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口老臘肉
城口老臘肉關鍵在一個“老”字。
“老”在歷史悠久。相傳2500多年前,孔子在傳授學問時,其巴地(今重慶市城口縣隸屬于巴地)學生以奉贈巴地臘肉為禮。到了清代,城口老臘肉的制作工藝開始流傳。
“老”在技藝精深。城口臘肉選用的是大巴山高海拔山區散養的土豬,飼養周期長達300天以上,肉質緊實。制作時,用食鹽、辣椒、桂皮等調料腌制,然后把腌制好的豬肉懸掛在高約2米的土炕上,用柏樹枝、青岡木慢火熏烤45天左右,讓香味融合進每一絲肌理。
炕好的臘肉,皮色黃亮而不煙黑,切好后每一片都金紅油潤、肥而不膩,咸中帶甜、咸中帶香。臘肉的吃法眾多,爆炒、清燉,哪怕只是蒸熟搭配白米飯,也是一種享受。如今,城口老臘肉已被端上全國各地的餐桌,成了一道飽含年味的舌尖美食。2007年,城口老臘肉制作工藝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梁平鹵烤鴨
20世紀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人張良俊,偶然發現用香辛料鹵制后的鴨肉十分可口,便開始走街串巷挑擔擺攤售賣。解放戰爭時期,張良俊的后人搬遷到梁平縣(今重慶市梁平區),不僅將鹵鴨制作技藝傳承下來,還對香辛料進行改造,同時加入烤制的工藝,使梁平鹵烤鴨成為一道聲名遠播的地方名小吃。如今,梁平有張鴨子、尹鴨子、胡鴨子、謝鴨子等多個老字號鹵烤鴨品牌,各有風味。今年“五一”假期,梁平鹵烤鴨售賣近30萬只,深受全國消費者喜愛。
梁平鹵烤鴨先鹵后烤,工序繁復,中途還要進行脫脂處理去除鴨肉多余脂肪。鹵烤鴨成品以干、香、瘦特色聞名,干而不燥、口感甚佳,有開胃健脾的功效。2011年,梁平鹵烤鴨相關制作技藝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