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臟就像一輛不知疲倦的泵車,夜以繼日地將血液輸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然而,一旦這輛泵車的某些管道(血管)內壁受了損傷,或是血液變得太黏稠,管道就容易被堵住。這就是現在人們都很關注的血栓形成問題。用于幫助保持血液順暢流動的抗凝藥物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有效預防血栓,也可能帶來出血風險。
口服抗凝藥物在預防和治療血栓性疾病方面作用很大,可用于治療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心房顫動等諸多病癥。
深靜脈血栓常在下肢出現,和血流不暢、血管內皮受損、血液高凝狀態有關系。像長期臥床、接受手術后、長途旅行等情況,都可能讓血流變慢, 增加血栓形成風險。肺栓塞通常是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后引起的,這些血栓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肺動脈,堵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就會影響肺部血液循環。
心房顫動是心律失常的一種常見類型,其血栓的生成和血管內皮損傷、功能障礙,以及血流動力學、血液成分的變化有關。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左心房特別是左心耳處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進入體循環,就可能引發腦梗死等嚴重的后果。
抗凝藥物能阻止血栓形成,對降低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復發率具有顯著效果。不僅如此,它還能通過這種機制預防中風、心臟病發作,同時維護血管健康。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藥物主要有維生素K 拮抗劑和直接口服抗凝藥(DOACs)。
華法林

華法林是維生素K 拮抗劑的代表藥物,應用廣泛,心房顫動、深靜脈血栓患者和機械瓣膜置換術后的患者都可以使用。但是,華法林起效較慢,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患者的年齡、體重及遺傳因素等,都可能影響藥效。所以,患者需要經常調整用藥劑量。
直接口服抗凝藥物(DOACs)
這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的新型抗凝藥物,比傳統的維生素K 拮抗劑起效快、藥物相互作用少,患者也不用頻繁查凝血功能。常見的直接口服抗凝藥物有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它們通過抑制凝血因子或凝血酶的活性,達到抗凝的目的。與華法林相比,這類藥物用藥更為簡便,患者的依從性也更高。
此外,臨床還會用一些注射類抗凝藥物,主要是肝素類,比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這些藥物在緊急情況下,如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時,能夠迅速發揮抗凝作用,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救治時間。
抗凝藥物雖然療效顯著,但潛在風險也不能忽視。由于抗凝藥物會抑制血液的凝固能力,使得血管受傷時不容易形成血凝塊止血,因此,使用抗凝藥物的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血。這種出血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從輕微的鼻出血、牙齦出血,到嚴重的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比較輕微的出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患者在止血后還能繼續用藥,但要注意后續是否還會出血及出血量。有些出血很嚴重,一旦發生,患者必須立刻停藥,到醫院治療,如腦出血,咯血、嘔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以及泌尿系統出血,如血尿等。
現在,已經有很多評分工具可用來評估患者的出血風險。比如,服用口服抗凝藥物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可采用HAS-BLED 評分系統來評估。得分3 分或以上者,就是出血風險較高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風險不是固定的,患者要根據具體情況,如臨床特征或治療方案的變化,及時重新評估,確保抗凝治療安全和有效。
另外,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這兩個指標,也能分別針對部分口服、注射抗凝藥物者進行出血風險評估。INR主要用于監測維生素K 拮抗劑(華法林)的效果。INR 值越高,血液凝固時間越長。健康成年人的INR 值約為1.0,深靜脈血栓和心房顫動患者的INR 值通常在2.0 至3.0。一旦INR 值超過4.0,就提示出血風險顯著增加。APTT 這個指標可用來評估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果,APTT 延長意味著血液凝固時間變長,出血風險也隨之增大。
抗凝藥物的使用劑量很關鍵,合適的劑量既能保證效果,又能降低出血風險。劑量的調整需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伴發疾病等因素綜合考慮。比如,老年患者通常需要減少劑量,因為肝腎功能弱,藥物代謝和排泄效率低。體重較輕者也可能要減量,防止藥物過量。并發疾病如肝腎功能損傷、甲狀腺疾病等,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和療效,這類患者也要權衡用藥劑量。
日常生活中,患者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出血風險。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跌倒、碰撞。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不要自行改變用藥劑量或換藥。如果忘記服藥,當天記起時可立即補服;當天沒有補服,第二天正常服藥就行,切勿在第二天加倍服用,以免造成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增加出血風險。
患者要定期檢查凝血指標、肝功能、腎功能等,根據檢查結果調整藥物劑量或停藥。在服用抗凝藥物期間,患者要保持飲食均衡、作息規律,戒煙限酒。患者應當主動告訴醫生出血跡象或疑慮,醫生也要詳細解釋后續計劃,包括定期復診、凝血功能檢查等。
通過科學評估、精準調整劑量、持續監測和日常預防,使用抗凝藥物的患者可有效控制各種風險。大家要多了解抗凝藥物的信息,熟悉治療方案,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守護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