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時空:馬王堆漢墓新論》
主編:汪悅進、段曉明、呂晨晨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4年,正值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經過半個世紀的探討與研究,馬王堆的文物與文化得到了多元而深入的闡釋,成為世界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史實驗室汪悅進、呂晨晨團隊和湖南博物院段曉明院長共同主編的《生命的時空:馬王堆漢墓新論》一書,對馬王堆三座墓葬的總體設計理念、圖像程序,棺槨、帛畫、博具、漆奩、樂器、機弩、絲織品、食物、俑人等各類文物,以及大量天文數術文獻進行了頗為深入的解讀,體現出突破學科邊界、跨越媒介題材的宏闊視野。
在傳統考古學研究中,地層學、類型學是基礎性的方法。就與馬王堆漢墓直接關涉的墓葬考古而言,對其本身形制與類型的分析和對其出土隨葬物品的分類梳理和解讀,又是重中之重。大體而言,對于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50年的研究,與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陳列的基本展陳邏輯,也是依照這一基本方式展開的。
筆者有幸于2014年和2019年兩度訪學于哈佛大學,在課堂上和汪悅進及他的學生們,以及2014年同在哈佛訪問的賀西林、張元林共同探討,見證了這一研究從多少有些天馬行空式的頭腦風暴,到不斷修正、逐漸成形,最終呈現出今天完整、豐富之面貌的全過程。很多當時課堂上星星點點的智慧之光,至本書出版之時,經過十年時光的沉淀和完善,已經被汪悅進和他的學生們化為了嚴謹規范的學術論著,為馬王堆藝術的詮釋提供了獨具特色、別開生面而頗具解釋力的時空符碼。
此書內容豐富,其宗旨可大體歸納為三個方面的反思和突破。
其一,是反思和打破18世紀以來經典物理學中的絕對時空觀。從笛卡爾到牛頓,絕對時空觀將時間和空間界定為兩個獨立的觀念,彼此之間沒有聯系,分別具有絕對性。甚為有趣的是,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從一開始就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呈現為統一的時空連續體。物質與非物質,也通過陰陽、五行之類用以描述狀態且不斷轉化的概念融涉為一體,并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爾疆我界。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所構筑的時空觀念,雖與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的認知模式未必相同,卻有著內在的共同性,均需打破經典物理學所強調的絕對時空觀和物質/非物質二分理論,方可較為充分地理解和把握。
其二,是反思和打破自18世紀以來以歐洲學院派藝術尺度來研究馬王堆和其他相關中國古代文物的做法及慣性,深刻反思何為藝術,強調中國藝術自身的思維體系和審美邏輯。注重時空結合,尤其是以時間來統領空間,不再拘泥于空間尤其是靜態空間下的視覺分析,而是將各類視覺圖像和物質載體真正置于循環性和單向性的兩種時間觀中加以系統性解析,以陰陽、五行等核心代碼溝通抽象的思維觀念與具體的藝術呈現。此藝術史之內部突破的意義,不只是在看似共時性的視覺圖像(同時呈現在觀者面前)中發現流動的時間性,更能夠將時間性真正作為一種理解中古藝術的方法(而非簡單的研究對象),開啟新的解釋維度、激發新的問題意識,探討中國古代藝術的生命之流。
第三,是反思和打破線性梳理和分類描述的考古學和藝術史既有研究范式,進而突破古代藝術史研究和現當代藝術史研究的學科分野,將漢代藝術的內在邏輯與審美趣味同當代藝術的基本特點進行對接,特別是在藝術的抽象性、時間性和裝置性幾個方面加以分析和詮釋,注意到中國藝術史早期階段的抽象與圖式傳統,進而思考其在漢代的輝煌。
我們理解中國藝術,不僅應該關注所謂中國式的風格,更應關注中國式的思想、中國式的邏輯。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是同中國思想史的研究緊密相關的。近年來的藝術史亦隨著出土材料的不斷涌現、研究范式的逐漸轉變與關注重心的消長變化,逐漸超越了聚焦經典作品和經典藝術家的傳統范式,更多體現出與視覺文化、物質文化、政治權力、知識生產、傳播渠道等的結合。
從中國出發的藝術史,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一味復古,而是需要與當今時代的潮流對接、與全球藝術的新趨向對接。但這種對接并不是“西瓶裝中酒”,即用西方的理論和概念詮釋中國本土的材料;而應該用“中國的瓶來裝中國的酒”,即用中國自生和獨具特色的理論和概念來詮釋本土的材料;甚至還應嘗試用“中國的瓶來裝世界的酒”,即用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審美、中國人的觀念,為我們研究和理解全球藝術史提供新的思路與新的維度。■
(作者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歷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