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政策要求以及高職藝術類院校使命擔當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力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1]。
2024年,湖南省教育廳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了《湖南省關于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人育人全過程。湖南省內高職藝術類院校必須清醒認識到自身在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時代使命,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責任使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命題作為行動指南,以認同中華文化為出發點,運用藝術教育的獨特優勢和鮮活表現,以情感認同為紐帶提升引領感召力,以行動自覺為落點提升實踐行動力,以生態建設為依托提升文化浸潤力。深人探討弘揚文化自信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施貢獻智庫支撐。
2湖南省高職藝術類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存問題與成因
本文通過問卷調研、深度采訪等方式,輔以對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職業院校的實地走訪、個案分析、經驗借鑒,發現在湖南省內高職藝術類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主體性、內容性和方法性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2.1認知淺表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實踐認知性亟待深化
部分教師和學生對藝術教育專業技能培養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存在認知偏差。部分藝術類院校教師僅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同于民族團結主題班會,沒有將其與藝術教育、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加之學生跨文化學習基礎薄弱,對少數民族藝術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缺乏深究,導致學生對多元一體格局等理論要點的掌握度偏低。
2.2內容碎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亟待豐富
湖南省內部分高職藝術類院校已有教育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民族政策的解讀和基本民族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充分將民族音樂、舞蹈、繪畫、手工藝等多民族藝術文化資源納入藝術教育體系,歌舞表演形式多而精神內涵闡釋少,傳統技法訓練多而現代創新轉化少。缺乏對中華民族文化符號背后精神價值的深度挖掘,導致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和多樣性缺乏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難以滿足學生對民族藝術的追求、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3方法傳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踐行方式亟待創新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方式上,湖南省內高職藝術類院校多采用理論灌輸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較低,忽視學生文化認同質性評估。在教學過程中,較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新媒體平臺以及虛擬仿真、數字孿生等現代化技術,形成課內外聯動、校內外合力、線上線下并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藝術教育平臺載體與體系[2],教育空間和形式的整體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強。
2.4師資斷層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質師資亟 待培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一支具有豐富藝術專業知識和較高民族文化素養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湖南省內高職藝術類院校在這方面顯存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不夠深入,缺乏系統培訓,難以有效組織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滿足高職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院校缺乏相關專業人才,師資隊伍專業背景單一,部分課程活動缺乏民族文化底蘊。
3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藝術類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遵循“理論奠基一價值引領一情感共鳴一身份建構”的實踐邏輯,基于文化自信視域搭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層級框架,縱向突出文化自信向度優勢,橫向注重認知認同培育實效,從理論、價值、情感、身份四維認同視角,賦能高職藝術類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尋。
3.1構筑民族文化教育新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認同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明確高職藝術類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和行進路線,以理論認知為支撐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說服力。
3.1.1協同串聯文化基因傳承鏈,彰顯理論認同深度優勢
構建“民族文化進校園、民族技藝進專業、民族大師進課堂”為核的民族文化教育“三進”體系,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等中華民族歷史和中華文化相關通識課程,開發湖湘民族藝術鑒賞、湖湘數字非遺創新設計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微專業課程,設計民族藝術文化基因解碼等校本課程,形成“專業核心課 + 民族文化課”為主的民族教育課程矩陣。
3.1.2雙軌驅動鍛造實踐育人共同體,凸顯意識鑄牢成效廣度
合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開發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等教育資源,并與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民族文化藝術中心等民族文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和開展民族節日慶祝活動。通過具身體驗激發藝術類專業學生內生學習動力,提高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參與度,多維度引導高職藝術類院校學生在藝術理論學習和作品體驗中的民族情感升華,破解其認知淺表化等困境。
3.2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認同
依托“專題 + 滲透”“講座 + 選修”等模式,促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落實到思政課和專業課教學之中,以情感認同為紐帶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感召力。
3.2.1雙元耦合重構民族思政新生態,彰顯價值認同深 度優勢
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理論、中華民族歷史觀等內容系統全面地融入思政課程教學,組織師生共同創作能體現民族團結意義的藝術作品,協同打造課程思政“金課”和精品實踐項目,開發少數民族藝術在線精品思政課程群,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到思政教育全過程。建設民族文化基因圖譜和數據庫,在畢業設計中設置傳統文化符號現代轉譯等主題,完善創作方案文化闡釋評分等細則。在文化理論講解和藝術技能傳授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深度滲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命題。
3.2.2有形有感鍛造文化傳承新范式,有效增益鑄牢成效輻射
注重對統攝知識結構情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化,遵循藝術類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規律[3]。有形、有感、有效地展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教學元素。可考慮邀請德藝雙馨的民族文化藝術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職業院校的骨干教師來校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教育講座,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民族文化藝術魅力,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后的道理、學理、哲理。
3.3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場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認同
系統打造“顯隱雙優、空間貫通”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環境場域,以行動自覺為落點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行動力。
3.3.1“景點 + 展廳 + 板報”立體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符號,做優線下顯性環境
深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敘事題材,構建綜合性中華文化展演場館,展示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且有助于藝術類院校學生感受中華情懷、愛國熱情的優秀藝術作品,在沉浸式情景體驗中,引導師生深人感受民族團結的進步力量,增強民族團結文化自信,厚植愛黨愛國情懷[4]。通過場館建設,組織“籽籽連心石榴紅,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民族歌舞競賽、民族藝術作品展覽等活動,將湖湘文化、苗族織錦、土家族擺手舞等民族藝術元素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色載體。還可通過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如民族文化藝術節等),營造濃厚的民族團結氛圍,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學生感知民族文化氛圍,消解內容碎片化問題。
3.3.2“金課 + 微信 + APP”立體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內容,做優在線隱性場域
打造“數字 + 實景”的立體化教學場域,建設虛實融合的沉浸式教學場域,引進民族文化秘境探幽等VR體驗課程,使學生通過虛擬體驗、角色扮演感知民族文化生存語境。用好院校官網、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打造網絡輿論和教育宣講的新型陣地,掌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權。同時,科學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人等技術工具,依托在線金課、強國有我APP、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媒介,將少數民族非遺特色舞蹈、湖湘地域非遺技藝等優質中華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復原,或通過移動端口予以多端呈現。通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知識點的密集滲透,強化藝術類院校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同,突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法單一化等局限。
3.4優化大思政軟性生態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身份認同
以生態建設為依托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浸潤力。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適配機制完善和優質師資配置,明確高職藝術類院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中的獨特角色定位和典型藝術優勢。
3.4.1雙師協同完善預警防控體系,凸顯教育引導精準效能
在做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軟性環境的基礎上,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引導 + 預警監控”機制,實施文化素養分級提升計劃,將民族文化研習納入藝術類院校教師的職稱評聘條件,培養“專業導師 + 文化導師”雙師型隊伍,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預警標識。例如,單月民族文化課程缺勤率過高,啟動黃色預警,需適時響應,由專業導師約談;個體單學期文化認同測評低于均值,則啟動紅色預警并及時干預,由專業導師和文化導師共同進行教育引導,由此提高藝術類學生思想覺悟和政治敏銳性,引導其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嚴防宗教和民族分裂思想滲透。
3.4.2多元主體重塑師資素養結構,彰顯藝術院校師承優勢
實施大思政質量提升工程,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學生社會實踐和教師專題培訓活動,前者包含參觀學習、藝術鑒賞、實地采風等形式,旨在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日常教學融合;后者面向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協同育人師資隊伍成員,旨在清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參與者角色定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有序構筑高職藝術類院校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形成課內課外聯動、校內校外合力、線上線下并進的藝術教育新體系,充分發揮高職藝術類院校思政育才優勢,形成院校、家庭、社會協同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格局。
4結語
本文立足高職藝術類院校,探索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實踐范式。理論層面,通過繪制文化基因圖譜,將苗繡紋樣等傳統藝術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可視化載體;實踐層面,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解決學生文化認同薄弱引發的傳承斷層問題。該范式從文化自信培育與文化認同深化雙重維度,為藝術類院校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效能的創新路徑。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員.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EB/OL].新華社客戶端,(2021-08-29)[2025-02-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36722212939722amp;wfr=spideramp;for=pc.
[2]李胤.雷源.民族藝術傳承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融通路徑[J].四川戲劇,2024(8):127-130.
[3」楊帆.藝術類專業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4(1):90-95.
[4」宋東禹.新時代藝術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23(6):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