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3-0046-04
Abstract:Thereareproblemsofresource wasteandenvironmentalimpactinricetransportation.Toimprovethissituation, exploreinovativestrategiesforitstransportationmodefromtheperspectiveofthegreensuplychainandcarryout practices.Thispaperexpoundsthedevelopmentprocessanddiffcultiesofricetransportation,andanalyzesthecore conceptofthegreensupplychainanditsapplicationsignificanceinthefieldofricetransportation.Byanalyzingthe curentsituation,threeinnovativestrategieswereproposed:introducinglow-carbontransportationtechnology,designing intellgenttransportationplans,andapplyinggreenpackagingandloading/unloadingtechnologies.Theaplicationffectof theinnovative model has been verified in practice,providing anew direction for thericetransportation industry.
KeyWords:Rice transportation;Green suplychain;Transportation mode;Innovationin transportation mode;Rice transportation practice;Rice
水稻產業發展的穩定性也將直接影響到我國人民的生活福祉和國家糧食安全。然而,由于水稻種植的區域特點等因素,水稻供應鏈的運輸環節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從水稻種植的地理分布來看,呈現出北方少而分散、南方多而集中的區域特征。這種地理分布態勢也就意味著水稻的運輸,往往有著較長的距離,極大增加了水稻運輸的基礎成本。尤其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或者嚴寒地區,水稻的運輸往往較為困難。從水稻運輸的生態影響方面來看,隨著人們對于環境保護意識以及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傳統的水稻運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于節能減排、環保等方面的需求23。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當前的水稻運輸模式已經無法契合現如今的水稻產業發展理念,迫切需求創新發展。傳統的水稻運輸模式在面對現代市場的高標準、低成本以及環境友好型要求時,逐漸顯露出較大的局限性。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從綠色供應鏈的視角出發,探索水稻運輸的創新模式,并進行了相關的實踐分析,為水稻運輸行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1概述
1.1 水稻運輸
水稻運輸指將水稻從產地運至消費地,涵蓋運輸、儲存、配送等環節。該環節能平衡市場供需,提高流通效率,促進產業發展。為保障水稻安全高效送達,需依實際情況選擇運輸方式與工具[。
傳統水稻運輸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如肩挑、車拉,這種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且受天氣和路況限制,后因半自動化器械發展被摒棄。隨著機械化水平提升,卡車、拖拉機等機動車廣泛用于水稻運輸,改善了傳統弊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然而,隨著市場需求增大和環保意識增強,機械化運輸方式漸顯不足,無法滿足當前運輸需求。因此,水稻運輸模式需創新改進。
水稻作為糧食作物,運輸中易受損。創新運輸模式時,要選合適運輸工具,避免過度擠壓、碰撞,保證裝載環境通風良好,注意防火、防盜,以保障安全運輸[10-12]
1.2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是一種現代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涉及包括供應商、生產商以及銷售商等多個參與環節。通過不同環節的相互協作,實現對供應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綠色供應鏈的核心在于在環境保護視角下,將綠色環保意識與供應資源共同納入整個供應鏈的管理范疇[I3-I5]。這一理念不僅僅關注產品的生產與流通過程,更注重于從源頭開始一直到產品的最終使用階段結束,力求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在滿足環保標準下,實現對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綠色供應鏈這一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并伴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與踐行,逐漸得到推廣與應用。部分國家甚至通過立法等手段大力推動綠色供應鏈理念的實施,推動多領域產業向更加環保且高效的方向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綠色供應鏈的核心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如表1所示。

2水稻運輸模式現狀分析
當前水稻運輸主要有鐵路、水路、公路三種模式。鐵路運輸在我國水稻運輸中地位重要,隨鐵路網絡完善,能滿足大運量需求且成本低,在長距離、大批量運輸中受青睞。水路運輸是南方主要模式之一,珠三角、長三角等糧食缺口大的地區,多靠此調入糧食。公路運輸應用占比小,主要用于短途或集散運輸,有靈活便捷的優勢。
不過,三種模式均有弊端。鐵路運輸前期建設成本高、周期長,限制了在交通不發達地區的普及;線路固定,需額外中轉,增加運輸時間和成本。水路運輸受天氣影響大,惡劣天氣會致運輸中斷或延誤,速度慢,難滿足時效要求,還可能導致水稻變質或交貨延遲,且運輸能力受限,很多河流、港口通航能力不足。公路運輸燃油消耗大、污染環境,違背可持續發展理念,交通擁堵還降低運輸效率,增加時間成本。
3水稻運輸模式的創新策略
3.1 引入低碳運輸技術
為了契合綠色供應鏈的基本理念,水稻運輸模式的創新可以引入低碳的運輸技術[I7-]。在傳統的運輸方式中往往伴隨著大量的碳排放,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引入低碳運輸技術可以構建綠色環保的新型水稻運輸模式。
低碳運輸技術主要包含新能源車輛以及節能設備等綠色低碳設備的應用[20。在傳統的公路運輸模式中往往采用燃油車輛作為主要運輸工具。而新能源車輛的使用,例如電動汽車或者氫能汽車等,能夠達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水稻運輸工作中,可以通過逐步推廣新能源貨車的使用,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尤其是在短途運輸或城市間配送的環節中,新能源貨車這種運輸工具有著明顯的優勢。而對于長途的運輸環節,可以考慮使用混合動力或者高效燃油發動機的車輛,以減少運輸工作中的碳排放問題[21]。
3.2 智能化設計運輸方案
在綠色供應鏈視角下,利用智能化技術對水稻運輸模式進行路徑的優化也是一個可行的創新方向。在傳統的運輸路徑中往往缺乏科學的規劃,這就使得水稻運輸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也就消耗了更多的資源,難以實現綠色減排的目的。因此,本研究通過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對水稻運輸的路徑規劃模式進行了優化創新[22]。
在這一創新路徑中,主要包括水稻運輸量分析預測以及水稻運輸方案優化規劃兩個方面。首先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目標運輸地點的消費者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以此預測出該運輸目的地所需的水稻產品量。考慮到當前的水稻需求訂單很多由互聯網平臺下達,因此,在這一創新模式中,本研究將互聯網平臺上的線上下單量納入到綜合分析過程中,以此掌握更加精準的水稻需求量[23]。這一環節的運行機理如圖1所示。

根據智能化手段分析的水稻運輸需求,對水稻的運輸量、運輸時間等數據進行優化設計。通過建立綜合的水稻運輸管控平臺,對水稻的生產地進行運輸訂單的下達。完成水稻的包裝與裝載后,由物流配送中心以自營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兩種形式運輸到目標消費地點,并通過目標消費地點進行下一循環的運輸設計,以此形成循環式的水稻運輸模式,如圖2所示。


4實踐分析
本研究依托于某水稻運輸產地,開展了水稻運輸創新模式的實踐分析24。該水稻產地的耕地面積達到12.5萬 hm2",常年種植水稻面積約為4.67萬 hm2"。在本次水稻運輸實踐中,目標運輸“龍稻208\"水稻種子30噸,共運輸往兩個目標地點。
經過實踐的運輸,分析本研究所創新運輸模式的應用效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得知,本研究所創新的水稻運輸模式能夠大幅度降低運輸環節所需的能耗、成本與時間,且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影響較小。這很好的契合了綠色供應鏈的核心理念,實現更加優質的水稻運輸。
5 結束語
本研究以綠色供應鏈為視角,探討了多種水稻運輸模式的創新策略。通過更加綠色環保的水稻運輸創新模式的應用,能夠進一步的提高水稻運輸技術的整體水平,從而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較大的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惠茹.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水稻運輸經濟優化研究[J].北方水稻,2024,54(4):70-72.
[2]劉永悅,信雨彤,劉雨欣.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水稻供應鏈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9):128-132.
[3]郭旭東,胡軍國,毛國冬.水稻生態系統碳密度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5(2):202-209.
[4]楊德衛,余文權,張海峰.我國水稻種質資源創新研究與利用進展[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4,25(4):495-508.
[5]宋京妮,侯文婷,李友良,等.基于綠通大數據的中國鮮活農產品運輸流格局及其演變機制[J].經濟地理,2024,44(10):126-135.
[6]張芳,張經緯.考慮物流時效的電商農產品供應鏈演化博弈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24.60(19):323-333.
[7]白世貞,賈雪蓮.資金約束型生鮮農產品雙渠道供應鏈運營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4,32(10):275-285.
[8]丁存振,紀祥宇.基于生態視角的糧食產銷區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4(5):30-43.
[9]王越,孔令宇,高丹桂,等.生產要素視角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研究——以東北糧食主產區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24(06):117-135.
[10]王金明,秦曉波,萬運帆,等.中國水稻食物系統碳足跡結構組成和地區差異[J].生態環境學報,2023,32(8):1405-1418.
[11]申屠留芳,鞏尊國,孫星釗,等.水稻秧苗運輸車的設計[J].農機化研究,2015(3):119-122.
[12]徐志剛,章丹,程寶棟.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農地規模經營邏輯:基于農戶與地塊雙重規模經濟的分析視角[J]管理世界,2024,40(5):106-120.
[13]孫金嶺,郭怡琳.考慮環保標簽和利他偏好的綠色供應鏈決策研究[J].包裝工程,2023,44(7):270-276.
[14]徐天麗.供應鏈金融與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9):69-74.
[15]孫金嶺,郭怡琳.考慮環保標簽和利他偏好的綠色供應鏈決策研究[J].包裝工程,2023,44(7):270-276.
[16]彭一帆,易錦燕.低碳經濟下綠色供應鏈管理[J].環境工程,2023.41(4):10023-10023.
[17]陳弓,朱宇,韓冰.綠色航運能源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交通信息與安全,2023,41(2):168-178.
[18]王健,李明操,蔣忠中,等.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供應鏈溢出效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25,28(1):77-99.
[19]周兵,李藝.綠色金融與技術創新耦合協調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45(3):3-22.
[20]陳蕾,胡淑恒.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碳足跡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4,40(12):1811-1819.
[21]李雙成,王巧玲,劉迎陸.“雙碳”目標下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與挑戰[J].氣候與環境研究,2024,29(3):390-398.
[22]祖秉輝,李長松.“雙碳”戰略下煤炭公路運輸智能化方案研究[J].中國煤炭,2023,49(5):30-34.
[23]晏芳,余建群,薛明.基于物聯網的貨物運輸智能化管理系統研究[J].物流技術,2015,34(22):3.
[24]劉暢,蘇毅,張巍,等.基于多因素影響分析的鐵路糧食運量預測及發展對策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24,46(5):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