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11 點,科特迪瓦南部的某個村莊,65歲的可可種植戶Magne Akoua 已經在可可農田里忙碌了幾個小時。他每天都要來巡視這些可可樹,看看有沒有新開的果莢、壞死的葉片,或藏在枝杈里的蟲子。
“這幾年收成都不好,一公頃地的產量,只剩下幾個季度前的一半?!笨煽墒且环N相當“ 嬌貴”的農產品,特別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易感染蟲害,對溫度、降雨量的要求都相當嚴苛,若天公稍不作美,根部便會被水淹腐爛,或者干脆干枯。
Magne 不是唯一感受到變化的人。在科特迪瓦,這個全球最大的可可生產國,過去兩年里,病蟲害與極端氣候幾乎成了農戶之間共同面臨的挑戰。
“我愛可可,它是我最了解的東西,但種植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Magne 說??煽蓸涞纳L需要穩定的節奏??涩F在,節奏正在被劇烈變化的氣候打亂,僅靠種植戶自己的力量,已經很難維系下去。
在距離科特迪瓦萬里之外的土耳其黑海沿岸,榛子種植戶也正面臨著一場無法忽視的生態壓力。
這里是全球最大的榛子產地,提供了全球約72%的榛子產量。
過去,人們常說這里的榛子帶著海風的咸味與山林的氣息,是巧克力世界里極具靈魂的搭檔。
而近幾年,熟悉的山海節律被打亂,新型病蟲害接連出現,榛子產量逐年波動。常常在收購季節還未到來時,種植戶的焦慮就已提前籠罩了山頭。
對氣候變化的無力感,是依賴土地生存的人們之間的共同困擾,而這種變化,也正慢慢影響人們日常的味覺感知。
意大利甜品企業對榛子和可可的口感穩定性很是執著。
1946 年,因可可供應緊張,意大利阿爾巴小鎮的甜品匠彼得羅·費列羅開始嘗試用當地特產榛子,取代一部分原料制作可可醬,意外創造出了特別的風味。
從那以后,這兩種原料成為標志性的組合。從醬料到整顆包裹著榛果的巧克力球,這種組合被不斷打磨、改良,最終變成了一種人們可以一口識別的味覺語言—— 榛巧融合的香脆、綿密、漸次展開。
幾十年來,意大利甜品企業持續從科特迪瓦采購優質可可。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榛子采購商之一,為了滿足大量需求并保證原料的高品質,費列羅在土耳其等地找到了氣候條件與意大利家鄉相似的區域,設立了自己的榛子公司與農場。
每一顆風味穩定的巧克力背后,都有一片土地正在經歷變化。
在土耳其,意大利甜品企業在多家榛子農場中,嘗試與農戶共同建立起一套適應型的種植邏輯:什么季節修枝、何時松土灌溉、如何在不依賴化學藥劑的前提下控制蟲害。
這些農場分布在不同的地貌與海拔區間,用來測試各種病蟲害應對方式、土壤修復方案以及再生農業實踐的適用性。
與此同時,一支由農藝師組成的團隊會在山谷間巡回,為周邊農戶提供病害識別培訓,也記錄下樹齡、氣候、管理方式之間的微妙關系。
該團隊被當地人稱為“榛子醫生”,隨身攜帶著檢測工具,以及多年來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積累的種植經驗。在他們的幫助下,過去依賴大量農藥的方式正被更可持續的方法所替代,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更多重視。
我們為什么會記住一種味道? 或許正是因為,它與某段過往的經歷密不可分。
當你說出“這個味道我記得”時,你想起的不僅是味蕾的感受,還有那個瞬間的人、事、物,以及那份節奏、關系和確定性。
熟悉的風味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有人持續與它對話。在科特迪瓦,農戶每天觀察可可樹的狀態,判斷何時遮陰、如何修枝;在土耳其,榛子農戶反復試驗更適應干旱的管理方法;在杭州的工廠里,品評師每年品嘗兩萬多顆產品,記錄每一處細微差異。
從改善種植技術,到支持社區發展,再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精細而持續的工作最終匯聚成一條無形的紐帶,確保這顆巧克力,無論落在世界哪個角落、被誰品嘗,都能保持它應有的風味。
當我們咬下這一口巧克力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熟悉的美味能被記住,是因為在風暴中,有人在努力守護它。它的背后藏著無數次小心求證的嘗試,也藏著巧克力、土地與人之間,那些不被看見的協作。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里,依然有些事物被用心守護著,本就是一種美好。
(摘自《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