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坦克步槍最早出現于一戰時期,二戰前各國均有自己的版本,如英國的博伊斯、德國的Pzb.39等,蘇聯則幾乎于同時間研發兩款反坦克步槍,即捷格加廖夫設計的PTRD-41和西蒙諾夫設計的PTRS-41,前者為栓動步槍,單發裝填,后者為半自動步槍,彈倉容彈量5發。由于成本較高且大口徑的14.5mm彈發射后會產生大量火藥殘渣,容易導致自動系統故障和卡殼,最終蘇聯還是以制造捷格加廖夫的版本為主。但二戰后期西蒙諾夫利用PTRS-41自動原理縮小比例進行一系列改動后設計出SKS半自動步槍,也就是我國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二戰初期德軍使用的許多輕型坦克、中型坦克的裝甲還不算厚重,反坦克步槍為蘇軍在衛國戰爭前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中后期德軍坦克的裝甲不斷增強且出現“虎”式等裝甲極端厚重的重型坦克,蘇軍只能改變反坦克步槍的用法,用于打擊輕裝甲車輛和掩體。

其實在國人熟知的“波波莎”PPSh-41沖鋒槍誕生之前,蘇聯還使用過一款沖鋒槍。
蘇聯槍械巨匠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于1934年參考德國的MP18和MP28設計了PPD沖鋒槍。該槍使用的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可較為靈活地使用25發可拆卸式彈匣或容量較大的71發可拆卸式彈鼓作為供彈具,該彈鼓仿制自芬蘭的KP31索米沖鋒槍。





1935年,PPD成為第一支在蘇聯紅軍正式服役的沖鋒槍,并被命名為PPD-34。但當時PPD-34還不是大量生產型,當年只生產了23支,1937年生產量才提高至1291支,隨后,1938年和1939年分別是1115支和1700支。當時PPD被包括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的內衛部隊以及邊防警衛等單位采用。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1939年,PPD被完全退役,隨后的工廠訂單亦因國防工業人民委員會的指令而被迫取消,但由于捷格加廖夫與斯大林有著良好的個人關系,在兩人的親自干預后,這個決定被迅速扭轉。1939年蘇芬戰爭期間,由于蘇軍嚴重缺乏個人自動武器,甚至導致庫存中的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重新投入服役,這促使蘇軍不得不將PPD的改良再次提上日程。
1938年~1940年,PPD通過進一步改進后被命名為PPD-38和PPD-40,槍上的細節也發生了變化,主要目的是使其更易于生產。


1940年,PPD-40作為最終改進型開始大規模生產,該年生產81118支。然而,大量生產PPD-40的成本過于昂貴,大部分的金屬部件是以金屬銑削的方式制造。
1941年,PPD被更為優秀和廉價的PPSh-41(波波莎)所取代。
PPSh-41是蘇聯自動武器制造史上最偉大的創新之一,金屬部件加工轉化為沖壓式,特別是機匣,此外PPSh-41還具有槍口上揚補償器,使得其精度比PPD顯著提高。1941年,PPD只生產了5868支,相比之下,PPSh-41卻生產了98644支,而在次年產量更是高達約1500000支。
此次探訪烏國武裝力量博物館讓筆者發現,小眾旅行地的軍事博物館也不差;雖然裝修風格簡樸且面積不大,但烏國軍方盡可能地將他們認為好的東西展示出來,很多無后坐力炮和重機槍等較為大型的裝備甚至沒有保護罩,使參觀者可以零距離感受蘇聯式的“暴力美學”,總體來說是一次非常不錯的體驗。(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