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一詞常常被人們貼上負面標簽,其實,“隨便”既可能是不負責任的態度,也可以是包容萬物的胸懷,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
做事嚴謹、有原則、不隨便,方能行穩致遠。《易經》中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韓非子說“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嚴謹似乎成了“低效”的代名詞。但所有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成果,無不是嚴謹的結晶。“對待科學必須嚴格、嚴肅和嚴謹。”錢學森在學術問題上的要求非常嚴格,從不滿足于一般性的理論推導,一定要通過數值計算與實驗結果的比對,使理論得到驗證。他看似剛硬的底線里,跳動著最熾熱的赤子之心。當越來越多人在功利面前選擇“隨便”時,這種不隨便的堅守更顯珍貴。
處世寬容、隨和,方能悅納差異。在人際交往中,“隨便”是寬,是待人處世之禮;“隨便”是容,有海納百川之量。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選擇退讓,成就了“將相和”的千古佳話;唐太宗“以人為鏡”,以寬容的胸懷廣納諫言,開創貞觀之治;沈復以閑適筆墨記錄生活瑣碎,讓《浮生六記》成為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蘇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達,讓他在政治沉浮中保持從容……這種“隨便”不是無原則的退讓、無底線的忍耐,而是基于理解的寬容,讓平凡日子有了詩意。
王陽明曾言:“人須在事上磨煉。”強調要在具體事務中培養“不隨便”的功夫;“寵辱不驚,觀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則啟示我們應以“隨便”之心對待榮辱得失。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反其道而行之”——對待學習、工作隨意敷衍,與他人相處卻斤斤計較。須知,真正的智慧是以“不隨便”的態度耕耘人生,以“隨便”的胸襟接納世界。因此,吾輩青年當以“不隨便”的態度做事,堅守原則,行穩致遠;以“隨便”的態度處世,用寬容之心待世間萬物。
“不隨便”的堅守讓我們成為可靠的人,“隨便”的寬和讓我們成為可愛的人。當這兩種智慧交融時,生命自會綻放出獨特光彩。
【山東青島市城陽第一高級中學,指導老師: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