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紀念碑高5.34米,寬1.2米,厚0.55米。整個碑身以青石精心磨制而成,兩側鑲邊的條石面上刻有民族風格的回字形紋以及紅燈和海浪等飾紋。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殉國地”十二個正楷大字碑名,背面鐫刻著楊靖宇簡歷碑文。
1940年1月,楊靖宇率隊與日偽軍交戰中暴露行蹤,引來敵人的瘋狂“圍剿”。2月22日,楊靖宇只身一人輾轉到三道崴子,在一處破舊的地窨子中,身患重感冒、臂負槍傷、數日粒米未進的他扯出大衣里的棉花,就著雪水,度過了生命中最后一個元宵夜。23日,被日偽“討伐隊”包圍的楊靖宇寧死不屈,堅決反擊,左腕負傷后,右手持槍繼續戰斗。16時30分,在敵人密集的槍彈中,楊靖宇的最后一滴血灑在濛江大地。
楊靖宇壯烈殉國后,殘忍的敵人將其鍘頭剖尸,看到的是已經餓到變形的胃,里面除了草根、樹皮、棉絮,一粒糧食都沒有。而這顆寧死不屈的頭顱在“游街示眾”后被運至長春,經防腐處理保存,其遺體被埋在保安村西崗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在濛江縣建立了民主政府,根據全縣人民一致意愿,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當地群眾自發捐資籌備為楊靖宇重新安葬。1946年2月23日,數千人參加了楊靖宇追悼大會。
楊靖宇烈士的事跡和精神是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懷著崇敬與感恩,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用不懈的努力和輝煌的成就,向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