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藝術設計作為融合技術與藝術的學科,近年來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著文化認同與創新突破的雙重挑戰。尤其是在建筑設計中,工匠精神作為推動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的關鍵力量,逐漸成為業內追求卓越的核心動能。然而,當前建筑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藝術與技術脫節、工匠精神缺乏深度融合等問題,亟待解決。楚怡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為建筑藝術設計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指導與文化基礎。在當代建筑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已成為提升設計質量、推動文化創新的迫切需求。
1楚怡精神與建筑藝術設計工匠精神的藝術內涵
1.1楚怡精神的核心內涵與價值導向
楚怡精神源自楚文化,核心價值在于“愛國、求知、創業、興工”。這一精神強調責任擔當與創新能力,提倡在面對挑戰時堅持不懈、勇于突破[1]。楚怡精神的“愛國”理念提倡對國家與社會抱有深厚責任感,鼓勵設計師在建筑創作中融入民族文化與社會價值;“求知”與“創新”強調培養探索精神與不斷追求技術和藝術結合的能力;“興工”突出實踐精神,鼓勵通過精湛技藝推動社會進步。這些價值導向為建筑藝術設計中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思想基礎,使設計者不僅注重技術精湛,還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的平衡。
1.2建筑藝術設計工匠精神的技術與藝術特質
建筑藝術設計中的工匠精神,強調技術的精湛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對材料與結構的精準把控,還包括對建筑美學、空間布局和光影效果的深刻理解。建筑設計中的工匠精神要求設計師注重每一個細節,追求建筑功能與美學的有機融合。其藝術特質不僅表現為形式上的創新,還表現在通過精細的工藝和材料的合理運用,創造出具有獨特文化氣質的建筑作品。工匠精神不僅關注建筑的功能性與使用的便捷性,還強調在藝術表現中體現出設計師對社會、歷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1.3楚怡精神與建筑藝術設計工匠精神的相互促進
楚怡精神與建筑藝術設計中的工匠精神緊密相連,二者在推動文化創新與質量提升方面相互促進。楚怡精神的核心理念“創新”和“責任”推動建筑設計師在技術上追求卓越,在文化與藝術性上不斷突破,強調建筑設計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在建筑設計中的實踐體現了楚怡精神“興工”的價值追求,不僅依賴技術的精湛,還強調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注重建筑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楚怡精神為建筑設計中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文化和創新的動力,工匠精神則使楚怡精神在建筑領域得以具體化,通過建筑作品體現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
2建筑藝術設計工匠精神培育現狀
2.1藝術教育中的問題
建筑藝術設計教育在培養學生藝術素養方面存在不足。許多建筑學科的藝術理論課程內容陳舊,未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難以滿足現代建筑設計對藝術創意和創新的需求[2]。這種課程存在局限性,對學生藝術審美和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另外,藝術審美教育與建筑技術教育脫節,影響了學生將藝術與技術結合的能力。在設計教育中,側重技術性和功能性訓練,而藝術性思維的培養未得到足夠重視。該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在復雜設計任務中,難以充分調動藝術創意,設計作品缺乏獨特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為培養具備全面能力的設計人才,亟須對藝術教育進行反思和優化。
2.2楚怡精神融入藝術教育的困境
在建筑藝術設計教育中,楚怡精神的融入面臨挑戰。雖然一些高等院校已認識到其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楚怡精神核心理念未得到充分落實。部分教育機構雖提出將楚怡精神作為目標,但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未與其價值導向相匹配,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教學內容多集中于傳統建筑技術與設計技能,楚怡精神倡導的創新、責任與文化底蘊未得到體現。缺乏與楚怡精神相關的教材、案例與資源,導致其在教學中未得到系統貫徹,影響學生對其深層次價值的認知與理解,教育者和學生在楚怡精神的理解上存在差異,難以發揮其對工匠精神培育與藝術創作的引領作用。
2.3藝術發展中的制約因素與瓶頸
在建筑藝術設計領域,藝術創作發展受多方面因素制約。社會對建筑設計的理解普遍偏向技術,忽視了藝術表達的重要性,尤其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藝術的細膩追求常被技術要求壓制[3]。設計實踐中,設計師往往更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實用性,而藝術創作的自由度和創新性未得到充分尊重與發展。同時,建筑藝術設計領域缺乏藝術創作平臺,設計師的藝術潛力難以釋放。許多高校和設計機構缺乏藝術創作空間和跨學科平臺,學生很難在實際項目中積累藝術創作經驗。另外,藝術創新評價體系過于側重技術指標,缺乏對藝術創意和獨立性的全面評估。該局限性使得藝術創作未得到充分認可,制約了創新性和多樣性的發展。
3工匠精神藝術化培育機制的構建
3.1人才培養目標重塑
在建筑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塑應著眼于提升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并將其與建筑設計的技術性訓練相結合。培養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傳統建筑設計的基礎技能,還需要通過培養藝術思維來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4]。例如,在培養目標的設置上,除了關注建筑設計技術的深度與廣度外,還應通過選修藝術課程(如雕塑、畫作、裝置藝術等)來拓寬學生的藝術創作邊界。同時,培養目標的設置應包括對文化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強調,促使學生在藝術創作中融入對歷史、文化及現代社會的理解與回應。課程設置和項自實踐應鼓勵學生在設計中大膽創新,敢于展現自己的藝術思維。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藝術創作不僅要注重建筑的功能性,還應體現其文化與藝術價值。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設置個性化創作課題、跨學科合作項目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意,推動他們在建筑創作中突破常規,創造出既具有實用性、又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例如某建筑學院通過開設“建筑與藝術創作”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學生在“藝術與建筑結合”項目中,通過雕塑與建筑結構的結合,設計了一個公共空間作品,贏得了地方藝術獎項,展現了培養目標對學生藝術性表達的深遠影響。
3.2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革新
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從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個方面共同推進,確保學生在學習建筑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深入學習藝術創作的各個層面。在藝術課程的設置上,應開設建筑美學、空間感知、藝術史、色彩理論等課程,讓學生在理解建筑基礎功能和結構的同時,提升藝術表現能力并拓展美學審視角度。另外,課程內容應強化學生在手工藝、模型制作、3D設計等創作手段上的實踐能力。具體而言,課程中可以加人“創意設計與藝術表達”模塊,幫助學生通過不同的創作方式(如雕塑、裝置藝術等)提升空間想象力。在教學方法方面,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應轉變為更具互動性的方式,例如通過項目驅動學習和藝術工作坊,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提升個人創作能力和藝術審美。另外,課外活動和實踐項目也應與課程體系緊密結合,組織學生參與真實的建筑設計項目,尤其是涉及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承的項目,如歷史建筑的修復與再設計等,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藝術創作與技術應用的雙重挑戰。例如某大學在建筑課程中引入了“建筑藝術表現與雕塑”模塊,學生在“空間與形態”項目中使用雕塑藝術創作建筑裝置,該作品在國際設計展中獲獎,展現了藝術與建筑結合的課程創新成果。
3.3師資隊伍建設
建筑藝術設計教育中,教師的藝術素養直接影響學生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藝術水平。在教師的選拔和培訓過程中,應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建筑學理論背景,還擁有一定的藝術創作經驗。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國內外藝術展覽、設計競賽、學術交流等活動,提升藝術創作水平和藝術理解力。具體做法包括定期組織教師參與藝術創作訓練營,邀請藝術家和設計師進行實踐指導,提升教師的藝術性表達和創作能力。另外,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參與跨學科合作項目,與藝術家、設計師共同創作或進行藝術項目策劃,培養跨學科藝術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如從藝術構思、形態表達到材料選擇的全面指導,幫助學生在創作初期到完成作品的全過程中都能夠體現出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通過提升教師的藝術創作能力,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建筑設計中融入藝術性表達,并在創作中追求卓越。例如某建筑學院邀請藝術家與建筑師共同舉辦藝術創作工作坊,提升教師的藝術指導能力。教師參與的公共藝術項目中設計的建筑與雕塑結合裝置,最終被社區文化中心選為展示作品。此項自增強了教師的藝術創作能力,為學生提供了創新表達的指導。
3.4藝術實踐平臺搭建
藝術創作實踐平臺是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關鍵。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創作空間與平臺,培養他們的藝術創新和工藝細節把控能力。藝術設計工作室、數字藝術實驗室等平臺的建設應不僅限于提供基本的創作工具,還應確保平臺具備豐富的創作支持,比如提供各類藝術材料、虛擬設計工具及建筑建模軟件等。另外,實踐平臺應強調學生在建筑藝術創作中的跨學科合作,鼓勵學生將傳統建筑設計與現代藝術創作相結合。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建筑公共藝術設計項目,設計公共空間或景觀裝置等,允許學生在這些項目中自由表達創意,激發其藝術創作靈感,提升其技術應用能力。校外藝術基地和合作機構的建立同樣非常重要,通過與設計公司、文化藝術機構的合作,學生有機會參與真實的建筑項目,提升藝術實踐和創新能力。這些平臺的建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技術能力,還能激發其藝術創作潛力,讓他們在實際項目中體會到藝術創作的深度和多樣性。例如某學校與藝術機構合作,創建了一個藝術與建筑創作平臺,學生設計的互動藝術空間成功安裝在城市公共區域,成為藝術與建筑結合的標志性作品,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藝術創意得到了展示。
3.5文化氛圍營造與評價體系完善
藝術氛圍的營造與評價體系的完善相輔相成,是推動工匠精神藝術化的催化劑。學校應通過定期舉辦建筑藝術展覽、創意設計競賽、藝術講座等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藝術創作環境,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熱情和創新思維。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在設計創作中挑戰自我,還能提供一個展示創作成果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藝術自信。另外,藝術創作的評價體系應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技術性考核外,還應將藝術創新性、設計表達、材料運用等方面納入評價標準。具體而言,評價應關注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探索和創新意識,而不是僅看重作品的最終質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學校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藝術能力,推動學生在創作中不斷增加藝術性表達的精度與深度。同時,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創作能力,提供個性化的反饋與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例如某建筑學校舉辦的“藝術與建筑對話”展覽吸引了超過5000人參觀,學生的藝術作品在展覽中獲得了高度評價。學校更新了評價體系,注重藝術創意、文化深度和技術結合,推動了學生藝術性與工匠精神的雙重發展。
4結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建筑藝術設計中構建工匠精神的藝術化培育機制,強調藝術性與技術性并重的重要性。通過重塑人才培養目標、革新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搭建藝術實踐平臺、營造文化氛圍和完善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與工匠精神。每個環節都緊密結合藝術創作與技術實施,確保學生不僅掌握技術,還能在設計中表達深刻的藝術思想與社會責任。這一機制的實施,挑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要求建筑設計教育不再局限于技術訓練,而應注重藝術性、創新性與文化表達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琳.楚怡職教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探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4):6-10,18.
[2]譚小雄,鄧喜英,羅演.新時代“楚怡”精神的價值意蘊及其傳承意義[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3):60-62.
[3」玄穎雙.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院校藝術設計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的路徑研究[J].湖南包裝,2024,39(3):199-201.
[4」魯曼.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楚怡工匠精神”培養體系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3,52(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