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2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3-0041-05
Abstract:Protectingandinheritingruralculture,especiallruralculturewithdistinctregionalcharacteristics,isofgreat significanceformaintainingculturaldiversityandpromotingsustainableculturaldevelopment.Inordertopromotecultural confidenceandidentityinruralareas,promoterural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prosperitythisstudytakesrice cultureinruralareasasanexampletoexploreandanalyzethespatialdesignstrategiesofruralculturalexhibitionhals. Thestudyadoptedananalysismodelthatcombinesthe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activities, environment,experiences,andbenefitstoconductanin-depthanalysisofthespatialelementdesignofruralriceculture exhibitionhalls.Theresultsshowthatdesigning theRiceCultureExhibition Hallfromthreedirections:narrtivespace designof rice culture,medium of rice culture space,and design principlesof rice culture space can showcase the uniquenessandsenseofthetimesofruralriceculturethroughtheintegrationofmodernandtraditionalelements. Carefullydesignedculturalexhibitionspacescanefectivelyprotectandinheritruralculture,enhancecommunitycohesion, improveresidents’qualityof life,andpromote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prosperityinruralareas.Theresearch providestheoreticalbasisandpracticalguidanceforthespatialdesignofruralculturalexhibitionhals,whichhelpsto improvetheculturaldisplaylevelinruralareas,enhancetheculturalconfidenceandidentityofruralcommunities,and also provides strong cultur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eyWords:Cultural display;Rice;Exhibition Hall;Space design;Rural revitalization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對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構成了巨大挑戰。農村地區,作為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承地,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2]。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傳統農村文化面臨著被邊緣化甚至消失的風險。因此,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尤其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水稻文化,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展覽館、博物館等,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4。它們不僅能夠保存和展示農村文化的物質遺產,還能夠通過教育和體驗活動,加深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和廣泛社會影響的文化形態,建立專門的展覽館,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與之相關的知識和技藝,同時促進農村地區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6。農村文化展示空間的設計和建設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的重要手段。文化展示空間也是農村社區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動的場所,有助于增強社區凝聚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為了促進農村地區文化展示水平,研究以農村水稻文化為例,探討了農村文化展覽館的空間設計策略。
研究的創新性在于以水稻文化作為鄉村文化展覽館的主題,采用活動、環境、體驗和利益(Activity,Setting,Experience,Benefit,ASEB)結合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SWTO)的分析模式,分析了鄉村水稻文化展覽館的空間要素設計。
1水稻文化敘事空間
水稻文化敘事空間要素包括空間形態的營造、空間序列的牽引及空間層次的構象。在水稻文化空間形態的營造中,重點在于通過敘事性設計手法,將稻作文化的豐富內涵貫穿于博物館空間結構與環境要素中。通過單線、多線、散點敘事方式,展現稻作文化的歷史、技術、藝術和社會價值[-。空間設計中,利用格式塔理論,如連續性、相似性、接近性等原則,組織空間形態、序列和層次,以強化空間的敘事性和體驗感[12-13]。通過這種設計,可以提供一個沉浸式、互動性強的展覽環境,讓參觀者在體驗中感受稻作文化的精神和價值。水稻文化展覽館空間要點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水稻文化內核包括器物文化、祭祀文化、文學藝術、詩歌文化及飲食文化。水稻文化的展陳媒介包括電子展屏、展示廳、展示臺及其他展示空間。相關文化展陳序列的安排應當符合連續、閉合的原則,同時符合格式塔圖底關系。展陳空間整體應當保持協調,且能夠為參觀者提供多樣的交互式體驗[4-I5。水稻文化空間序列的牽引體現在對博物館敘事環境的邏輯性構建,通過順敘、倒敘、并敘和插敘等手法,梳理故事順序和展品次序,形成層層遞進的空間節奏。利用空間高差、色彩明度和燈光明暗等元素控制序列節奏,引導游客行為和情感情緒,增強敘事的合理性、舒適感和視覺體驗[17-I8]。水稻文化空間層次的構象著重于營造具有導向性和圍合感的空間,通過不同墻體高度和形態、軟裝、場景構建及建筑材料等手法,強化空間的層次感和藝術美。通過調整展示空間中的色彩與光影,強化游客在展示空間中的交互感。同時調整展陳空間的高低維度層次的表達,以滿足人們視知覺需求,展現稻作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引發參觀者的思考和共鳴
2 水稻文化空間媒介
水稻文化的空間媒介包括聲、物、景、光影及色彩。通過水稻文化空間媒介的介入,可增強敘事性、提升感官體驗、改善空間導向性、增加互動性和參與感、強化文化展示、提升教育功能、促進品牌形象塑造、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如圖2所示。“聲\"介入在稻作文化博物館空間設計中,通過控制背景音效、混響時間等,提升展覽的聽覺體驗。設計考慮門廳、休憩區和展廳的不同聲學需求,運用吸聲材料、舒緩音樂及自然聲音,增強空間的自然感和層次感。聲音的介人豐富了展品內涵,引導參觀行為,塑造觀展情緒,提升敘事體驗,優化了博物館的聽覺環境[-20]。“光影\"營造在稻作文化空間設計中,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結合,創造出動態變化的展覽氛圍。通過光線的明暗、色彩和方向,引導參觀者的視線,突出展品,增強空間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同時,光影的運用也強化了時間的流逝感,使參觀者在體驗中感受稻作文化的歷史深度和季節變化,提升了空間的藝術性和互動性。聲 物 景 光影 色彩媒介 空間 0媒介 提間 化物 人 出其特色影響‘物\"模塊在稻作文化空間設計中,指的是作為敘事媒介的物質文化元素,如農具、稻作相關的器皿等。這些物品不僅展示了稻作文化的物質層面,還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通過精心選擇和布置這些物品,設計師能夠構建起一個立體的稻作文化展示空間,使參觀者能夠直觀地了解和體驗稻作文化的歷史與內涵。物品的陳列方式、使用的材料和顏色,都遵循格式塔設計原則,以增強空間的敘事性和視覺沖擊力,讓“物”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2I-22]。“景\"植入在稻作文化空間設計中,指將自然景觀和文化元素融入博物館空間,以增強參觀者的沉浸感和體驗性。通過模擬水田、竹林等自然場景,以及運用地方特色植物和材料,創造出與稻作文化相呼應的環境氛圍。這種設計不僅美化了空間,也強化了文化展示的主題性,使博物館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提升了空間的教育和審美價值。“色彩\"渲染在稻作文化空間設計中通過精心挑選的色彩搭配,傳達稻作文化的溫暖與豐富性。色彩不僅區分不同展區,增強空間導向性,還與展品、光影和材質相結合,營造出和諧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展覽環境。色彩的運用反映了稻作文化的季節變化和豐收寓意,同時提升了參觀者的情感體驗和視覺享受。
3水稻文化空間設計
水稻文化的空間設計原則包括地域設計原則、生態型設計原則、經濟性設計原則及交互性設計原則。地域性設計原則在稻作文化博物館空間設計中強調尊重和體現富萬村的自然環境、歷史文脈和社會風俗。設計中選用當地材料,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確保建筑與周圍景觀和諧共生。通過地域色彩、符號和文化的提取與應用,增強博物館的文化識別性,使其成為展示農村稻作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窗口[23-24]。生態性設計原則在稻作文化博物館空間設計中注重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設計采用環保材料,強調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考慮建筑的能源效率,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風,減少能源消耗。景觀設計融人當地植被,提升生物多樣性,增強博物館的生態價值。水稻文化空間設計原則如圖3所示。
經濟性設計原則在稻作文化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中,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和資源的合理利用。這要求在保證建筑安全性和空間美觀度的前提下,通過精心規劃和材料選擇,實現成本控制。設計中優先考慮性價比高、維護成本低的建筑材料和技術,同時注重空間的多功能性,以提高空間利用率。此外,經濟性設計還涉及博物館的運營成本,通過優化布局和流線設計,減少能源消耗,降低長期運營的經濟負擔。最終目標是在有限的預算內,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參觀體驗。交互性設計原則在稻作文化博物館空間設計中強調參觀者與展覽之間的互動體驗。這一原則通過引入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科技手段,使展品形式從實體向數字化轉變,展示方式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設計注重創造新穎有趣的參與方式,讓參觀者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探索和體驗,增強了參觀者對稻作文化的認知和情感聯結。交互性設計不僅提升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為參觀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個性化的參觀路徑,使博物館成為連接歷史、文化和人類經驗的互動平臺。

4水稻文化展覽館設計實踐
研究以X地區的水稻文化展覽館設計為例進行了研究分析,通過實地調研,結合ASEB柵格分析法與SWOT分析法,建立X地區水稻文化展覽館分析矩陣,如表1所示。
研究設計的水稻展覽館總體功能分區設計如圖4所示。研究根據其用途和參觀流線進行合理劃分,以提高空間使用效率和參觀體驗,將水稻文化展覽館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包括展示、教育、研究、休閑和商業等。一層主要為展示區,包括野生水稻館和\"X村”鄉史館,強調稻作文化的歷史和鄉史的展示。二層為稻作非遺和科技廳,非遺廳展示“X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廳則展示稻作科技的進步。三層為觀景休閑平臺和美食體驗區,提供游客休息和體驗當地稻米美食的空間。整個功能分區設計既考慮了博物館的教育和展示功能,也兼顧了游客的互動體驗和休閑娛樂需求,使得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場所,也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設施。


鄉村水稻文化展覽館正立面圖設計結構如圖5所示。建筑結構設計中,采用三層磚木混合結構,外形簡潔而具有現代感,同時融入了地域性元素,利用格式塔設計原則,將水田“方塊\"形態以重復、堆疊、秩序排列等手法表現在建筑立面上。入口處的木質括弧造型大門與簡約的木柵欄裝飾相呼應,體現了稻作文化的溫暖與邀請感。建筑頂部的景觀設計,通過拱形木質裝置和綠色植被覆蓋,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同時提供了觀賞鄉村全景的休閑空間。建筑的墻體和開窗設計,通過材質和色彩的對比,增強了建筑的層次感和視覺吸引力。整體而言,建筑形態設計旨在通過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展現鄉村稻作文化的獨特性和時代感,同時提供一個與自然和文化深度互動的場所。

5結論
為了實現鄉村振興,增強鄉村文化自信,促進鄉村文化交流,研究以鄉村水稻文化為例,探討分析了鄉村文化展覽館的空間設計策略。研究采用ASEB結合SWOT分析模式,提出了水稻文化敘事空間設計、水稻文化空間媒介和水稻文化空間設計原則。結果顯示,農村水稻文化展覽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僅保存和展示了農村文化的物質遺產,而且通過教育和體驗活動加深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對水稻文化展覽館的功能分區設計和正立面圖設計結構的實踐分析,研究展示了如何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提高使用效率和參觀體驗,使博物館成為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設施。現代與傳統元素的融合不僅展現了鄉村稻作文化的獨特性和時代感,而且提供了一個與自然和文化深度互動的場所。研究提出的展覽館空間設計策略以水稻文化為主,但鄉村文化中還包含各式各樣的其他文化。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其他鄉村文化的展覽推廣設計與策略。
參考文獻:
[1]吳慶慶,劉寒.中式建筑元素在空間環境設計與意境營造中的運用[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24,46(6):205-206.
[2]張愛莉,鐘瑞,冷月,等.設計先導的公共空間新型便器開發構想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4,31(11):80-87.
[3]蘭和平,蘭越桐,楊敦坤.基于剛需戶型的家居空間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4,31(11):140-144.
[4]劉莉,薛擁軍,張冰鈺,敘事性設計理論下售樓中心的三元空間建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4,31(11):111-117.
[5]吳琛,張淼.清漪園樂安和佛堂室內空間及陳設復原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24(6):16-21+219 業
[6]武維瀟.基于城市文化的地鐵空間藝術設計淺析:以鄭州地鐵為例[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4,27(11):171-172.
[7]于全,宋一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化工行業總圖設計發展趨勢[J].現代化工,2024,44(12):25-28.
[8]Xin G B,Feng Z B,Zhang X P,et al.Low-carbonenvironmental controlsystem for storage of earthen relicsinexhibition hall: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e based solution[J].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2024,33(6):1100-1117.
[9]陳子坤,成朝暉,陳凌廣.鄉村博物館情景敘事設計中文化表現與營造策略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30(10):107-111.
[10]郝楊光,姜凱,王東坡.基于敘事學理論的工業遺存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研究[J].工業建筑,2023,53(S1):13-17+90.
[11]彭鴻坤,張開宇.地域文化元素展示空間設計[J].當代文壇,2023(2):4.
[12]李斯.基于視覺傳達藝術的地鐵站地域文化展示策略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3,26(2):175-176.
[13]許彬,馬慶旋,袁月美.水稻文化對農村居民增收的影響:來自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的經驗證據[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10):47-60.
[14]王英鈺,張名孝.工業遺產類建筑空間敘事的保護再生框架研究:以大連1930工業文化展覽館為例[J].裝飾,2022.(10):127-129.
[15]王雙,高悅,吳小波,等.城市設計推動文化建筑群城市空間建設的思考[J].建筑科學,2022,38(5):28-35.
[16]王浩然,李欣華.數字化時尚策展在服裝品牌文化構建及傳播中的探索[J].絲綢,2022,59(6):95-102.
[17]饒永,李新宇.數字技術時代體驗性博物館展示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12):127-129.
[18]張偉.“展覽學”學科體系構架研究初探[J].山東社會科學,2021(11):148-154.
[19]涂彥.數字媒體技術在展覽建筑空間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結構,2021,51(14):152-154.
[20]錢丹.文旅背景下博物館展館的設計與規劃[J].建筑經濟,2021,42(7):115-116.
[21]賀禧.博物館陳列空間的展示設計[J].建筑結構,2021,51(11):156-158.
[22]賀禧.我國城市規劃展覽館展示的空間設計[J].建筑結構,2021,51(9):168-170.
[23]鄭成艷.基于多元公共空間的建筑設計與室內空間的融合[J].建筑結構,2020,50(20):159.
[24]毛天斌,李茜.獨立展館綠色循環空間的建構初探:以一名微晶廈門石材展覽館設計為例[J].中國出版,2020(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