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生活性街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核心載體,兼具交通、社交與審美功能。然而,工業革命后,我國的步行街變得越來越窄,原本充滿生活氣息的“生活舞臺”退化為僅供車輛通行的通道,城市逐漸功能化。這些問題實質上是現代性危機在城市空間中的顯現,當設計被單一的功能主義主導,街道的活力被機械的規劃邏輯消解,歷史記憶的延續性被標準化建設打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也會被工程思維切割。
要破解該困境,需重塑街道景觀的設計理念,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同時,重拾人文關懷;在順應生態需求的基礎上,兼顧審美表達。通過系統化的設計手法,讓街道成為兼具生態智慧與文化認同的“城市客廳”,讓人與空間、歷史與現代、功能與情感在這條公共長廊上實現有機融合。
2基本概念
2.1生態美學的定義和特征
生態美學是融合生態維度的當代生態存在論審美觀,其理論內核包含生態與美學雙重維度,強調“三元一體”的動態平衡觀[1]。此外,生態美學還突出生命的關聯性,將生命視為人與自然萬物共有的屬性,生態美涵蓋整個生存世界的活力[2]。
生態美學特征如下:一是在生態認知上,提倡和諧共處、資源的持續利用與公眾環保意識;二是在審美體驗上,關注人對自然美的感知和體驗;三是在可持續發展上,注重科學布局與生態保護,平衡現實需求與未來發展;四是在文化與自然融合上,追求文化與自然平衡和諧的狀態。
2.2生活性街道的概念
生活性街道是指在居住社區中長期具有人氣的街道或街道段落,它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居民們不可或缺的日常公共生活空間。生活性街道中往往存在著種種引人停留、誘人參與的活動,如鄰里交往、日常買賣、休閑健身、公共表演等[3]。
2.3生態美學與生活性街道之間的聯系
其一,整體協調的空間美學,形成視覺連續性與節奏感;其二,生態綠化的景觀建構,植物作為生態美學的核心載體,既通過季相變化、群落結構等自然特征提升生態價值,又通過形態美感與空間層次創造沉浸式審美體驗;其三,創造功能復合的空間,踐行“行人優先”理念,通過優化布局,形成包容多元的公共活動場所。
這種設計轉型不僅使街道從單一交通通道向多功能公共空間升級,而且促進人與自然深度互動,滿足全年齡段與不同身體條件人群的使用需求。隨著生態美學理論的深化,生活性街道將進一步成為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活性載體。
3生活性街道人行特征
調查發現,武漢中心城區居住區與生活性街道的人流量高峰呈現“雙峰主導、周末分散、季節分化”特征:工作日早晚高峰以通勤與生活采購為主,周末及節假日聚焦休閑娛樂,夏季晚間與冬季午間因氣候差異形成特色人流模式。在人群年齡結構中,老年人占比 25%~35% ,中青年占比40%~50% ,兒童青少年占比 20%~25% ,日常以老年人和中青年家長為穩定客群,早晚高峰疊加通勤人流,周末全年齡段參與度提升,家庭型消費成主流。在空間分布上,商業區年輕群體集中,老舊社區老年人口占比大,學區周邊青少年活動頻繁,各個地區存在差異。隨著城市更新與智慧化管理的推進,街道活力將進一步向全天候、多元化方向發展,為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
4生態美學語境下生活性街道景觀更新策略
4.1空間形態美學:建筑立面整體性設計
視覺感知是空間體驗的起點,需構建立即引人注目的視覺形象。關鍵在于整體立面設計的和諧與節奏感,融人引人入勝的藝術風格,進而提高街道的美學價值和空間吸引力。
4.1.1比例與尺度的對立統一關系
在建筑立面設計中,比例與尺度協調統一至關重要。其平衡須恪守黃金分割等古典美學原則。在高層建筑立面創作中,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需相得益彰。例如,妥善安排雨水排放與防水措施,以確保持久性;隱藏空調外機及管道等設施,以保持立面完整;確保門窗與墻體等元素的和諧,以營造視覺舒適感和街道美感。這些策略融合了技術性與審美表達,將立面打造為集功能、生態與藝術于一體的復合體系[4]。
4.1.2節奏感的巧妙變化
街道界面通過門窗排列與墻面線條的藝術性設計,在松緊疏密間形成動態韻律。統一而富有節奏的輪廓線強化了空間整體性[5],同時通過重復與演變的設計手法,賦予界面層次變化,既提高了街道辨識度,又塑造了獨特的場所個性,將機械秩序轉化為兼具規律與靈動的美學表達。
4.1.3 色彩與材質的輔助運用
建筑立面中,色彩與材質的協同運用共同營造出建筑的空間氛圍感。沉穩色調契合建筑屬性與環境,廣告牌、門窗邊框等小尺度元素則借助跳色點綴立面。材質選擇直接影響視覺與觸覺體驗,通過質感對比強化立面層次。利用可再生材料提升可持續性,引入智能調光玻璃、光伏幕墻等技術,讓外立面不再是一個死板僵硬的外殼,而是能夠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做出相應改變的、具有生命力的“活性界面”。
4.2生態綠化美學:植物配置
4.2.1 以鄉土植物為主
在生活性街道綠化規劃中,“鄉土樹種為主、外來物種為輔”的理念具有多重價值。在文化上,鄉土樹種承載地域情感記憶,其自然形態與地域文化深度契合,可增強居民場所歸屬感。在生態適應性上,鄉土植物經長期自然選擇,適應本地氣候與土壤條件,能顯著降低養護成本并維持生態穩定性。在經濟上,其抗逆性減少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投入,實現高效可持續管理。街道綠化需在生態基底上深化文化敘事,通過樹種選擇與組合設計,使植物群落成為連接自然生態與人文記憶的活性媒介。
4.2.2植物景觀美學設計
生活性街道的植物配置需融合藝術美感與生態邏輯,構建層次分明的立體空間。通過不同質感植物的疊加形成視覺韻律,在孤植與群植的交錯中演繹季相更替。植物配置需統籌多維度關系一既注重植株間形態、色彩的對比與協調,又關聯街道界面、節點設施及燈光系統,實現植物群落與硬質景觀的有機融合[6。使綠化景觀成為生態功能、美學體驗與人文情感共生的有機載體。
4.3安全感知美學:安全與慢行空間設計
生活性街道作為城市中數量最多,與居民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街道,其安全隱患也日漸突出。
4.3.1 沿街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需強化空間可見性,規避或優化凹陷等視覺死角,采用玻璃、鏤空材質增強通透性。立面安全設計應注重材質與形式的雙重干預一轉角運用玻璃、金屬等反射材質提升空間開放性[7]。同時,老舊建筑需系統維護更新。設計策略涵蓋新建與改造兩個維度,實現街道安全性與美學價值的協同提升。
4.3.2 沿街設施設計
光線不均勻、明暗對比強烈容易帶來安全隱患,應使用散光型防范燈,確保照度均勻,消除視覺盲區,推動城市夜間經濟發展。沿街的道標志系統設計需遵循標準化原則,分層呈現定位和緊急設施信息,確保晝夜可視性。例如,高處標識需采用高對比色彩、非反光材料與規范符號,同步放大字體以適配遠距離閱讀;布局應貼合行人動線,規避植物或建筑遮擋;日常及時修復破損、清理涂鴉,維持完整的信息并避免傳遞管理缺失信號。系統化標志網絡通過精準信息傳遞強化空間可讀性,結合維護與視覺管理,在提升方向指引效率的同時,塑造有序環境意象,成為增強街道安全感與提高空間品質的核心載體。
4.3.3 慢行空間設計
慢行交通是綠色出行方式,實施成本低、效率高,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但我國慢行交通發展面臨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侵占問題,步行和騎行環境惡化,制約推廣。
破解難題需打造“人車共享”活力街道,推動街道空間從“車本位”向“人車共享”轉變。首先創新道路設計,引入彎曲車道、減速帶、波浪形路面降速,利用綠化帶、行道樹和人行道設計收窄機動車道,合理分配通行空間,優化步行體驗[8]。然后靈活地運用曲線,使沿街店鋪能夠自然延伸出小型庭院或外擺區域,而道路的凹入部分則成為公共活動空間,可在此設置休憩座椅或藝術裝置。這種設計既能滿足商鋪的功能需求,也能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共空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
當街道配備舒適設施,人們更愿步行、騎行,從而減少機動車流量,緩解擁堵,改善空氣質量,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形成良性循環。“人車共享”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思維,應完善慢行交通網絡,推動其落地實施,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
4.4包容性美學:無障礙與適老化設計
4.4.1 細化街道設計
老城區街道設計需重點關注老年人需求:在材料與鋪裝方面,考慮到地磚損耗及老年人身體穩定性差的特點,應選用平坦防滑的透水材料,確保鋪貼平整、縫隙均勻,從細節落實防跌倒設計[9]。在交通設施上,優化公交車站,配備遮陽遮雨設施、舒適座椅及無障礙站臺,同時減少臺階、增設護欄,構建連貫的無障礙通行系統。
4.4.2完善老年友好設施種類
兼顧老年人的多元需求,科學布局并完善涵蓋醫療、休閑、購物等功能的多維老年人友好服務設施體系,提升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與豐富度。還要關注老年人的康復訓練,建立小型專業康復中心,配備專業康復與適老化健身器材,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考慮到老城區用地緊張,城市建設進入“存量、增量規劃”并行階段,應聚焦老舊公共建筑改造,實現閑置空間功能置換,盤活存量資源,為老人提供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
4.5多功能性美學:可移動設施與臨時性景觀設計
4.5.1 可移動設施設計
可移動設施設計能突破傳統景觀的局限性,通過在屋頂、街角等閑置區域植人可組裝的綠化模塊與藝術裝置,實現景觀資源的循環遷移與場景重構。這種流動景觀體系不僅能提升空間效能,而且能通過場景變換創造持續新鮮感,使街道成為市民互動展演的活力舞臺,推動高密度城市實現生態韌性與社會凝聚力的雙重建構。
可移動式花園作為一種柔性的更新策略,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具有靈活性、經濟性、多功能性和參與性,能為城市注入綠色活力,推動城市公共空間朝更加人性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
4.5.2 臨時性景觀設計
臨時性景觀以非永久性特質突破了傳統景觀的固化形態。在空間維度上,其是一種可變化、滿足當下功能的適應性景觀;在空間品質上,其是一種促進社會活動和公眾參與的互動性景觀。其設計邏輯聚焦五大核心特性:創新性多樣化的形式特點、適應性插入或移動場地、短效性強調彈性重組能力、經濟性采取低成本景觀設計理念、參與性則兼容不同人群類型的使用[10]。
這類景觀在時間維度呈現出短時效與即時性特征,可隨晝夜、季節動態切換功能。例如,冬季冰場與夏季夜市的形態轉化;分時段植人咖啡廳、戶外餐飲等業態,非營業期還原為公共休閑區,實現商業功能與公共功能的高效轉換。
該設計策略通過提升空間使用效率、強化場所記憶,推動高密度城市協同發展,重新詮釋了永恒與臨界的辯證關系。其價值不僅在于創造了即時性的空間效益,更在于建立了可持續的城市空間更新模式,為城市公共領域的活力再生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5結語
基于生態美學理論,生活性街道景觀更新需破解功能主義導致的交通擠壓人文、生態碎片化及美學單一化困境,通過“整體協調、自然共生、功能復合”原則,重構街道空間秩序,平衡交通效率、生態健康與人文活力。街道更新是城市文明的詩意回歸,強調將生態美學內化為設計邏輯,形成可持續共生關系,使街道成為承載城市記憶的文化生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唐培杰.基于生態美學語境的城市景觀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8):60-62.
[2」胡友峰.中國生態美學理論建構的三大核心話語[J」.社會科學文摘,2024(8):48-50.
[3」楊慧祎.基于使用者需求分析的生活性街道城市設計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7.
[4」丁婧.城市街道景觀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設計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09,1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