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哭嫁是中國傳統婚俗中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其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曾子問》中“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1]的描述,揭示了這一習俗的古老淵源。
為了研究政和縣高山區的哭嫁習俗,筆者多次深人澄源鄉、楊源鄉、鎮前鎮采訪,重點采訪了澄源鄉溫洋村86歲的魏振珠老人,以及她身邊的幾個姐妹朋友。魏振珠老人是該村附近十里八村唱哭嫁歌最厲害的民間藝人,常常被新娘家請去做老師,教唱哭嫁歌。本文除了《清早好話歌》《開母舅紅包歌》《十多謝歌》三首經典哭嫁歌引用自政和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撰的《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政和縣分卷》外,其他所有的哭嫁歌詞都根據魏振珠的演唱整理。
政和縣高山區的哭嫁習俗,作為閩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遺產,不僅保留了完整的儀式流程,更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研究中國傳統婚俗文化的重要樣本。
1政和縣高山區哭嫁習俗的文化淵源
政和縣高山區的哭嫁習俗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婚俗傳統,其形成與發展深受當地社會結構和婚姻制度的影響。
1.1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女性困境政和縣高山區的哭嫁習俗首先源于傳統社會婚姻不自由的現實。清代雍正年間(1735),當地婚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妙之言”的原則,講求門當戶對。清乾隆年間,《政和縣志》明確記載:“至于選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問女子愿否。如女子無恥,口稱不愿,不妨依法決罰,一與聘定,終身莫改。”[2]這種強制性的婚姻制度,使女性淪為家族聯姻的工具,完全喪失了婚姻自主權。另外,童養媳現象尤為普遍,許多女孩從小就被送到夫家撫養。這些婚俗剝奪了女性的選擇權,使哭嫁成為她們表達內心痛苦的重要渠道。
1.2早婚習俗與女性心理創傷
政和縣高山區“多子多福”的封建傳統思想進一步強化了早婚現象。當地流傳“36歲做爺爺”的說法,反映出普遍存在的早婚習俗。20世紀50年代之前,許多十三四歲的未成年女子被迫進入婚姻,在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的情況下承擔起家庭責任。魏振珠老人回憶說:“解放前,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嫁而不哭的姑娘,也會被看作沒有教養的人。”這種早婚習俗對女性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未成年的新娘面對未知的婚姻生活,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哭嫁成為她們宣泄情感的方式。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強制性的身份轉換打斷了女性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哭嫁儀式實際上成為她們告別童年、被迫成年的過渡儀式。
1.3民俗心理與儀式功能
政和縣高山區的民眾對哭嫁有著獨特的民俗心理認知。
當地人認為新娘不哭或哭得不好是不吉利的征兆,這種觀念使哭嫁演變為一種強制性的儀式行為。調查顯示,過去高山區的女孩從十一二歲就開始學習哭嫁技巧,哭嫁能力成為評價女性才智的重要標準。
從功能主義視角分析,哭嫁習俗在當地社會中承擔著多重功能。一是心理調適功能,儀式化的哭泣幫助新娘完成心理過渡;二是社會評價功能,哭嫁能力成為衡量女性品德和才能的指標;三是祈福祝愿功能,哭嫁被認為能夠使婚姻生活順利和家庭興旺;四是教育傳承功能,哭嫁歌詞傳遞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智慧。
這種復雜的民俗心理,使哭嫁習俗在政和縣高山區得以長期保存并形成完整的儀式體系。正如特納(VictorTurner)所強調的,儀式是社會戲劇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象征性行為展演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3]。政和縣高山區的哭嫁習俗正是這樣一種文化展演,通過特定的儀式流程和藝術表達,反映了傳統社會中的性別關系和婚姻觀念。
2政和縣高山區哭嫁習俗的儀式流程
2.1兄嫂引唱,新娘嗚咽著開始唱哭嫁歌
唱哭嫁歌一般有三個階段:出嫁前一天針對男方和媒婆的嗔罵唱,結婚當天針對父母、兄弟、親人的離別唱、囑托唱。哭嫁歌中含有一定的嗔罵內容,不過都不是真罵,而是假罵,以展現新娘對娘家的依依惜別之情。
唱哭嫁歌是從新嫁娘出嫁前一天早上正式開始的。新娘起床,就要唱《清早好話歌》:“阿哥啦兄弟姐妹清早來開嘴,兄弟下去大富貴。姐妹清早來開聲,俺人厝下家家正。姐妹清早來開音,俺人厝下家家親。阿哥啦兄弟…姐妹手扶米篩旁,兄弟下去大買田。姐妹手扶米篩邊,兄弟坐轎追八仙。姐妹手扶米篩邊,兄弟買田買全莊。”
新娘子唱完,打扮一新的嫂子早早站在大堂引唱開來,“姐妹開了音,家里添財又添丁”,意思就是妹妹你要出嫁了,開始唱吧。躲在閣樓中的待嫁娘子,聽到嫂子的催促,想自己即將和朝夕相處的親人分別,不禁鳴咽著唱了起來,“日子送還給別人,留得姐妹一個人”,要兄長早早吃飯,趕緊將“日子”退還給男方,表示不愿嫁人。
早飯后,喝喜酒的親戚陸續到來,新娘也忙碌起來,對著舅舅、姑父等長嫡系親戚哭唱一段又一段的迎客詞:“阿舅來爹,你的腳步怎么這么貴,現在才到家門口,你早三日留得外甥女,你晚一日打發外甥女。”
2.2故意找碴:嗔罵男方小氣,媒婆騙吃騙喝
迎接了親人,男方挑擔抬驕的人也來了。看到男方來人,本來表示不想出嫁的新娘換了話題,對著來人開始刻薄地挖苦起來,罵男方的小氣,咒婆家是“山鬼”,“木擔擔來翻,竹擔擔來翹,肩膀挑來嘴挑去”“看到山鬼家什么轎,金轎銀轎接進來,柴頭木頭推出去”。新娘越唱越傷心,親戚們忙打開男方挑來的禮盒一一查收,安慰新娘一樣也沒有少,一兩也沒有缺。可是新娘子還是不滿意,又對男方挑來的每一樣貨品,唱上幾句數落的話,責怪男方不夠大方。
政和縣農村習俗,出嫁頭天是女方宴請親友的日子,尤以晚上酒席最為隆重,酒席上一般喝男方挑來的紅酒。天漸暗,賓朋滿座。入席之前,新娘又得開始唱了,按親疏長幼唱著安排座位:“頭位派來阿舅座,二位派來姑父座。”一桌一桌客人都一一安排就座,唯獨故意疏漏一個對于她的婚姻來說最重要的客人,那就是媒婆。新娘不僅不安排座位給媒婆,還要狠狠地數落媒婆一番,這就是哭嫁中最有看頭的“罵媒”。
“媒人乞丐沒得坐,門口石板當大桌,木葉當豬肉,竹葉當飯菜。”新娘“罵”媒人騙吃騙喝,叫媒人滾到一邊吃葉子去。一旁的親戚笑勸媒人可不能罵,新娘子還是不依不饒:“銅錢不用上銅綠,媒人不罵翹尾巴,笊籬不敲結鍋巴,媒人不罵還了得!”我幫你牽了姻緣你還罵我?媒婆聽了新娘的哭罵,肯定會很生氣。可是現場的媒婆卻是樂樂呵呵,認真地聽著新人的唱詞,如評委一樣和旁邊的熟人談論新娘哭嫁的才氣。原來有個說法,媒人通“霉人”,新娘的哭罵會消去媒人的霉氣,故新娘哭罵得越兇越狠越久,媒人的霉氣就消得越干凈。
在豐盛的酒宴上,自然要唱歌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新娘還是從數落男方開始,將自己家的酒和男方的酒對比,說男方的酒很稀,“斗米兌桶水,釀酒臭消水,還說什么好聽親家酒”,而自家的則是“斗米兌升水,好酒喝個夠,論瓶不論杯”。總之,這時只要你能“罵”,男方挑來的每一樣菜都可以“罵”,誤不了客人的吃喝。
從賓朋入座開始,新娘子要“罵”不停口,唱個沒完沒了,到晚上男女雙方核算禮金,新娘還是“恨”意深深。要是有的家庭困難沒有照訂婚時候禮單給足彩禮,新娘就罵男方:“沙糧嘴,剃刀心,定親時家財萬貫,婚嫁時沒錢交禮金。”這一天的哭唱持續到晚上賓客用過點心之后才會結束。
2.3哭別親友:故意磨磨蹭蹭,急煞迎親人
由于哭嫁要唱很多唱詞,甚至要現場發揮,因此文化程度不高的新娘,只能早早下功夫,有的人打小就跟著大人學,有的則在出嫁前一兩個月,專門請村里的哭嫁高手指導,臨時抱佛腳。出嫁當天是新娘展露哭嫁才華的時候,無論學得如何,都要“真刀真槍”自己上場哭唱。
太陽剛剛升起,男方迎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前來,吸引了全村男女老少,擠在新娘的家里看熱鬧,而這一天的新娘子則故意磨磨蹭蹭。她按照哭嫁程序,一起床就開始哭,嗔怪家里飯太早,讓男方多等等又何妨。親戚給紅包時,新娘子邊行跪禮便唱謝詞,一般給紅包的親人很多,新娘子的哭謝時間也很長。
給紅包的親人中,母舅的紅包應該是最大的,所以新娘子的《開母舅紅包歌》也最長:“阿哥啦兄弟俺人阿舅會做事,包個紅包特別大,粗紙包包細紙封。喊來上行公公開紅包,上行公公不肯開。喊來俺人阿婆開,俺人阿婆不肯開。你的姐妹開包頭,兄弟生根立業現開頭;你的姐妹開包邊,兄弟坐轎騎馬追八仙;你的姐妹開包角,兄弟帶官又帶福;你的姐妹開包當,兄弟買田買地買金莊;你的姐妹開包尾,兄弟買田買到福州街路尾。”
但是新娘子哭得最傷心,也就是真正邊哭邊唱的就是哭謝親戚后的跪別雙親。“阿娘啊你真狠心,女兒人小歲數小,十二十三孩子意,別人家會養女,養女三八二十四,不陪妝也好看,養到三九二七八,坐那花轎二層板。”
很多新娘唱到此處幾乎曲不成調,把老師教的唱法和技巧丟到了腦后,哭唱斷斷續續。母親聽了女兒的哭唱也是泣不成聲,回哭唱道:“女兒啊不是娘心狠,皇帝女兒也招駙馬,早嫁早出頭,你去了要聽公婆話,凡事都小心。”圍觀的人一陣唏噓。
跪別雙親禮畢,村里最有福氣的老婦人給新娘子梳妝。“日頭不西落,女兒不梳妝”,梳個頭也得哭唱好一陣子,害得在樓下等新娘子的男方迎人都有些不耐煩,“姐妹腳踏樓梯頭,兄弟買田在福州”。
在閣樓躲了幾天的新娘子,在人們的焦急等待中出現在樓梯口,一身紅裝、頭插金釵花,引得眾人歡呼祝賀。新娘子下樓梯時走得非常慢,分別要在梯頭、梯中、梯尾停頓,深情地唱幾首對家人的祝福歌。
2.4復雜桌禮:最美好祝福送給兄弟和家人
接下來就是最復雜的桌禮。大堂前擺上一方桌,燃香點燭,擺雞擺粽,有酒有飯。新娘子要對桌上每一樣東西哭唱幾句祝愿家庭興旺發達的話,還得喂飯和肉給站在桌旁的弟弟吃,交代他孝順父母、勤儉持家,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兄弟和家人。
“肉送到你嘴,你要多吃多富貴。”唱到粽子時,新娘子又哽咽著換腔:“金盤拿來打金粽,咱娘手巧來包粽,五個就五個,怎么偏偏少一個?十個本一隊,怎么忍心拆出隊?”最后交鑰匙,弟弟身系新圍裙淚汪汪地看著姐姐,新娘子將一串平時用的鑰匙鄭重地掛到弟弟圍裙的裙帶:“鑰匙交你圍裙頭,當家理事要開始。”交代完畢,新娘轉身從桌上抓起一大把米飯,撒在大廳的各個角落,比喻珍珠落地,然后對天對地行大禮。男方的迎親隊伍早已將嫁妝捆綁得當,不停催促著快點動身,可新娘子就是不慌不忙,一一別過親戚,要他們多住些時日,陪陪她的父母,讓姐妹們多去送她:“十里路程十里送,送得遠,心舒服,送得近,心不愿。”
離別前,新娘的哭嫁進入高潮,要連續唱幾首歌,如《十多謝歌》:“阿哥啦兄弟…第一多謝父母親,炊煙裊梟離娘家。一尺八寸你領大,今日分別也傷心。第二多謝親兄弟,燕子銜泥空過日。第三多謝親阿哥,鳳凰換毛剩下殼。第四多謝親阿姐,阿姐啦姐妹姐妹做家做家風,現在怎地舍得離開鄉。第五多謝親兄嫂,兄嫂姑子要和好。句把言語來不順,意在心頭也得消。糠殼落水若不浮,秤錘下水也不沉。松材落水一天重一天,棕繩下水一日緊一日。…”
時候不早,自己的外甥女嗓子也哭啞了,舅舅一把將新娘子抱上花轎,嗩吶、鑼鼓、鞭炮齊鳴,迎親的隊伍抬著嫁妝走在花轎前,送親的隊伍在轎后簇擁著,一路吹吹打打而去。
2012年5月,哭嫁習俗入選政和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3結語
政和縣哭嫁習俗盛行于楊源、澄源、鎮前等高山區鄉鎮,是特定歷史時期為了表達離別之情,由新娘哭訴、親人們勸慰開導的一種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強,哀婉動人,催人淚下,被譽為“中國式的詠嘆調”。
本文以政和縣高山區哭嫁習俗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文獻分析和口述史收集,系統梳理該習俗的文化淵源、儀式流程。采用民俗學田野調查法,結合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視角,重點考察哭嫁歌的文本內容、音樂特征和表演形式,揭示其在傳統社會結構中的文化功能和社會意義。
就學術價值而言,研究政和縣哭嫁習俗有助于深化對中國傳統婚俗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女性在婚姻儀式中的情感表達和身份轉換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83.
[2]譚垣修,李仙枝.乾隆《政和縣志》:卷3[M].影印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15.
[3]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黃劍波,柳博贊,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