轉場感到壓力;有37.85% 的人因撤離路線安全問題感到壓力;有 41.71% 的人因未能完全撲滅火災而感到壓力;有 28.18% 的人對歸隊后身體的疲勞和傷痛感到壓力;有 32.87% 的人對滅火行動中的表現感到壓力;有 30.66% 的人因家人和朋友的擔心和不理解感到壓力;有 28.73% 的人在總結過程中因擔心批評而感到壓力;有 24.03% 的人因火場創傷畫面回憶而感到壓力。
(五)個人經歷對心理壓力反應的影響


由回歸模型t檢驗分析表可知,是否服過兵役與心理壓力反應之間全部呈現出顯著性,影響系數為 0.087gt;0 Plt;0.05 ,有著正相關關系。工作年限與心理壓力之間全部呈現出顯著性,影響系數為 0.499gt;0,Plt;0.05 ,有著正相關關系。成長環境與心理壓力反應之間全部呈現出顯著性,影響系數為 0.570gt;0,Plt;0.05 ,年齡和是否為獨生子女對心理壓力反應沒有顯著影響,P值全部大于0.05。受教育程度與心理壓力反應之間全部呈現出顯著性,影響系數為 0.560gt;0,Plt;0.05 。婚姻狀況與心理壓力反應之間全部呈現出顯著性,影響系數為 0.437gt;0.Plt;0.05 。職務與心理壓力反應之間全部呈現出顯著性,影響系數為 0.437gt;0.Plt;0.05 。
三、對策研究
從壓力源分析中可知,森林消防員的火場壓力覆蓋了接警階段到任務結束歸隊全過程,如果將消防員的壓力值調整到最小,甚至無壓力,就能使他們處于良好的心理、生理狀態,在裝備配備、團隊協作、隊地協同等因素的配合下,順利完成滅火任務。
(一)火場心理調節
1.消防員自我調節[2]。消防員對自已的心理壓力狀況進行自我分析并自我調整。通常可采用自我暗示、自我語言激勵、深呼吸冥想、放松肌肉、寫火場小日記、向家人和朋友進行電話傾訴等手段,以達到減緩壓力和消除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
2.消防員相互調節[3]。由于消防員之間工作年限、職務、婚姻、教育、成長環境的不同,在面對同一情況時表現出來的心理壓力和應激反應也不一樣。可以讓經歷豐富的老隊員講述火場經歷,學歷高的隊員對火場情況進行分析,技術能手講解裝備性能,從而相互影響,減輕團隊集體壓力,共同克服困難。
3.指揮員統一調節。首先,指揮員要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和心理素質,給全體隊員以信心。在出警階段和戰斗展開前可進行戰斗動員,激勵士氣,提升面對困難的勇氣。在機動階段,可以持續收集火場相關信息并及時向大家通報,減少對火場未知而帶來的心理壓力。在滅火階段,統一調度,不盲目冒進,勘察火場情況,合理劃分戰斗小組,檢修戰斗裝備,預設好安全避險區域,在進攻受阻和突發意外時及時進行安慰和鼓勵。
(二)心理強化訓練
1.開展心理知識教育[4]。利用教育日和社會實踐等,開展系統的心理知識教育。目前,各基層單位在教育中加人了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可以借助駐地資源,參加心理講座、心理演講、讀心理書籍、正念冥想、聽心理廣播、做心理健康操等活動,讓隊員了解心理工作的發生機理和自我調節的方法,從而提升心理防衛和抗壓能力。
2.開展心理專項訓練。在日常工作訓練中,除開展火場心理行為訓練等大綱規定科目外,可以結合日常訓練開展抗心理疲勞、毅力耐力、觀察力、協作力訓練,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結合新媒體的發展,采用森林火災3D視頻情景體驗方法,通過觀看火災錄像,全方位模擬火場情況5,穿插開展情景處置、案例分析,使消防員了解火場情況,克服火場恐懼。
2.加強業務實戰化訓練[5]。要強化業務能力,定期開展夜間拉動演練,使戰備心理成為隊員的心理常態,避免接警出動時的忙亂。加強真煙實火實戰化訓練演練,使訓練過程與實戰貼近。例如,在原始林區開展林情火情現場教學、通信通聯、識圖用圖、野外生存、負重攜裝行軍等訓練,與地方專業撲火隊在林區邊緣開展聯合演練,使消防員在真煙、真火中提升適應能力,同時在訓練中廣泛開展情況誘導、特情處置、緊急避險等,使指戰員在突發事件和陌生環境中能夠臨危不亂地進行處置。
(三)建立心理服務機制
1.建立消防員心理檔案[6。自人隊開始便按照一人一檔原則建立心理檔案,以月、季、年為周期開展心理測查,做好問題跟蹤疏導。可在每個基層中隊設置1名—2名心理疏導員。
2.建立心理醫療制度[7。可充分利用駐地資源建立心理工作服務隊,如云南森林消防總隊普洱支隊與解放軍927醫院建立心理醫療合作機制,定期開展心理服務下基層活動。在大項救援任務歸建、重大演練間隙開展心理服務工作。在內部,面向指戰員公開咨詢電話,方便指戰員咨詢并保護其個人隱私[8]
3.建立家庭社會關愛制度。為減少壓力,可以多開展提升指戰員幸福感和社會地位的工作。例如,云南森林消防總隊開展幫難解困進家門、立功喜報進家門、走訪慰問進家門和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坎上等活動,定期開展營區開放日邀請指戰員家屬來隊;在重大活動后,合理安排指戰員輪休,提升消防員的社會榮譽感和主動意識。
結語
森林消防員在救援一線所面臨的壓力覆蓋了從接警出動到任務歸建全過程,其中戰斗過程中人員的心理壓力最大,主要受到裝備、火勢變化、隊員之間的配合、通信聯通不暢等因素的影響。當前,結合人工智能AI發展來看,可充分將deepseek數據大模型與隊伍內部的心理工作相結合,開展人機對話,輔助個人進行心理壓力分析和治療,同時也可結合隊伍發展情況,在各隊站建立心理工作室,配備心理訓練器材和教員,以進一步提高日常心理訓練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張雅婷.心理保障模式在消防隊伍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4,10(13):19-21.
[2]劉奇.滅火救援過程中消防員心理素質對應急處置效果的影響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4,10(13):98 -100.
[3]王鵬飛.試析消防戰訓工作中的消防員心理素質[J].水上安全,2024,(05):115-117.
[4]張鵬飛.滅火救援對消防人員心理的影響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4,10(05):22-24.
[5]張益陽.基層消防救援人員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3,9(09):25-27.
[6]林晨辰,胡鳴宇,楊華,等.消防救援人員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03):392-399.
[7]顏金國,江巍.森林消防指戰員心理援助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22,(07):52-55.
[8」戴金玲,汪業芳,陳夢琪,等.緩解新入職消防員心理壓力的團輔方案研究—以某D消防大隊為例[J].消防界(電子版),2022,8(12): 39-40+43
作者簡介:龔自剛(1991—),男,漢族,云南楚雄人,本科,研究方向:森林防滅火、綜合性應急救援;劉東君(1978—),男,漢族,河北盧龍人,本科,研究方向:森林防滅火、綜合性應急救援;張蓓(1996—),女,彝族,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