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SIFF PROJECT)榮譽推薦項目揭曉,為期4天的電影項目創投圓滿落幕。本屆創投活動舉辦19個項目的公開陳述,入圍的34個項目均參加項目洽談。公開陳述環節吸引大批業內人士到場,不少項目早在洽談活動開始前便已約滿。據統計,總計175家來自國內外的制作、投資、發行公司參加本次活動,共完成636場項目洽談會議。
知名導演、編劇、監制文牧野擔任推薦主席,制片人、編劇應蘿佳,導演、編劇陳茂賢擔任電影項目創投年度推薦人。三位推薦人全程參與活動,在公開陳述環節,他們從項目創新性、藝術價值、市場潛力等多個維度,對參選的電影項目進行專業點評,并與多位項目方代表深入交流。
534個項目申報
經過推薦團討論,《老板有事,閉店一日》獲類型推薦項目,《雁南飛》獲特別推薦項目,《帶上她的記憶去愛你》獲青年導演推薦項目,《雪落香杉樹》獲創意推薦項目,《好喝酒館》獲制作中推薦項目,《發現之旅》獲年度推薦人選擇。
本屆電影項目創投單元吸引8家業內知名企業參與合作,為入圍項目提供總價值175萬元的現金及非現金類支持。其中,開心麻花影業與大麥娛樂設立專項獎金,從所有非“制作中項目”的入圍作品中評選優勝項目,提供15萬元現金獎勵。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共征集534個有效項目申報,相比去年增長39%。其中,類型片項目、青年導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創作中項目共征集480個,制作中項目54個。值得關注的是,為鼓勵類型片創作者在固定框架下尋求突破創新,今年上影節創投新設“類型片項目”板塊,征集喜劇、冒險、公路等多類型項目。
經評選,共34個項目入圍本屆創投。從歷史、傳統文化到科技與當代生活,從生動的個體故事到深刻的時代寫照,入選項目總體呈現內容主題多元化的特點。《將軍令》是創投項目中較為少見的古裝歷史題材作品;《發現之旅》重新審視科技構建的數字虛擬世界;《五個花旦的少年》則展現傳統戲曲與當代說唱的跨界融合。
此外,不少項目取材于主創對于周遭人事的感受與思考。《小東的故事》來自導演對于藝考生的觀察與感受;《上海女兒》源于導演從上海來到西雙版納邊陲,探尋父親過往歲月的故事;《南行北走》融合主創的生活體驗,試圖書寫千禧年代的北京記憶。
資深電影人“把脈”
電影項目創投旨在為青年影人架起創意與產業的橋梁,讓更多優秀作品從紙面走向銀幕。本屆上影節期間,類型片項目、青年導演項目、制作中項目先后舉辦公開陳述會。由文牧野、應蘿佳、陳茂賢組成的推薦團,從影片畫面呈現、敘事手法、現實意義、思想深度、剪輯節奏等多個維度,對項目給予專業評價。
在類型片項目公開陳述會上,《老板有事,閉店一日》導演蔡坤宇率先登臺介紹。作品講述草根少年林楓發現“人生導師”教授姜明的犯罪證據,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終讓他得到法律制裁。“我們希望給項目找一個監制老師,他能夠從藝術創作和商業維度給出更多建議。”蔡坤宇如是說。“你的男一號要端正好看,反派也要更加立體。”“我更想看你劇本里的‘千門八將’,這種 ‘奇觀’故事對觀眾更有吸引力”……陳茂賢等推薦人現場為劇本“把脈”。
新銳導演馬凱曾執導高分處女作《中邪》,他帶著新劇本《媽媽的無限反擊》參加創投。制片人楊曉來介紹,《媽媽的無限反擊》講述一個東北大媽被騙入境外旅行團,陷入時間循環的故事。作品融合懸疑、科幻等多重元素,“無限流+動作+中年媽媽,在營銷上頗有亮點。不過,無限流是一種表達手段,我更關注故事內核是否具有女性不斷挖掘自己的能量,劇本也許應該朝著這條路去探索。”應蘿佳點評。
“演而優則導”的郭曉東,正作為導演籌拍新片《帶上她的記憶去愛你》,編劇奚龍飛進行項目闡述。影片講述一個女人為了報答在車禍中救了她的男人,為他在余下的時光中編織理想人生。應蘿佳給出的建議是,在編劇團隊中增加女性編劇,“這部劇作具有女性視角,故事又和情感有關,女性創作者的加入,能更好呈現故事。”
“劇本人物質感很好,但類型感偏弱,情節感最好能加強一點。”“劇情進入稍慢,人物不夠新,片型還需要更明確。”曾執導《我不是藥神》《奇跡·笨小孩》的導演文牧野,針對入圍創投項目如何提升影片質量,提出多條建設性意見,為項目后續優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方向。
創作貴在“認清自我,堅守自我”
談及今年上影節創投的整體趨勢,應蘿佳表示,首先入圍作品更加具有“當下性”;其次,以女性視角展開敘事的作品數量有所增加;此外,少數民族題材與當代語境的碰撞產生新的火花,部分作品還具備國際視野。文牧野則從創作角度切入,他認為,本屆參選劇本在保持題材創新的同時,創作者展現出更強的市場意識。
新增“類型片單元”是今年上影節創投的顯著變化。在文牧野看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創投體系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從前期訓練營,到創投環節,再到亞洲新人獎,形成一條完整的孵化鏈條。今年新增類型片單元,讓整個評審機制更加專業化。創作者在路演過程中,能夠精準展示項目特色;評審工作也更加高效,不必在不同類型作品之間頻繁切換。”
針對新人導演、編劇在“孵化第一部電影”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推薦人給出中肯建議。文牧野表示,創作貴在“認清自我,堅守自我”,新人導演要明確自己的創作訴求與擅長領域,“在作者表達和商業呈現之間,要坦誠地面對自己。”
應蘿佳對此持相同觀點,“商業性和作者表達二者不能‘打架’。對新導演來說,創作要先把一頭抓穩。”應蘿佳認為,對商業項目來說,作者表達都是基于商業性能否實現。“有些作品明顯屬于作者向電影,但基于市場壓力,導演會在選角或者其他方面增加一些商業元素,導致成本過高,最后的結果反而不理想。”
在類型上,當下許多新人導演都青睞復合類型。應蘿佳建議,創作復合類型時,必須明確主類型,避免元素混雜。她強調,“類型片要做好觀眾的期望值管理。”同時,她提到創作的時效性,“當下性強的項目要抓緊拍攝,時代情緒變化很快,過度打磨可能使作品失去新鮮感。”她建議新人導演不必執著于“完美的創作”,而應把握創作時機,不讓作品變成“炒冷飯”。
在選角上,她鼓勵導演大膽嘗試,“對新導演來說,與演員交流、了解演員很重要。即使這次未能合作,也為未來創造可能。”她強調,不必盲目追求“明星效應”,諸如畢贛《路邊野餐》、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等新人導演處女作,即便沒有大牌演員,只要完成度高、風格鮮明,同樣能取得成功。她還特別提醒,“成本控制很關鍵,要避免讓項目陷入‘不上不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