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在“大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針對云南三本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本土文化跨語言表達不足問題,以及傳統課程思政碎片化、低效化瓶頸,本研究構建“三原則 + 三階段”多模態任務鏈與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主題式多模態任務設計與線上線下協同路徑,促進語言技能訓練與思政目標深度互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系統性融合。
本研究創新性體現為構建云南民族文化與特色的輕量化多模態任務鏈,以低技術門檻提升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設計“線上多模態資源 + 線下體驗協同機制”,雙向驅動思政素養隱性滲透。通過“情境化輸入一內化遷移一實踐輸出”三階路徑,破解傳統思政教學碎片化難題,為邊疆應用型高校英語課程改革提供可復制模式。
1理論框架與核心概念
1.1全方位多模態任務鏈理論框架的理論基礎與整合邏輯
1.1.1階段一模態分層機制
利用kressamp;VanLeeuwen任務型教學法三階段框架[1],創新性融入多模態分層設計,前任務階段采用B站3分鐘非遺短視瀕加填空式字幕模板,適配三本學情;任務環階段強制2選1多模態交互,設置文化完整度 100% 彈性標準;后任務階段通過微信秒剪一鍵生成模板傳播, 84% 學生作品被素材庫采用。

1.1.3TMTBL-SC模型創新
整合kressamp;VanLeeuwen任務鏈與多模態認知理論構建任務型多模態協同能力教學模型,實現三目標協同語言能力 + 文化認同 + 思政滲透。使用四維資源整合文本、視頻、音頻、實景來匹配輕量化工具,基于手機 + 剪映
群工具鏈,任務耗時壓縮 64% 。
1.2 理論融合框架
1.2.1任務型教學法本土化改造
自拍非遺短視頻使術語記憶率提升 68% ,加剪映雙語字幕壓縮任務耗時至45分鐘完成率 94% 。
1.2.2地域文化認同“做中學”路徑
所建模型的“看—做一說”實踐鏈中, 85% 的學生英語描述方言輔助ourculture詞頻使用率提升 150% 。
1.2.3混合式輕技術 + 深文化模式
為減輕學生技術壓力的工具輕量化響應率 85% ,強調視頻含3個云南元素特寫,情感聯結化使 89% 學生愿意宣傳家鄉。
2全方位多模態任務鏈設計與混合式融合
基于云南民辦高校辦學定位,整合kressamp;VanLeeuwen(2001)任務型教學法與Jewitt,C.(2013)多模態互補性原則[2],結合多模態教學文體學理論[3]構建輕量化多模態任務鏈與混合教學體系,通過本土化素材、簡易化任務與可視化評價,實現語言能力與文化認同的深度融合,形成可復制的課程思政模式。
2.1任務鏈設計框架與實施路徑
2.1.1 三階模態多元性設計
在任務三階段模型基礎上分階段整合多模態資源。前任務階段采用B站非遺短視頻結合填空式字幕模板加強術語記憶。任務環階段強制2選1多模態交互遵循模態互補性原則[4],要求文化完整度 100% 。后任務階段通過微信秒剪模板傳播成果。
2.1.2 目標耦合性構建
以語言輸出假設為核心,通過本土文化滲透思政元素,聚焦300詞基礎詞匯與簡單句,結合中老鐵路工人訪談音頻,使學生理解“一帶一路”民生價值。彈性評價標準方面聚焦語法正確度與文化完整度,解決邊疆學生怕錯沉默困境。
2.1.3時空貫通性實現
依托雨課堂、QQ群構建“預學一實操—傳播”閉環,課前預學就輕量化輸入資源,如云南少數民族服飾詞匯表,課中實操手機拍攝工藝細節加剪映雙語字幕,課后拓展整理英語評論形成校本素材庫。
2.1.4TMTBL-SC模型適配機制
基于云南學情設計輕量化技術路徑,任務耗時壓縮 64% 通過動態調節機制實現低認知負荷與高情感激活的協同(見表2)。
2.2混合式教學協同策略
提煉白族扎染與中老鐵路案例的共性,本研究構建語言一思政、技術—情感、理論一實踐三大協同機制[5-6],為民辦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可復制的低投入一高成效路徑。
2.2.1語言一思政協同機制
實施路徑是以本土文化符號為載體,通過術語滲透實現思政目標隱性融合,數據驗證實驗班術語正確率提升至 80% ,印證 Bandura(1977)社會學習理論中符號編碼的協同效應[7]。
2.2.2技術一情感協同機制
輕量化工具鏈僅需手機 + 剪映 +QQ 群,情感表達頻次從0.6次/人提升至1.8次/人。文化深度化要求視頻含3個云南元素特寫,情感聯結詞頻使用率提升 150% 。
2.2.3理論一實踐協同機制
本土化改造簡化任務環為“觀察一操作一反思”三階模型,任務完成率提升 44% 。實證效果文化產出合格率 82% 為民辦高校提供低技術門檻改革路徑(具體框架詳見表3)。
3TMTBL-SC模型的實踐驗證
核心案例一: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任務。
3.1任務背景與本土化特色
白族扎染是云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白族人民的工匠精神與歷史記憶。針對云南民辦高校學生熟悉工藝但英語輸出薄弱的學情,本任務用TMTBL-SC模型通過輕量化多模態任務鏈實現語言能力與文化認同的雙重提升,解決學用分離的難題。


3.2多模態任務鏈設計(TMTBL-SC模型應用)(見表4)

3.3數據驗證與質性證據(見表5)

聚焦專業適配度與文化完整度。數據收集詳見表6。
4實證驗證
按照準實驗設計,以昆明文理學院2022級非英語專業學生為對象 N=248 ,驗證全方位多模態任務鏈對“語言能力一專業表達一文化傳播”的干預效應。實驗班與對照班英語四級通過率無顯著差異, pgt;0.05 ,無關變量嚴格控制。
4.1 研究設計
準實驗設計的實驗班128人實施本土化任務鏈教學,對照班120人采用傳統教學。數據收集框架(見表5和表7)量化數據術語正確率 α=0.79 、質性數據Nvivo12編碼分析 Kappa=0.81 ,

4.2核心發現
4.2.1語言能力與專業情境化表達
跨專業數據顯示,實驗班學生在專業情境中使用文化術語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班 39% ,錯誤率下降 23% , χ2=12.73 plt;0.01 ,印證了TMTBL模型的目標耦合性。典型案例中,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設計的彝族火把節英語教學卡片被實習畢業生在3所實習小學所采納,使用率達 82% ,實現課堂任務一職業場景轉化。
4.2.2文化傳播意愿與職業關聯
實驗班學生在文化傳播意愿與職業關聯指標上顯著優于對照班,職業場景傳播行為意向達 72% ,印證了社會學習理論的觀察一實踐—內化路徑(Bandura,1977)。質性分析顯示, 85% 實驗班學生在白族扎染故事中主動使用非遺術語,教師訪談表明其能在模擬教學中用英語闡釋文化符號內涵,而對照班無此表現(見表7)。

4.2.3專業差異化任務優化成效
專業差異化任務設計顯著提升了學生本土資源轉化能力(見表8)。漢語言專業任務完成率從 40% 提升至 75% ,術語錯誤率下降 40% ,驗證了任務環模型的本土化有效性。

5結語
本研究圍繞多模態任務鏈與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聚焦云南民辦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語言能力與價值塑造割裂、技術門檻過高、文化認同不足三大問題展開。通過構建TMTBL-SC模型,實證驗證三階段任務鏈可提升術語正確率23% 、文化產出合格率 82% ,輕量化工具鏈使任務耗時壓縮64% ,情感表達頻次提升 20% 。研究成果為民辦院校提供了低技術門檻的課程思政路徑,實現語言能力與文化認同協同發展。研究不足在于,樣本局限于云南區域高校,未驗證跨省適用性;技術輕量化可能限制高階數字素養培養;長期思政滲透效果需追蹤研究。
參考文獻:
[1]Kress G.amp;Van Leeuwen.T.Mutilmodal discourse: the modeand media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2001: 67-68.
[2]Jewitt C. Introduction: Handbook rationale, scope and structure[C]//JewittC.(ed.)TheRoutledgehandbook ofmultimodalanalysis London:Routledge,20O9:103-114.
[3]雷茜,張春蕾.多模態文體學的動態語境觀[J].語言學研究,2024(2):67-77.
[4]徐錦芬,楊嘉琪,邱鈺景.英語學習多元互動作用機制研究:給養感知的塑造[J」.外語界,2025(1):55-63.
[5」胡杰輝.混合式外語教學的理論內涵與研究范式[J].外語界,2021(4):2-10.
[6」胡杰輝.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理念與實踐策略[J」:中國外語,2024,21(1):20-27.
[7]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M].NewYork:GeneralLearning Press,1977: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