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35年,宜昌將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城市能級、發展質效、區域帶動力加速躍升,為中部地區崛起注入強勁動能。
在長江之濱的宜昌,一股創新浪潮正重塑這座城市的產業基因。時間追溯到今年2月份,宜昌市委、市政府發布了《宜昌市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宜昌將全力實施“創新七大工程”,用三年時間全力建設現代產業創新中心、長江大保護場景應用創新中心和創新生態中心,打造湖北省區域協同的策源地,引領帶動宜荊荊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成為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2024年,宜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1358.98億元,同比增長 13.5% ,躍居湖北省第二位。這一耀眼數字背后,是全市1426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共同發力,企業數量同比增長 16.31% ,形成了一片生機蓬勃的“高企森林”。
宜昌科技崛起著力點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宜昌依托創新、產業、資金、人才“四鏈”融合,圍繞主導產業做強創新主體、做優創新平臺、暢通轉化渠道、完善服務體系,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激發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活力。
1.做強創新主體
一直以來,科技創新是宜昌堅定不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700家、3200家,較2023年分別新增332家、540家2月21日,2025年宜昌市科技創新大會上,一系列數據令人振奮,折射出科技創新的光芒:2024年,宜昌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985.73億元,占全市 72.53% 。宜昌市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共32項,其中3個項目榮獲湖北省科
在科技成果轉化層面,運行宜昌科技大市場平臺,集成專利導航、技術評估等6大功能模塊,2024年促成技術交易額28.7億元。設立2億元成果轉化基金,重點支持磷石膏綜合利用等綠色技術產業化項目。

3.全力“智改數轉”
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獲中央財政資金1億元,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蝶變注入新活力。實施“智改數轉”專項行動,對企業數字化改造進行專項支持,其中上云上平臺費用補貼 50% ,首次通過DCMM認證獎勵15萬元。2024年,對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升級改造項目、邦普循環廢舊電池循環利用項目一期磷酸鐵鋰回收產線智能化改造升級項目、動力電池生產線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宜昌人福國際藥物研究中心項目4個數字化改造技改項目予以補貼,真金白銀補貼企業達322.87萬元。搶抓湖北省發放企業上云服務券的政策機遇,全市共有74家中小企業獲得上云補貼券共計300萬元。
學技術獎一等獎,牽頭完成的獲獎項目總量和一等獎數量均位居全省同類市州第一。
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中,宜昌分別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第56位,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第57位,創新能力全國排名上升7位,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2.賦能平臺載體
目前,宜昌投資25億元建設宜昌科教城,已集聚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3個省級實驗室,吸引中科院過程所等8家科研機構入駐。建成磷化工產業創新研究院等5個新型研發機構,2024年服務企業技術需求312項。在孵化載體提質增效層面,出臺《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辦法》,對國家級孵化器給予最高500萬元運營補貼,目前全市孵化面積達5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突破1200家。同時,宜昌還積極打造創新“孵化器 + 產業園”接力培育模式,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實現 90% 畢業企業就地轉化。
宜昌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的邦普循環廢舊電池循環利用5G智慧工廠、宜昌長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 5G+ 高端齒輪裝備制造車間成功入圍2024年國家5G工廠名錄,湖北新宜化工有限公司5G智慧工廠認定為2024年第一批湖北省5G工廠,泰盛化工、東昱欣晟、優智科技等3家企業獲評2024年湖北省工業互聯網平臺。2025年4月,按照《湖北省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實施細則》,評審認定湖北美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宜昌東陽光生化制藥有限公司、湖北泰和石化設備有限公司、湖北聯昌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廣盛建筑產業化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方鑫精密鑄鍛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為宜昌市2025年度基礎級智能工廠。目前,全市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的企業已達137家,其中AAA級10家,AA級25家,全市工業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創新先鋒破局之路
6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關于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授獎的決定,宜昌斬獲金獎1項、優秀獎2項,實現了宜昌在中國專利金獎榜單“零”的突破。中國專利獎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主辦,是中國唯一的專門對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給予獎勵的政府部門獎,被譽為中國專利界的“皇冠明珠”。其中,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發明專利“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劑及其制備方法”榮獲金獎;黑旋風鋸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利“一種切槽填膠消音鋸片基體”榮獲優秀獎;中國葛洲壩集團三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專利“液壓自升桁架式懸臂重型拱壩模板系統”榮獲優秀獎。
近年來,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通過知識產權增總量、提質量,大力推進高價值專利培育和轉化運用,從支持品牌創建、強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鼓勵國際專利申請等11個方面出臺激勵政策,單項最高可獎勵50萬元;制定管理辦法規范宜昌市高價值發明專利培育項目的評定、建設和管理。截至2025年4月,全市有效發明專利8505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1.67件;高價值發明專利2729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6.95件,同比增長 20.53% ,均排名全省第二。
1.東陽光:創新兩張全球名片
宜昌東陽光是國內及全球最大的奧司他韋生產企業,承擔了國內 90% 以上的需求用量。據全球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過去5年,東陽光生產的“可威”牌奧司他韋累計產量及出貨量全球第一。該公司申請奧司他韋系列發明專利共5項,并創新開發出奧司他韋兒童顆粒制劑等系列新產品。
東陽光生化制藥主打紅霉素及其衍生物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羅紅霉素等原料藥研發生產,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技術水平最高的大環內酯類原料藥生產基地,占據全球 65% 以上的市場份額。阿奇霉素中標了德國20多家保險公司,克拉霉素拿下美國 40% 的市場份額。目前,東陽光生化制藥已擁有核心技術發明專利40余項。在省科技廳揭曉的2024年湖北省科創“新物種”企業名單中,東陽光生化制藥入選“駝鹿”企業。
在醫藥創新的征程上,東陽光藥持續聚焦抗病毒、腫瘤、消化系統及代謝性疾病等關鍵治療領域,經過20多年的研發積累,組建了一支規模化、專業化、能力全面的1100多人研發團隊,擁有抗感染新藥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抗感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微生物發酵工程技術中心、湖北省冬蟲夏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全球獲批了150款藥物,超過100款在研藥物,包括近50款一類創新藥。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官網數據顯示,2025年2-3月,東陽光藥申報的1類創新藥磷酸萘坦司韋膠囊(商品名:東衛卓)和艾考磷布韋片(商品名:東英賀)相繼獲批上市。隨著艾考磷布韋和磷酸萘坦司韋方案的獲批,東陽光藥將擁有國內治療丙肝最齊全的產品管線,為丙肝治療提供“中國方案”。2024年,東陽光宜都基地實現銷售額232億元,出口創匯1.37億美元,上繳稅收13.7億元。
與此同時,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東陽光藥前瞻性布局AI研發,構建了AI文獻專利智能平臺、AI-PK大鼠PK藥代動力學預測模型、分子生成模型HEC-Fragen、生物利用度預測模型RDFL和預訓練+ NeuralODE的PK曲線預測模型等,并攜手華為、北京三維天地、深勢科技等構建智能化科研載體,加速創新藥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轉化進程。通過AI賦能研發,公司已得到候選藥物HEC169584,該藥物目前已獲批開展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臨床試驗。
2.黑旋風:領跑全球鋸片基體細分行業
黑旋風鋸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黑旋風鋸業”)總部位于宜昌高新區,30多年來專注鋸片基體研發制造,成長為鋸片基體細分行業排頭兵,榮獲工信部首批“小巨人”企業。
在鋸片細分領域,黑旋風堅持了30多年,從2.2米到3.6米,再到4.8米,鋸片基體越大,競爭力也越強。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黑旋風鋸業每年拿出2000多萬元用于研發。為了降低礦石切割時產生的噪音,黑旋風在鋸片基體表面花紋上,填充一定的橡膠,有效阻礙了振動的傳遞,將噪音從100-120分貝,降低至100分貝甚至100分貝以下,降低了10% 。如今,黑旋風鋸業年產量達800多萬片,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金剛石鋸片基體專業制造服務商。該公司已形成一個總部、三個實體,設立了宜昌制造部、山東黑旋風鋸業有限公司、泰國子公司,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制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十多項發明專利、近百項實用新型專利,研發制造十四大系列、五千多個品種產品,包括金剛石鋸片基體、高頻鋸片基體、金剛石激光鋸片基體、環保消音鋸片基體、硬質合金鋸片基體、金屬冷切圓鋸片、金屬熱切圓鋸片等高性能產品。
與此同時,黑旋風鋸業為智能制造插上“數字翅膀”,實現一部手機管控一條生產線。通過車間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對設備運行、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進行實時管控。數字化管理具有故障分析功能,能對生產過程中的故障和問題自動計算分析,為工作人員及時處理提供參考,確保生產高效運行。以前一個員工最多只能控制2-3臺加工設備,現在一個員工通過一部手機就能管控一條生產線,提升了車間的管理效率。數字化管理系統還具有設備維修保養提醒功能,進一步提升設備管理水平,將提升產能10%-20% 。
3.微特技術:起重機智能化國家標準引領者
微特技術有限公司位于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簡稱為“微特”),一直以來,微特致力于讓起重運行更安全、管理更高效,擁有眾多專利成果,并參與制定了多項國家及行業標準。在不斷地創新與實踐中,微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日,由微特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起重機械危險源辨識》(GB/T45374-2025),于2025年3月28日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將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準確立了起重機械危險源辨識的基本原則,詳細描述了危險源的辨識方法,還給出了起重機械可能的危險事件及常見危險源。它的實施,有助于使用者全面了解并預防潛在的安全風險,為起重機械設備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此外,微特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起重機械智能化系統第1部分:術語和分級》(GB/T45163.1-2024),已于2024年12月31日發布,將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標準界定了起重機械智能化系統的術語和定義,對起重機械智能化的分級原則、等級劃分要素及對應的功能要求和技術要求做出明確規定,為起重機械智能化發展提供了統一的標準依據,有助于推動行業智能化進程。
除了推進起重機智能化外,微特還在其他領域成果顯著,例如,在微特智慧谷孵化器內,一項顛覆水電行業的創新正在運行--全球首臺智能門機通過百余個傳感器實現水下120噸閘門的精準抓取,將原本需要4-8人的工作簡化為1人操作。2024年,這項技術三登央視,背后是微特聯合16所高校攻克20余項技術難題的成果。如今,其鋼絲繩無損檢測、AI視覺識別等技術正延伸至更多場景,帶動公司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增 33% 。2025年,智慧谷啟動擴建計劃,新增工業設計和中試平臺,為創業企業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
“政策包”成為創新密碼
1.宜昌高新區:千萬元重獎科技企業
5月13日,宜昌高新區經科局印發了《宜昌高新區經科局關于下發2024年度科技雙創獎勵資金的通知》,向179家轄區企業發放2024年度科技雙創獎勵資金,總計1735.83萬元。其中,湖北國鵬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獲得科技成果轉化獎勵158.38萬元、湖北金三峽印務有限公司等116家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獎勵920萬元、華十三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機構獲得優秀科技服務機構獎勵15萬元、湖北宜化磷石膏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12家獲得科創“新物種”企業認定獎勵150萬元、湖北瑞望科技有限公司等40家在孵科技企業獲得房租補貼62.45萬元、宜昌微特智慧谷孵化管理有限公司等11家雙創平臺獲得績效獎勵430萬元。
近年來,宜昌高新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培育創新主體、全力推動成果轉化、不斷提升孵化質效。截至目前,高新區核心區高企突破3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近700家,規模居全市第一;累計培育省級科創“新物種”企業18家、區級科創“新物種”企業30家;依托科創供應鏈平臺開展產學研對接,800家企業入駐科創供應鏈“天網”平臺,線上發布需求242項,促成合作70項,總成交金額3931萬元,獲全市考核優秀等次。
2.宜都市:大力扶持“四首”產品研發
5月20日,宜都市優化營商環境暨科技創新、人才工作會議召開,2025年,宜都市將大力扶持“四首”(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輪次)產品研發,對創新研制單位和示范應用單位最高給予1000萬元獎勵;對高層次人才主導落地的產業化項目,配套資助額度最高可達500萬元;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會議現場,宜都市為獲得省級科技項目和資金的企業、人才代表兌現政策獎勵955萬元,發放“科創貸”“人才貸”1.1億元。發布《宜都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宜都市將圍繞新材料、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三大根植性主導產業,實施科技創新“七大行動”。到2027年,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 28%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 3.8%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引進高層次人才300人,院士專家工作站達18個,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萬人。
數據顯示,在宜都市313家規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貢獻了 70% 的工業產值、 75% 的新產品產值和 95% 的發明專利。截至目前,宜都市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6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32家,“新物種”企業25家;建成省級雙創平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載體;通過“科創貸”“人才貸”“應急轉貸”等業務,累計幫助企業新增融資206.4億元,落實組合式稅費優惠政策43.28億元。2024年,宜都引進重點高校緊缺急需人才200余人,建成“兩江英才”專家智庫,柔性鏈接專家人才50余人。
3.宜昌市科技局:多措并舉助企科技創新
宜昌市科技局聚焦企業急難愁盼,精準發力,在惠企政策落實、平臺建設推動、金融資金扶持、創新動力激發、人才服務保障等五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有力支撐了科技企業創新發展,釋放企業創新活力。
一是聚焦政策兌現,解決企業政策需求。陸續出臺“真金白銀”服務企業科技創新文件,構建多層次科技助企紓困體系。2024年,市級兌現科技創新“免申即享”資金3632.5萬元,其中高企認定獎勵1567.5萬元,惠及企業320家;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孵化載體建設獎勵2065萬。爭取國家、省級科技創新項目經費1.8億元,直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二是聚焦平臺建設,解決企業創新需求。全市共建創新平臺1029家。其中,國家級45家、省級262家、市級622家,總量及國省級平臺數全省同類市州第一。全市八成以上平臺集中在宜昌市“ 3+2N 主導產業領域,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45.36% ,有效解決了企業科技創新相關需求。
三是聚焦金融服務,解決企業融資需求。全力推進“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工作”,截至目前,宜昌金融機構累計為605家市場主體授信知識價值信用貸46.93億元,居全省前二;大力開展科技人才貸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農商銀行已向108人授信5400萬元,兩項科技金融服務工作,極大的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慢問題。
四是聚焦協同創新,解決企業技術需求。先后舉辦“宜荊荊都市圈”協同創新對接會、宜昌市技術經紀人“百人聯百校”專場對接活動等。2024年,148家企業與74家高校、科研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251項。分別與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合作備忘錄,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源頭。
五是聚焦人才引育,解決企業人才需求。通過政策引才、平臺聚才、環境留才等措施強化科技人才工作。2024年對上大力爭取國內人才項目430萬元,指導湖北三峽實驗室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引進研發人才465人,其中博士達37人,占全市企業引進博士總數 70% 。推薦李少平、蘭江等一批優秀科技人才分別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入選“政府特殊津貼”。 □e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