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傳統的中國打擊樂器,鼓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史前時期。蘭州作為史前彩陶文明的繁盛之地,史前文化發達,彩陶文明更是獨樹一幟。自馬家窯文化以來,蘭州的彩陶文明尤為突出,而陶鼓在眾多的彩陶器物中格外醒目。蘭州市博物館館藏11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陶鼓,或為彩陶,或為素面,對于研究西北地區的史前文明和彩陶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文對這11件陶鼓進行簡單的梳理和介紹,并對馬家窯文化半山期陶鼓出現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蘭州市博物館館藏陶鼓簡介
蘭州市博物館館藏的11件陶鼓,形制相似,大同小異,均為泥質,鼓體由小口、中筒和喇叭狀口3部分組成,兩端近口沿處的同一側各置一橋形帶狀耳。這11件陶鼓,時代略有差異,分為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與馬廠類型,其中半山類型的較多,馬廠類型的僅有1件(折線紋彩陶鼓),分述如下。
1.素面紅陶鼓(圖1)。紅陶。通高34厘米。小口,近缽形,沿略外卷,口徑11.8厘米。其外側近底飾有橋形耳。中筒直,向喇叭口漸窄。喇叭口,外侈較甚,口徑19厘米,口部外側飾有橋形帶狀,與小口外側耳在同側,外邊緣置有用來固定鼓面的等距離的8個乳釘。素面,通體無彩。永登縣河橋鎮樂山坪出土。

2.鋸齒旋渦紋彩陶鼓(圖2)。橙黃陶。泥條盤筑法,經慢輪修胎制成。通高33厘米。小口,盤口近直,口徑9厘米。內沿裝飾有連弧紋,外壁飾黑彩網格紋。中筒較直,向下略收。喇叭形口,口徑22.5厘米,外侈較甚,外沿處置等距離的6個乳釘。中筒及喇叭形口壁施彩較滿,均以黑、紅彩間繪平行鋸齒紋和漩渦鋸齒紋,喇叭口外沿尤甚。永登縣河橋鎮樂山坪出土。

3.環狀旋紋彩陶鼓(圖3)。橙黃陶。泥條盤筑法,經慢輪修胎制成。通高45.5厘米,小口近盆形,口沿外侈,口徑10.5厘米,外側飾有波浪紋。中筒較直,漸細,外側飾有環狀狀旋紋多層。喇叭形口,口徑28厘米,外侈較甚,外沿處置等距離的多個乳釘,外側飾有多重環帶狀旋紋和一重波浪紋。征集。

4.素面脊穿陶鼓(圖4)。橙黃陶。通高25厘米。小口,盆形,口部較直,小口口徑16.3厘米,筒體較直,與耳相對一側飾有一道突脊,上飾3個穿孔。喇叭口,外沿處置等距離的多個乳釘,口徑68厘米。永登縣樂山坪遺址出土。
5.折線弦紋彩陶鼓(圖5)。橙黃陶。通高24.5厘米。小口外侈,口徑7.5厘米,與筒體相接處略收。筒較直。喇叭口,口徑16.5厘米,外側飾有多個乳釘。器物外側飾滿彩繪,筒體飾多重環狀弦紋,喇叭口外側飾有折線紋。征集。

6.重環紋彩陶鼓(圖6)。橙黃陶。高24.5厘米。小口,似盆形,沿面外侈,腹部略鼓,底部漸收,口徑為7.5厘米。中筒直。喇叭口,口徑17.2厘米,外側飾有多個乳釘。鼓體外側飾以黑、紅彩相間的重環帶狀紋。征集。
7.橙黃素面陶鼓(圖7)。橙黃陶。通高39厘米。小口外侈,殘破,口徑12厘米。筒體較直。喇叭口,口徑18.5厘米,外側飾有多個乳釘。器物通體素面。永登縣樂山坪遺址出土。
8.斂口紅陶素面鼓(圖8)。紅陶。通高26.6厘米。小口微斂,亞腰狀腹部??趶?.6厘米,筒較直。喇叭口,口徑18.8厘米,外側飾有多個乳釘。器物通體素面。永登縣樂山坪遺址出土。
9.盆形口素面鼓(圖9)。紅陶。通高42厘米。小口,為盆形,直口圜底,口徑14厘米。筒體較直。喇叭口,口徑24厘米,外側飾有多個乳釘。器物通體素面。征集。
10.網格紋彩陶鼓(圖10)。橙黃陶。通高40厘米。小口,盆形,口沿外侈,鼓腹,口徑10厘米。筒較直。喇叭口,口徑26厘米,外側飾有多個乳釘。小口外側飾有網格紋,中筒處素面,喇叭口處繪以黑、紅彩網格紋與折線紋。永登縣連城水磨溝出土。
11.折線紋彩陶鼓(圖11)。橙黃陶。通高45厘米。小口,罐形,直口,斜肩腹、圜底,口徑12厘米。中筒較直。喇叭口,口徑32厘米,喇叭口外緣置有12個等距離的乳釘,罐口及喇叭口外壁均施彩,為寬帶折線紋間填三角網紋,中筒部位為素面。時代為馬廠類型。永登縣河橋鎮樂山大坪遺址出土。
蘭州市博物館館藏陶鼓特點
蘭州市博物館館藏的11件陶鼓,作為馬家窯文化的遺存,其制作工藝、裝飾紋樣都體現著甘肅史前文明的鮮明特征。
制作工藝
這11件陶鼓均為泥質,陶鼓胎色多為紅色或橙黃色,與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出土的其他陶器的胎色基本一致。陶鼓的形制基本相同,有小口、直筒和喇叭口。其中,除小口的形制有所差異外,其余兩部分差異并不大一一直筒與喇叭口。小口形態較多,有侈口、斂口之分,有些小口還被制作成盆形口、罐形口或缽形口。這些小口的形態差異是區域制作習慣,還是為了音域上的差異,尚待實驗和考古學的證實。制作方式上,以泥條盤筑法為主,并且對局部加以慢輪修整。由此可知,在馬家窯時期,對于大型或者形制奇特的陶器多采用此種方式。陶鼓的大口為喇叭口,外沿飾有乳釘,這些乳釘應是固定獸面所用。根據半山馬廠陶鼓的形制可知,當時的鼓應是單面鼓,將動物的皮蒙在喇叭口,并以外側的乳釘進行加固。不同的時節,也可能會選擇不同的皮革進行蒙皮,如在夏天用牛皮,在冬天用馬皮。

裝飾紋樣
蘭州市博物館館藏的11面陶鼓,或為素面,或為彩陶。在裝飾圖案上,采用了傳統的馬家窯文化裝飾特點。如半山文化的彩陶裝飾主要是用紅、黑兩色相間的鋸齒紋構成各種圖案,諸如旋渦紋、水波紋、葫蘆紋、菱形紋及變體的蛙紋和棋盤格紋、網紋等。這些紋飾在這11面陶鼓的裝飾上也可看到,只不過更加精練、簡潔,主要有4種:重環弦紋、波浪紋(折線紋)、方格紋和少量旋渦紋。


蘭州市博物館館藏的這11件馬家窯文化陶鼓,為我們研究史前文明和古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根據這些陶鼓的形制,我們可以確定這些陶鼓應是史書中所記載的土鼓?!巴凉?,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也”。鼓作為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歷史悠久,甘肅的陶鼓始見于天地灣文化三期,距今約5300年。此后,在距今5000一4000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天面積的出現形制相似的陶鼓,對我們研究西北地區的史前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陶鼓作為古代的樂器,從遠古一路走來,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社會、文化的根源。學者對鼓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繪,有學者認為是舞蹈藝術的伴舞樂器,有學者認為是祭祀活動的用具,也有學者認為陶鼓的源起與農業祭祀儀式有著密切關系。當然,不同區域的陶鼓源起或有不同的動因。
甘肅所見的陶鼓具有類型、數量眾多,時間延續較長的特點。時至今日,不同類型的鼓文化與鼓遺產也是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蘭州的太平鼓,就是蘭州人民重要節日的娛樂方式之一。因此,筆者認為,研究一種文化遺產或者文化現象,無法與其共生的環境相割裂,文化現象本就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所滋生的產物。因此,關于陶鼓的探討,尤其是甘肅蘭州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陶鼓,就應以甘肅蘭州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基礎進行探討。
馬家窯文化是甘肅地區內涵豐富的史前文化,分為半山、馬廠兩種類型,其中半山略早,馬廠略晚一些,區位也更加偏西。研究可知,半山、馬廠時期的經濟形態以旱作農業為主,種植粟和黍。但是,隨著西北地區氣候的變化,尤其是距今4900一4400年,黃土高原西部氣候開始干旱化。這種氣候對西北地區的原始農業造成嚴重打擊。這種自然環境下,陶鼓的大規模出現或與自然環境的變遷有著一定的關系。有人認為,陶鼓的產生或與祈雨祭祀有關?!吨芤住は缔o上》中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北娝苤?,原始農業多靠天作業,而在半山時期,氣候逐漸干燥少雨,對原始農業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史前的農人,對于自然環境缺乏科學的認知,其僅僅站在表象的層面上觀察天氣的變化,認為自然界在雷聲之后,就會有大雨,因此鼓作為雷的模擬行為便產生了。從這一點而言,以鼓為中心,進行各種祭祀活動、舞蹈行為都可以認為是以祈雨為目的祭神行為的外化。
(作者單位蘭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