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轉折中,青年學生自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在近代中國紛繁復雜的道路博弈中堅定地選擇走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其中,于方舟就是從青年學生到共產黨人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是天津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天津早期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重要負責人,不滿27歲就為黨的革命事業壯烈犧牲。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很多詩詞作品,展現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和精神境界。他所作的《租界竹枝詞》以鏡頭形式刻畫出近代天津淪為列強租界后社會風貌演變的縮影,真實記錄了以于方舟為代表的愛國青年因內心的覺醒與目睹民眾的沉淪所產生的巨大情感沖擊,最終參加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本文通過對《租界竹枝詞》的解析,探求作為五四運動參與主體的青年學生如何實現“全人格的覺悟”,并在五四運動后作出順應歷史和人民的道路選擇。
《租界竹枝詞》的創作背景
于方舟(1900—1927),原名蘭渚,字芳洲,1900年9月出生于直隸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俵口村,兄弟5人中排行第五。他出生那年,帝國主義軍隊從大沽口登陸,繼而攻陷天津,俵口村也遭遇了這場浩劫。庚子之難,成為銘刻在中國人民心頭的極其屈辱和傷痛的記憶。父母常給于方舟講述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罪行,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反帝愛國思想的啟蒙。
于方舟自幼聰穎好學,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并非只知讀書,同樣關注著民生疾苦和社會現實。他在《水災雜詩》序中寫道,“津海道各縣水災,莊稼多淹沒。赴津郊沿堤西南行,至暮始歸”。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屢被水災沖擊的狀況一直牽系著他的心,無論是在俵口讀書期間還是赴天津求學途中,他都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創作詩文,揭示民生疾苦和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
竹枝詞,最初是巴、渝一帶的民歌,內容多是百姓借淺顯易懂的鄉音俚語,表達生活艱難或怨苦之情。其七言四句,短小精干,通俗易懂。唐代以后,文人多效仿竹枝詞寫作,使其成為吟詠一方風土、描摹世事民情、表現地域文化的文學樣式。
1917年,于方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直隸省立第一中學堂(今天津市第三中學),來到繁華的天津。當時,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在天津強設租界,在帝國主義勢力最為強盛之時,天津曾設有英、法、美、日、俄、德、意、奧、比九國租界。于方舟看到租界內是洋人、軍閥、買辦及部分諂媚華人的醉生夢死,租界外是勞苦大眾赤貧如洗、朝不保夕的苦難生活,這些激發出他內心想要改變舊中國現狀的吶喊。因此,他以“竹枝詞”這一詩體形式創作了10首《租界竹枝詞》(現存6首,佚4首)。
于方舟對租界情狀的揭示
年僅18歲的于方舟以《租界竹枝詞》作為匕首和投槍,對租界內的“眾生相作了鮮活的描摹和辛辣的諷刺。
安福官僚多如狗,直奉政客滿街走。
逃命司令鬧妓院,敗仗將軍醉酒樓。
這首詞是他對隱匿于天津租界內的下野政客和失敗軍閥的諷刺和批判。北洋政府時期,政權頻繁更替,各路軍閥勢力混戰不休,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那些在政治角逐中下野的政客、敗退的軍閥大多將租界當作政治避難所,用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在租界內購置洋樓房產,過著名為退休、實則觀望時機妄圖東山再起的寓公生活。其中的“安福官僚”是指依附于皖系軍閥的官僚政客集團,因其活動據點在北京宣武門內安福胡同,故名安福系。“直奉政客”則是指直系、奉系軍閥集團。當時,直、奉、皖三大派系軍閥擁兵自重,割據稱霸,輪番憑借軍事實力爭奪北洋政府的控制權。而北洋軍閥內部風氣也十分敗壞,從軍官到士兵大多流連于聲色犬馬。官兵精神空虛,軍紀敗壞,也就無怪乎于方舟所諷刺的“逃命司令”和“敗仗將軍”了。
這些下野政客、失意軍閥聚集于租界內,一方面是因為近代中國政府軟弱,租界享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不受中國政府的法律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租界在官商勾結之下孕育著最暴利、最黑暗的地下產業。因此,《租界竹枝詞》第二首寫道:
鴉片嗎啡海洛因,賭局麻將骨牌九。
巡捕偵探便衣隊,洋行買辦擺花酒。
在租界內,毒品制售、吸食暢行無阻,賭場同樣受到租界當局保護,并從中抽取重稅。這其中尤以日租界的各項地下產業最為猖獗,日本當局授意在租界內開設煙館、妓院、賭場等,對其進行征稅,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嚴重危害中國人身體和財產安全的黑色產業不受法律制裁,在租界巡捕、警察頭目的“關照”下暢行無阻。惡名昭彰的日租界“便衣隊”,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豢養的地痞流氓和漢奸,由日方提供武器彈藥和經費,按照日方特務的要求尋釁滋事、制造暴亂,擾亂社會治安。帝國主義借助租界這塊“國中之國”無所顧忌地開展黃賭毒等產業,牟取暴利,不僅導致中國大量財富外流,更攫取著中國人的志氣、骨氣、精神氣。
此外,租界內還有買辦,即外國資本家在中國開設商行、公司、銀行等所雇傭的中國經理人。毛澤東就曾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在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買辦階層通過商業賄賂為洋商代言,甚至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這也是于方舟在竹枝詞中所言“洋行買辦擺花酒”的佐證。
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滲透下,租界內的社會風氣逐步異化,最直觀的就是金錢關系對一切社會關系的取代。《租界竹枝詞》第四首寫道:
兒女親家金蘭譜,銀魚紫蟹洋朋友。
花旗匯豐老頭票,天棚字畫大狼狗。
租界內結婚、結拜等都成為締結權力與金錢利益共同體的交換工具。于方舟用家鄉寧河的特產“銀魚”“紫蟹”來起到一語雙關的作用,既是指官僚資產階級通過送禮來達成互相攀附的目的,也將這種建立在權錢交易上的官商勾結暗諷為如河里的魚蟹一般臭味相投,沆瀣一氣。其中“花旗匯豐老頭票”一句,是指西方列強在天津開設的外國銀行,如英國匯豐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等。這些外國銀行在天津雇傭的華人經理,通過輔助洋商在華經營貿易和做金融投資,積累了令人不齒的大量財富。詩中所寫的“天棚字畫大狼狗”是民國時期天津有錢人家的豪宅配置,諷刺的就是租界內與洋商勾結的官僚資產階級。
談到近代社會生活“大觀”,不能不提商品經濟的畸形繁榮。于方舟在《租界竹枝詞》第三首和第五首中,對租界內的商業發展、社會風氣、衣著裝扮和娛樂方式等作出犀利凝視:
三
當鋪印子高利貸,綾羅綢緞蘇州頭。
居士彩票姨太太,描眉畫眼假風流。
五
百貨厘金味之素,仁丹牙粉黃醬油。
地痞縣官土財主,腸肥腦滿鬼神愁。
租界內的封建地主階級通過開當鋪、放印子錢和高利貸等非法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他們穿金戴銀、燈紅酒綠的奢侈生活。“厘金”是民國初年征收的一種商業稅,但各省征收章程不一,使其成為貪官污吏中飽私囊、敲詐勒索商民的一種手段。另外,由于西方列強擁有免繳厘金稅的特權,無形中更有利于洋貨的傾銷,這卻不利于我國商品經濟和民族企業的成長發展。而當時國內盛行的洋貨就包括于方舟所提到的兩種日本產品“味之素”和“仁丹”。他在竹枝詞中揭露了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北洋政府官僚仍在用苛捐雜稅壓迫人民,做列強在華的“代理人”,助長洋貨入侵,損害國家利益。在這些封建官僚眼中從來就沒有國家和人民,只有“腸肥腦滿”的私心私利,這樣的政府豈能獲得人民信任,肩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任?身為學生的于方舟已經有了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的強烈使命感,他在領導和組織天津五四運動期間,還組織參與了抵制日貨、喚醒民眾愛國意識的宣傳,這在他創作的《“五四”竹枝詞》中有所體現:
標語條條貼家家,傳單飛舞賽雪花,同胞拾得親親看,不買日貨救國家。
自天津被劃分租界,就有了華人與洋人兩種身份。租界內的華人除了下野的政客軍閥、洋行買辦、封建地主和官僚,還存在著仆役、保姆、洗衣匠、西裝裁縫、馬車馭手及筑路工、掘井工等底層華人。這些情況也體現在《租界竹枝詞》第六首中:
老媽廚子小丫頭,包車鈴鐺紅彩綢。
衛兵馬弁盒子炮,曠古無倫萬惡藪。
租界中的上層人物行止坐臥前呼后擁,出行坐著系有紅綢和鈴鐺的高級黃包車,身邊簇擁著一眾隨從,若是軍閥出行,還會跟著親兵衛隊,耀武揚威。列強在租界引進西方城市化的管理模式,修了馬路、下水道、路燈、公廁等公共設施,建起賽馬場、體育場、球館;但如果沒有底層勞工的辛勤勞動,沒有中國人繳納的大量稅賦,就無法支撐起整個租界的繁榮。中國無產階級付出了艱辛勞動,卻在列強眼中低人一等,在租界創設禁止華人人內的場所,以此來顯示種族身份的優越感。在這樣荒誕的社會現實之下,租界內的所謂大人物卻“安之若素”,甚至丟掉自身的民族身份認同感,追求“洋化”,對列強極盡諂媚,對勞苦大眾則不屑一顧,肆意欺辱。于方舟之所以發出租界是“曠古無倫萬惡藪”的吶喊,并非出于一時激憤,而是在長久觀察和深入思考后意識到的痛心事實:國家尊嚴的喪失會逐漸轉變為國人人格的喪失,最終陷入亡國滅種的深淵。
青年學生的覺醒和選擇
《租界竹枝詞》組詞的創作時間大致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戰結束到五四運動爆發前,從中能夠窺見于方舟是如何實現個體覺醒并作出正確道路選擇的。這也是當時進步青年群體覺醒的邏輯思路。
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以青年學生和新文化教職員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迅速成長,他們對民主的追求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放眼全世界,自覺承擔起尋找救亡圖存道路的歷史使命。這個新興群體成為推進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前行的重要政治力量。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及其勝利為中國的革命道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使這一思想最早在北京大學傳播開來。
于方舟就讀的直隸省立第一中學堂創辦于1901年,是實行新式教育的官辦學校。其選用英文課本授課,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興趣參與社團活動。于方舟就在求學期間組織起以促進德、智、體三育為宗旨的“三育促進會”。在新式學風的熏陶下,成績優異的他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這一時期所寫的文章和詩詞,如《庚子余記》《蠹失錄》等,字里行間充滿著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斗爭精神和對節義忠勇、堅貞不屈民族氣節的呼喚。
從這組竹枝詞能讀出于方舟的內心,他所目睹的社會現狀是列強對中國財富的侵占掠奪,北洋政府黑暗暴力的統治,官僚、買辦腐敗賣國,人民麻木不仁、得過且過,種種情狀讓他對國家的前途命運產生巨大的危機意識,救國救民的理想與昏暗蒙昧的現實之間產生巨大的碰撞,急于呼喚更多民眾覺醒的強烈意愿驅使他們迫切地想為改變這個國家作出行動上的努力。
正如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所寫的:“我們知道了!我們醒覺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洗雪國恥,吾輩自強的民族情緒已經蓄勢待發,只待一粒火星便可掀起燎原之勢。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成為引燃這一民族覺醒浪潮的導火索。青年學生最先采取行動,他們悲憤不已地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散發傳單、發表演講,希望喚醒全社會的愛國救亡意識。于方舟等直隸一中代表和南開中學等學校代表商討建立天津學生聯合會,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于方舟表示:“為奮起救國,‘寧為玉碎,勿為瓦全’。”他還組織成立直隸一中學生救國團,并被推為團長。1919年5月7日,天津十幾所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舉行了“國恥日”反帝示威游行,于方舟被推為游行總指揮。

《租界竹枝詞》體現出于方舟以史入詩、以詩繪史的文學功底,兼具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通過刻畫天津租界內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的真實面貌和時代氛圍,反映出他對近代中國社會現實廣泛而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在揭示社會本來面目的同時,從更深層次上傳達出家國天下的責任意識和人文情懷。以于方舟為代表的青年學生發揮“先鋒”和“橋梁”作用,在自身責任擔當意識覺醒后,積極行動起來,喚醒全體民眾、傳播革命思想。在推動全民族愛國救亡的“社會覺醒”過程中,中國開啟了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近代中國的學生運動自此走向一個新的歷史征程。
[本文系2024年度天津市黨校系統科研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XXTKY24-16),作者系天津市寧河區委黨校助理講師]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