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3-0107-03
隨著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水稻產業的產業鏈逐漸向高附加值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力的技能和就業穩定性問題依然突出。水稻生產的季節性波動與勞動力技能的不匹配,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如何借助現代化技術與多元化經營模式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水稻產業發展在農村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水稻產業作為糧食安全的基石,在中國農村經濟中地位舉足輕重,不僅是農民生計的傳統依托,更是推動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和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關鍵力量。水稻產業是農民生計的重要支柱,在中南、華東及華南等主產區,水稻的產量與經濟效益直接關乎農民經濟命脈。通過引進優質品種與現代化種植技術,水稻產量持續攀升,為農民提供可靠的收人來源,有效保障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水稻產業在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先鋒角色。智能化的種植模式不僅大幅提升土地與勞動力的利用效率,還促進農村勞動力結構的優化升級。信息化技術與精準農業的融合,使得水稻種植更加科學高效,成本控制與產量提升并舉。同時,水稻加工產業鏈的深化拓展,從基礎稻米到高端米制品再到生物質能源的轉化,不斷挖掘產業附加值,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水稻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核心支撐作用,它不僅關乎農民經濟收人,更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石。水稻產業的現代化改造與產業鏈延伸,可以有效促進鄉村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升農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
2水稻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就業的意義
水稻產業在促進農村就業方面的影響,遠不止于提供基礎的農業勞動崗位。它作為農村經濟不可或缺的支柱,正以其強大的推動力,引領著農村就業的多元化與高質量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貢獻著重要力量。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水稻產業正加速向智能化方向邁進,不僅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催生一系列新興崗位,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再培訓和技能提升的機會,更為其打開通往非傳統農業領域的大門。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水稻產業的現代化進程為農民提供更為廣闊的就業舞臺,推動農村勞動力向更加專業化方向轉型。水稻產業通過提供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等多元化崗位,有效提升女性在農業產業鏈中的參與度和收入水平。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電商平臺的蓬勃發展,水稻產業的農產品紛紛觸網,為農村青年提供遠程就業和創業的新天地。農村青年不僅可以借助電商平臺銷售水稻及其副產品,還能通過創新農業服務、品牌塑造等方式深度融入水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激發創新思維和市場意識,為農村經濟注人新的活力。
3水稻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就業的現狀
3.1勞動力技能與水稻產業現代化需求不匹配
在水稻產業加速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勞動力技能與產業實際需求之間的脫節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其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科技進步推動水稻種植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對勞動力的專業技能提出更為嚴苛的要求。然而,現實情況是,農村勞動力普遍專業技能水平偏低,多數農民仍固守著傳統的勞動模式與經驗傳承,缺乏適應現代農業生產所必需的技術素養,進而阻礙水稻產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市場面臨的另一嚴峻挑戰是農業技能的“斷層\"現象。盡管部分年輕勞動力具備較高的文化程度,但由于農業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長期脫節,許多青年農民并未系統接受現代農業技術的培訓。加之傳統農業中經驗型生產方式的根深蒂固,使得部分農民難以掌握現代化的種植技術與管理理念,不僅導致現代化設備的投人產出效率低下,更在推廣高效生產模式時遭遇重重阻力,嚴重制約水稻產業的技術應用與創新。
3.2水稻產業季節性影響就業穩定性
水稻產業的顯著季節性特征,給農村勞動力就業帶來顯著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對農民的經濟生活造成深遠影響。[水稻生產的季節性就業波動,無疑加劇農村經濟的脆弱性,尤其在那些高度依賴水稻種植的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這些地區,水稻產業幾乎是農民生計的唯一支柱]。但農業生產深受季節制約,農民在非生產季節往往難以找到合適的替代工作,導致收入來源單一且缺乏穩定性,進而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對于以農業為生的家庭而言,季節性收入的不穩定更可能導致家庭經濟失衡,使得農閑季節生活條件大幅下滑。此外,季節性勞動力需求的波動還引發部分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過剩問題2。農閑季節,勞動力供給遠超實際需求,致使部分農民陷入長期的就業空窗期。在此期間,由于缺乏有力的非農產業支撐,大量農民難以找到穩定工作,家庭日常開支難以維系。勞動力的過剩不僅拉低農民的收人水平,更可能產生失業率攀升、社會矛盾激化的風險。
4水稻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就業的策略
4.1強化技能培訓,匹配現代化需求
通過實施系統化培訓,助力農民熟練掌握水稻機械化種植、精準農業技術、智能化監控等核心技能,將極大提升生產效率與勞動生產率,有效減輕對傳統人工勞作的依賴。同時,隨著水稻深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農民還需掌握加工技藝與質量管理知識,確保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步都符合現代化產業鏈的高標準要求[3]。在此基礎上,培訓內容需注重農民全方位技能的提升,不僅聚焦于技術操作層面,更要涵蓋管理才能與市場分析能力。水稻產業的現代化征程,要求農民實現從傳統生產者向產業鏈管理者與運營者的轉變,能夠高效組織生產、優化資源配置、精準監控農田數據,并具備一定的市場營銷素養。這種綜合素養的提升,將極大提升農民的自主創業能力,降低農民對外部勞動市場的依存度,進而促進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與就業穩定性的提升4。尤為關鍵的是,技能培訓需緊密貼合農村實際,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獨特需求,設計靈活多樣的培訓課程,既涵蓋農業技術的廣泛普及,也融入創業指導與電商平臺運用等現代技能的培訓,全方位提升農民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培訓模式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與遠程教育技術,打破時空界限,讓更廣泛的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技能培訓資源,從而實現農村勞動力技能的全面升級,真正為水稻產業的高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4.2發展多元化經營,緩解季節波動
多元化經營為水稻產業季節性波動引發的就業不穩定性難題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水稻生產的固有周期性導致勞動力需求大幅波動,尤其在農閑季節,眾多農村勞動力常面臨失業或收入銳減的困境,而推動農業多元化經營,既能延展農業生產的時間維度,又可開辟非季節性的就業渠道,有效削弱季節性就業波動對農民經濟的負面影響[5。在穩固水稻產業根基的同時,發展多元化經營能將農業生產與其他領域有機融合,構建起多元化的收入來源體系。例如,將水稻種植與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相結合,不僅能讓農民在農閑時投身于旅游服務、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特色手工業等崗位,還能發掘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農民收人結構的多樣化。通過這一模式農民可依托水稻產業的季節性特點,發展可持續的農業項目,使農業生產更加豐富多彩且持續穩定,有效規避單一水稻生產帶來的就業風險。此外,農民可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強大力量,將水稻及其衍生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在此過程中,農民不僅能在銷售旺季獲得豐厚收益,還能通過品牌塑造、市場營銷等手段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電商運營、產品配送、市場調研等非季節性崗位,有效填補農業生產期間的就業空白,創造與水稻種植周期無直接關聯的持續性就業機會。
4.3推動產業融合,升級就業結構
水稻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首要體現在農業與加工產業的緊密相連上。水稻作為基礎的農產品,其價值的深度挖掘需借助精深加工環節,通過大力發展米制品、米酒釀造、米粉加工等產業,不僅能顯著提升水稻產業的經濟效益,還能孕育出一系列技術含量較高的就業崗位。農民在參與傳統種植、采收的同時,還能涉足產品加工、品質把控、包裝設計等更為專業的領域,從而實現勞動價值與收入水平的提升。深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將帶動物流、倉儲、營銷等相關環節的繁榮,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在第三產業方面,水稻產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的融合為農村就業開辟新天地。通過深人挖掘水稻文化的獨特韻味,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可開發出農業觀光游、稻田藝術展、稻米文化博覽等創新項目。這些項目不僅為農村經濟注入新鮮血液,還催生大量服務業崗位,如旅游接待、導游講解、項目管理等。同時,隨著水稻產業向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轉型,環保產業的崛起也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契機,通過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區,將水稻產業與環保產業緊密結合,不僅提升水稻產業的生態價值,還推動環保技術、生態農業管理等領域的人才需求增長[8。傳統水稻種植主要依賴低技能的生產性勞動力,而隨著水稻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的融合,高附加值崗位不斷涌現,應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在水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勝任更高層次的技術、管理和服務崗位。
5 結語
未來,水稻產業的發展不僅依賴于技術進步和生產模式的轉變,更需要通過多層次的政策支持和創新舉措,推動產業融合,優化就業結構。這一過程將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還會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升級,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文杰,高境翼.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及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4(10):98-100
[2] 張譯丹.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常勝村集體經濟中的作用與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24(28):13-16.
[3]李夢鑫.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弱勢群體就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山西農經,2024(15):48-51.
[4] 戴雪玲.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就業的影響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4(7):17-21.
[5]解文孝,李建國,姚繼攀,等.營口市水稻種業發展現狀及結構調整策略分析[J].北方水稻,2024,54(2):56-60.
[6]朱晶,李天祥.我國農民工作\"十四五\"重要進展與\"十五五\"前景展望[J].社會科學輯刊,2025(1):116-127,241.
[7]郭佳欽,陽楊,高媛.平臺經濟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9):96-105.
[8]謝虔.農村老年人第三產業就業影響因素與保障體系探索[J].農業經濟,2024(6):90-91.
[9]單雪,單銳.以飼料行業助推三產融合,加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飼料,2024(8):137-140.
[10]郭燕斌,劉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飼料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中國飼料,2023(24):213-216.
[11]陳現軍.種子市場發展對農民收入和農村經濟的影響評估[J].分子植物育種,2023,21(24):8348-8352.
[12]別遠剛.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與農村經濟提升的互動關系研究[J].農業經濟,2023(11):130-131.
[13]苗慧.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行為研究》分析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J].中國瓜菜,2023,36(9):168-169.
[14]彭仁芝,顏婷婷,李京麗.數字經濟背景下推動大學生參與農村就業創業的困境與應對[J].農業經濟,2022(12):112-114.
[15]王鵬.農業類高校就業招聘線上線下融合創新探究:評《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行為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21,42(12):1073.
[16]蔣江林.非農經濟下農村勞動力就業與產業發展及人力資本的關系研究[J].農業經濟,2019(5):53-55.
[17]劉國斌,王卓識.城鎮化進程中吉林省農村就業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13,35(5):89-96.
[18]郭丹,谷洪波,尹宏文.基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