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責任,是對自我、他人、社會的承諾;擔當,是敢于承擔、不懼風險、舍我其誰的行動。責任與擔當,于個人,是鍛造品格的熔爐;于群體,是凝聚力量的紐帶;于時代,是破局創新的利刃。從大禹執耒耜劈山疏水,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喟嘆;從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到今日戍邊戰士以身軀筑起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這些無不激勵著青年勇擔時代重擔。
張玉滾:鄉村教育的“火炬手”
大學畢業后,張玉滾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扎根深山,奮斗在鄉村教育一線。在八百里伏牛山深處,有一個偏遠的行政村,這里就是張玉滾執教的黑虎廟村。從地圖上看,這里距離縣城70多公里,不算太遠。然而海拔1600多米的尖頂山僅“Z”字形的急轉彎就有58個。以前,要想走出大山,黑虎廟的村民得沿著山脊上的羊腸小道,翻過尖頂山,再穿過險峻難行的八里坡,堪比“登天”。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夢想。
為了改變山里孩子的命運,張玉滾堅守了二十多年,一年四季風里來雨里去,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在他沒有到黑虎廟小學教書之前,幾十年里,黑虎廟小學只出了兩名大學生;在他到黑虎廟小學后,送出的學生中,已經出了51名大學生和3名研究生。
張玉滾把根深深扎進大山里,卻不把學校封閉在大山里。他走出校門,與山外的名校“結對子”“手拉手”,還拉住平頂山學院、南陽理工學院在黑虎廟小學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使山外城市全新的教育理念如春風般吹進黑虎廟小學。
◆素材解讀
張玉滾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從基層教師做起,一干就是二十幾年,用無私奉獻滋潤著孩子們的心。“擇一事,終一生。”張云滾以責任與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事業。
黃令儀:一片丹心為報國
1958年,黃令儀被推薦至清華大學深造,主攻半導體器件研發。從此,她與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終身結緣。
當時,在芯片研發制造領域,“拿來主義”的觀點甚囂塵上,直接購買國外現成的芯片一時成為主流,但黃令儀始終沒有放棄重啟芯片研究的希望。
1989年,黃令儀受邀參加美國國際芯片展覽會。偌大的會場,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更沒有一枚中國生產的芯片。黃令儀的心中五味雜陳。在當天的日記里,她寫下這樣一句話:“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
回國后,黃令儀專心投入芯片研究工作。此時,她已年逾五旬。2000年,在德國國際發明專利博覽會上,黃令儀團隊設計的芯片獲得銀獎,代表中國實現該領域“零的突破”。2002年8月10日,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宣布研制成功。從那一刻起,西方國家的壟斷,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徹底終結。得知消息的黃令儀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
從“無芯”到“有芯”,再到超越國際平均水平……黃令儀繼續帶領團隊攻堅克難。2018年,“龍芯3號”研制成功,成為國之重器的“心臟”。中國高鐵復興號駛入“百分百國產化”軌道,戰斗機翱翔于祖國領空,北斗衛星從寰宇之上傳來一個個坐標……一顆顆跳動的“中國芯”,點亮了科技之光,這一年,黃令儀已經82歲。
◆素材解讀
半個多世紀里,從二極管、三極管、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芯片,黃令儀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她曾說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她用一生踐行著自己的承諾,用行動詮釋著自己的使命擔當,是當之無愧的“國之棟梁”。
林皋:共和國大壩抗震事業的“拓荒牛”
1949年10月1日,林皋在天安門廣場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隨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一刻,“科研報國”的信念如同一簇火焰,在他心中永久點燃。“我立下誓言,要將所學應用于實踐,報效偉大的祖國。”
1956年,27歲的林皋帶領團隊從零開始,通過自行設計制作的激振和測振儀器設備,在我國率先開展大壩抗震試驗。他們用一年時間驗證了壩頂挑流方案的可行性,攻克了我國第一座雙曲拱壩——廣東流溪河壩建設面臨的技術挑戰。
林皋創造的“高光時刻”不勝枚舉:1972年,在吉林白山拱壩的抗震試驗中,他與相關團隊將我國大壩模型抗震試驗技術推向了國際先進水平;1984年,他參與編制的我國首部核電廠抗震設計規范,讓復雜地基上核電站抗震適應性分析的研究突破行業瓶頸……那些鐫刻在共和國大地上的水利工程,是林皋用生命夯筑的精神長城。
如今,林皋仍在從事《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標準》的規范修訂工作。“為什么我一把年紀了還在搞科研呢?就是想為國家的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多做一點工作,再做一點貢獻。”
◆素材解讀
天安門前的莊嚴時刻,林皋將個人理想熔鑄于國家需求;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的水利建設,他敢為人先,自主研發設備,破解技術封鎖;耄耋之年,他仍堅守在科研一線……他用一生的行動證明:真正的責任擔當,是把國家需求轉化為終生奮斗的目標和動力。
徐楓燦:新時代青年的榜樣
徐楓燦出生于1999年,從小熱愛運動,對動畫片中的飛行員充滿好奇。高考結束后,一條招飛的短信讓她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是時候為一直所熱愛和向往的天空搏一把了!”徐楓燦報了名。面對極其嚴苛的選拔條件,她一路過關斬將,進入陸軍航空兵學院學習。
在成為真正的陸航女飛行員的路上,徐楓燦經歷了重重考驗。學校里,她不光要學習上百門理論課程,還要進行各種特殊課目的訓練。徐楓燦也曾被繁重的基礎課目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有過想放棄的時候。每當這時,她總是告訴自己:“再挺挺就好了,現在吃的苦都是給未來鋪的路。”2020年首次單飛考核,按照技術排名,她第一個上場,成為陸軍首個初放單飛的女飛行員。入列后,徐楓燦成為了“直-20”飛行員,“一起步就開上了最新型”。“直-20”系統復雜,對操作的精細度要求很高。第一次飛行,她就克服了高原氣流影響及時修正參數偏差,成功完成了飛行課目。
在徐楓燦看來,光環背后更多的是責任和使命。她說:“以青春之我,逐夢藍天,守護祖國大好河山,何其榮幸!”
◆素材解讀
作為陸軍首批自主培養的女飛行員,徐楓燦面對嚴苛的選拔與訓練,以“再堅持一下”的信念突破極限,以青春力量逐夢藍天,守護祖國大好河山。她以“巾幗不讓須眉”的勇氣,將“守護山河”的誓言轉化為明知限險仍向前的擔當,將個體奮斗匯入民族復興的壯闊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