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S511.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3-0025-03
Abstract: Zhongjalongeng-7oo3 isanewcold-regionjaponcaricevarietydevelopedbyJiamusiLonggngSeedIndustryCo.td, throughhybridizationwithLongsheng-Oo64asthefemaleparentandDongnong-429asthemaleparent,andselectedbypedigree method.ThisvarietywasapprovedbytheCrop VarietyApproval(Certfication)CommiteeofHeilongjiang ProviceinO3andis suitableforcultivationinthesecondtemperatezoneofHeilongjiangProvince.During itspromotionandapplication,ithas demonstratedcharacteristicssuchashighqualityhighyield,longpanicles,largenumberofgrainsperpanicle,highrateofwhole polished ric,andgood diseaseresistance.Thekeypints ofitsculivationtechiquesare introducedfrom aspectssuchassowing, transplanting, 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and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 Cold region; Japonica rice; Zhongjialonggeng-7Oo3; Breeding and selec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隨著生活品質的日益提升,人們對水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提升水稻品質成為水稻科研工作中需要優(yōu)先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科研人員持續(xù)攻關,不斷創(chuàng)新,積極助力水稻品質提升[2-4。省作為我國重要的水稻生產基地,是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關鍵支撐;通過實施種業(yè)振興和良種繁育計劃來提升省水稻品質,則是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實踐。2014年引進省農業(yè)科學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的優(yōu)質品系龍生10064和東北農業(yè)大學的優(yōu)質、多抗水稻品種東農429,配制雜交組合,后經(jīng)系譜法選擇育成寒地粳稻新品種中佳龍粳7003。中佳龍粳7003在寒冷地區(qū)適應性良好,熟期早,抗倒性強,產量穩(wěn)定,為稻農帶來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同時,因食味值高,米飯清香、口感柔軟,深受消費者喜愛。
1選育經(jīng)過
2014年夏季在佳木斯基地以龍生10064為母本、東農429為父本進行雜交, 2015~2017 年在佳木斯基地進行田間種植觀察選擇,穩(wěn)定后命名為龍粳
年在佳木斯基地進行品比試驗及異地鑒定試驗,2019年冬在海南進行穩(wěn)定性、一致性、特異性田間鑒定。 2020~2021 年參加寒地粳稻新品種選育聯(lián)合體區(qū)域試驗,2022年參加寒地粳稻新品種選育聯(lián)合體生產試驗,綜合性狀表現(xiàn)優(yōu)異。2023年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認定)委員會審定,更名為中佳龍粳7003,審定編號為黑審稻2023L0065。
2產量表現(xiàn)
2020~2021 年參加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8 655.1kg/hm2 ,較對照品種龍粳21平均增產6.4% ,兩年試驗共20個試驗點,其中18個試驗點較對照增產。2023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 8 757.1kg/hm2 ,較對照品種龍粳21增產7.2% ,10個試驗點均增產。
3特征特性
中佳龍粳7003適合在省第二積溫帶種植,在適應區(qū)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shù)約134d,需要
活動積溫 2500‰ 。該品種主莖12片葉,株高 97.5cm 左右,葉寬稈粗,劍葉上舉,分蘗力中等,半直立穗型,穗長 18.3cm 左右,每穗粒數(shù)116粒左右,長粒型,千粒重 26.7g 左右。株型收斂,莖稈抗倒伏,活稈成熟。
2021~2022 年,經(jīng)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出糙率82.7%~83.1% 、整精米率 67.9%~71.6% 、堊白粒率 6%~9% 、堊白度 1.1%~1.6% 、粗蛋白含量(干基 17.17%~7.57% 、直鏈淀粉含量(干基) 17.31% ~17.78% 、膠稠度 76~81mm 食味品質 80~84 分,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二級。
2020~2022 年,由省農業(yè)科學院綏化分院進行耐冷性、抗病性鑒定,三年耐冷鑒定結果為處理空殼率 24.6%~28.7% ,耐冷性良好;三年抗病接種鑒定結果為葉瘟1\~5級,穗頸瘟5級,抗病性較好。
4栽培技術要點
4.1播前準備及播種
中佳龍粳7003的播種期通常在4月中旬至
4月下旬。播前種子進行曬種、包衣、浸種催芽,苗床進行除草、松土、鎮(zhèn)壓處理,苗床土過篩后與適量微生物菌肥及壯秧劑混拌,擺盤裝土后對苗床盤土進行殺菌處理,然后一次性澆透水,為播種做好準備。壯秧是水稻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種子稀播以培育壯秧,播種量在 125g/ 盤左右,播種后覆蓋約 0.8cm 厚的無肥細土,然后覆蓋地膜(或無紡布加地膜)保溫[8]
4.2 插秧
當秧苗株高 13cm 左右、葉齡 3.1~3.5 葉、秧齡 30~35d 、地下不定根數(shù)10條/株以上時即可進行插秧,插秧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5月末,插秧規(guī)格 30cm×14cm ,機插7\~8株/穴,插秧深度一般不超過 2cm[9] 。地區(qū)5月常發(fā)生低溫冷害,要做好防寒保溫工作,插秧前3\~5d進行通風煉苗,可增強幼苗對低溫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有效減輕插秧后凍害的影響[2]。
4.3 肥水管理
由于每年氣候條件不同,水層和施肥管理需根據(jù)實時天氣進行動態(tài)調整,并依據(jù)水稻植株長勢等狀況優(yōu)化肥水管理措施。
水層管理的一般原則是花達水移栽,深水護苗返青,淺水增溫促蘗[3]。返青后保持 3cm 左右的水層,以利于增加水溫和泥溫,加快土壤還原進程,提高磷肥、鉀肥、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可吸收性,加快水稻生長速度,利于分蘗發(fā)生。待分蘗數(shù)達到80% 時曬田控制分蘗,促進根系發(fā)育,預防倒伏;曬田一般不超過 7d[14] 。水稻劍葉葉耳間距在 ±5 cm期間,如氣溫低于 17°C 要灌深水護胎,防御障礙型冷害。在減數(shù)分裂期結束后,恢復淺水灌溉,并持續(xù)實施間歇性灌溉直至蠟熟期。
施肥遵循“前穩(wěn)、中促、后保\"原則,建議施肥量為純氮 110kg/hm2 、純磷 50kg/hm2 、純鉀75kg/hm2 ,其中:底肥為純氮 45kg/hm2 、純磷50kg/hm2 、純鉀 45kg/hm2 ,分蘗肥為純氮 30kg/hm2 (分兩次施用),穗肥為純氮 35kg/hm2 、純鉀30kg/hm2 。在按照計劃量施肥的同時,可根據(jù)田間水稻生長狀況隨時調整。水稻倒二葉期至灌漿期,每7~10d 噴施1次適量的硅肥、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可以壯稈抗倒伏,促進水稻早熟,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
4.4 病蟲害防治
在播種前對稻種進行殺菌處理,預防惡苗病等病害發(fā)生。苗期做好立枯病、綿腐病防治,在秧苗1.5~2.5葉期進行苗床調酸和二次壯秧劑施用處理,調節(jié)苗床酸度至 pH 值 4.5~5.5 ,并施用30% 精甲·惡霉靈水劑 1.8g/m2 進行立枯病和綿腐病預防。移栽前1\~2d,苗床施用 22% 噻蟲·高氯氟懸浮劑 0.5ml/m2 ,使秧苗帶藥下地,可防治6月上旬發(fā)生的潛葉蠅危害。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隨時觀察田間潛葉蠅和負泥蟲的發(fā)生情況,如果發(fā)生蟲害及時進行防治,潛葉蠅可用 70% 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75g/hm2 進行防治,負泥蟲可用 48% 毒死蜱乳油 750ml/hm2 進行防治;在稻縱卷葉螟、螟蟲二齡期之前,用 5% 銳勁特懸浮劑 450ml/hm2 進行防治;稻飛虱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hm2 或 25% 撲虱靈可濕性粉劑 300g/hm2 進行防治。在水稻分蘗盛期和封行前各施1次 30% 噻呋酰胺懸浮劑 300ml/hm2 ,防治紋枯病。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噴施 40% 稻瘟靈可濕性粉劑1500g/hm2 或 2% 加收米水劑 1500ml/hm2 或 75% 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 450g/hm2 防治稻瘟病,也可以選用其中兩款同時施用[15-18]。
4.5 適時收獲
稻谷完熟達 95% 時是中佳龍粳7003的最佳收獲時期,一般在9月25日 ~10 月5日,于晴天采用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
參考文獻:
[1]鄧偉,張新明.中國水稻種業(yè)發(fā)展歷程研究[J].中國種業(yè),2022(11):1-10.
[2]陳紹榮,邵建華,張明澤,等.水稻綠色栽培減施增效施肥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肥料與健康,2022.49(3):11-14.
[3]王佩旋,李虹穎,張祥明,等.新型穗肥對香糯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21,49(2):143-146.
[4] 涂從勇,劉婉卿,陸秀明,等.加強水稻品種選育,助推種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科企合作探索與實踐[J].廣東農業(yè)科學,2022,49(9):180-188.
[5]高偉.: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譜寫農業(yè)強省新篇章[N].中國食品報,2023-12-22(7).
[6]鄭婭琴,趙品恒,李燕飛,等.不同類型育秧基質處理對秧苗素質及水稻生長的影響[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5(4):44-47.
[7]張家智,趙羽涵,丁俊杰,等“雙免密苗\"技術對寒地水稻秧苗素質及酶活性的影響[J].作物雜志,2025(2):109-114.
[8]周福君,張勝利,董廣林,等.水稻覆膜播種及其配套機具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7(12):36-38.
[9]黃曉群,王瑞英,潘國君,等.水稻新品種龍粳46的選育[J].北方水稻,2022,52(1):49-50.64.
[10]王立志,孟英,項洪濤,等.省水稻冷害發(fā)生情況及生理機制[J].農業(yè)科學,2016(4):144-150.
[11]馬成,聶守軍,劉晴,等.糯稻新品種綏粳20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yè)科學,2019(11):163-165.
[12]王春艷,王立志,李銳,等.水稻冷害VI苗期低溫對水稻秧苗電導率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J].農業(yè)科學,2010(5):21-22.
[13]楊雨春.水稻生育期田間管理措施及氣象條件[J].農民致富之友,2014(6):253-254.
[14]王松,商全玉,殷大偉,等.水稻新品種黑科稻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25,55(2):30-32,46.
[15]劉佳,宋運杰.不同育秧方式對水稻生育期及產量的影響[J].農技服務,2023,40(5):1-3.
[16]張瑋婷.水稻高產栽培管理和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J].種子世界,2025(4):144-146.
[17]莊秀蘭.寒地水稻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新農民,2024(19):59-61.
[18]王龍,唐蕾,孫迪,等.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22,25(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