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一
純粹理性批判(節選)
◎〔德國〕康 德
當伽利略讓他的球以他自己選定的重量向下滾過斜面時,當托里拆利讓空氣托住一個他事先設想與一個他已知的水柱的重量相等的重量時,或者在更近的時候,當施塔爾通過抽出和歸還某種東西而使金屬變成鈣鹽又把鈣鹽再變成金屬時(我在這里并不精確地探究實驗方法的歷史線索,它的最初開端人們知道的也并不清楚。——康德自注),在所有的自然研究者心中升起了一道光明。他們理解到,理性只洞察它自己根據自己的規劃產生的東西,它必須以自己按照不變的規律進行判斷的原則走在前面,強迫自然回答自己的問題,必須不讓自己仿佛是被自然獨自用襻帶牽著走;因為若不然,偶然的、不按照任何事先制訂的計劃進行的觀察就根本不在理性尋求和需要的一條必然規律中彼此關聯。理性必須一手執其原則,另一手執它按照其原則設想出來的實驗走向自然,雖然是為了受教于自然,但卻不是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讓自己背誦老師希望的一切,而是以一個受任命的法官的身份迫使證人們回答自己向他們提出的問題。這樣,甚至物理學也應當把它的思維方式這場如此有益的革命歸功于這樣一個靈感,即依照理性自己置入自然之中的東西在自然中尋找(而不是為自然捏造)它必須從自然學習、而且它本來可能一無所知的東西。由此,自然科學才被帶上了一門科學的可靠道路。
(選自《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有刪改)
◆含英咀華
選文以伽利略、托里拆利和施塔爾的實驗為例,描述了科學家從被動觀察者轉變為“自然法官”的認知躍遷。通過一手執原則,一手執實驗的隱喻,康德強調真正的科學探索需要理性預設規律框架,再通過受控實驗進行驗證,而非盲目“背誦”經驗。這種“理性為自然立法”的思想,既批判了對權威的盲從,也區別于純粹經驗歸納,最終使物理學擺脫偶然性的泥沼,成為系統化的必然性科學。自然不再神秘莫測,而是理性的、可解碼的,這種思維方式的轉換,不僅奠定了現代科學研究的認識論基礎,更映射出啟蒙運動對人類理性力量的深刻影響。
選文二
邏輯的觀念(節選)
◎王 路
邏輯的觀念,歸根結底即“邏輯是什么”。我認為,邏輯是關于有效推理或推理的有效性的科學,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就是“必然地得出”。20年前我提出這個問題,竟在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可見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這是學理問題,也是哲學中的基本問題。它涉及對邏輯的看法,關系到邏輯研究的發展,也涉及邏輯與哲學的關系,從而影響到對邏輯在哲學中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
當初提出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直覺上的認識多些,20年過去了,我的基本觀點沒有變,但在理論層面的認識上還是有一些進步的。我認為,邏輯有觀念和理論兩個部分,二者相輔相成。沒有邏輯的觀念,無法形成相應的理論;沒有邏輯的理論,無法體現相應的觀念。所以,邏輯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科學,邏輯的觀念至關重要,是不可或缺的。
在邏輯和哲學發展的過程中,從最初沒有使用“邏輯”這個名字,到后來用它命名,再到今天邏輯的名稱幾經變化,出現諸多加字稱謂,比如形式邏輯、先驗邏輯、辯證邏輯等,相應地也就有了多元的認識,而且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問題是,當人們問邏輯是什么時,人們只是問邏輯是什么,而沒有問也不是問各種所謂的“加字”邏輯是什么。因此,直觀上就有一個問題,人們固然可以認為談論某一種加字邏輯就是在談論邏輯,但是,以此是不是能夠說明邏輯是什么。
我在相關認識方面有所進步。比如,研究金岳霖的邏輯思想,可以因循邏輯的觀念;比如研究馮契的思想,也可以因循邏輯的觀念,由此思考他的思想與金岳霖的邏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中國邏輯史就更不用說了,因循邏輯的觀念可以使我們有一個尺度,由此很容易說明什么是邏輯,什么不是邏輯,而有了這個尺度,發現和解決研究中的問題,其實也是很容易的。
所以,談論邏輯的觀念,其實是有意義的;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是有意義的。它讓我們明確,邏輯有著自身獨特的性質和范疇,不應該被隨意混淆或擴大。我們應該以清晰的邏輯觀念為基礎,去發展邏輯理論,去認識邏輯在哲學以及其他領域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邏輯的本質,讓邏輯成為我們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發揮其在人類思維和知識體系中應有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復雜的理論和觀點時,運用邏輯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判斷和甄別,從而避免陷入混亂和錯誤的認知之中。
(選自《邏輯的觀念》,有刪改)
◆含英咀華
這段文字從學理與哲學層面深入探討“邏輯是什么”,強調邏輯觀念與理論相輔相成的關系。文中批判“加字邏輯”的模糊認知,以金岳霖、馮契的研究及中國邏輯史為例,展現邏輯觀念作為研究尺度的重要性。整體論述層層遞進,邏輯嚴謹,既厘清邏輯本質,又點明其在學術研究與思維認知上的關鍵作用,為理解邏輯的獨特性與價值提供了清晰思路,對培養邏輯思維具有積極意義。
探究任務
◆文本呈現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節選)
◎崔金泰 宋廣禮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上的,所以叫作甲骨文。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發現。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官員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藥,都要親自看過,再送去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發現有許許多多好像文字一樣的東西,他感到驚訝。于是把這家藥鋪里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都買下,憑著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后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這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選自《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有刪改)
◆思想探究
甲骨文作為最早的成熟漢字系統,承載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的全貌——從祭祀、戰爭到文化生活,內容豐富,展現了先民認知自然與社會的智慧。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是考古學的重大突破,更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璀璨見證。但這種發現是偶然性的,此前千年未被系統認知。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怎樣的社會現實?談談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