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九龍·坡具非凡”,這是2025年重慶市九龍坡區城市宣傳片的主題。
何為大美?在《莊子·知北游》中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指代廣闊天地孕育和包容萬物之美。
九龍坡將“大美”寫進發展定位,落筆瀟灑俊逸。
70多年前,自西南人民藝術學院(今四川美術學院)在黃桷坪落地生根,九龍坡便與“美”結下不解之緣,“畫”成為其最亮眼的城市名片。
70多年來,藝術如同黃葛樹,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以畫筆記錄城市的人文與自然,以美裝飾人們的生活與夢想,九龍坡那些出圈地標、美景,幾乎都被收入藝術家的“畫囊”。
九龍坡把當地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概括為“1167”,就是一個“總體要求”、一個“發展定位”、六大“奮斗目標”、七件“大事”,而建設“九治一體、九龍九美”的美麗九龍坡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何謂大美九龍坡?我們不妨近處細看。走進九龍美景,仿佛置身畫中。
英雄故居,是初心,是出發
在九龍坡區銅罐驛鎮英雄灣村村委會東南側幾百米處,白墻黑瓦的周貢植故居,掩映在綠樹間。1920年,年僅21歲的周貢植,邁出鏗鏘有力的步伐,從這里走上了為共產主義信仰奮斗終身的道路。
周貢植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他回到家鄉重慶,立刻投身革命工作。
一年后,周貢植組織建立了巴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銅罐驛支部。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的火種在這片土地上悄然燃起。不幸的是,1928年3月9日,在重慶興隆巷8號召開中共巴縣縣委成立大會時,時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的傅烈與周貢植等同志被國民黨反動派抓捕。
獄中的周貢植在得知父親想“送人情”解救自己后傳話回絕:“保得了我,保得了其他同志嗎?請轉告父親,兒子不能與他辭行,望他老人家保重。”他還托人傳話勉勵妻子和猶在腹中的孩子,要他們繼續自己未竟的事業。
1928年4月3日,重慶朝天門沙嘴刑場,年僅29歲的周貢植英勇就義。當晚,群眾悄悄收斂了他的遺體,運送回他的故居,安葬在一旁的柑橘林中。
九龍坡的英雄故居中,除周貢植故居外,位于渝州路街道的劉伯承六店舊居亦重要。
1924年到1927年間,劉伯承在此居住,秘密開展革命運動,舊居也成為瀘順起義策源地。瀘順起義雖以失敗告終,卻為黨的革命斗爭積累了寶貴經驗。
革命精神代代傳承,黨的事業人才輩出。在劉伯承六店舊居直線距離約2公里處,“為黨育才、為黨獻策”的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坐落于此。
1951年3月,重慶市委在舉辦了三期“干訓班”之后,正式成立原重慶市委黨校。黨校是什么?“黨校,就是增強黨性的學校?!睆母锩鼞馉幠甏邅淼睦弦惠咟h校工作者,用通俗的語言,精辟地回答了黨校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等根本性問題。盡管黨的理論不斷創新和發展,但黨校的性質、任務始終延續,黨校的紅色基因一脈相承。
伴隨重慶被設立為直轄市,1997年9月,在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二黨校、原重慶市委黨校、原重慶行政學院的基礎上,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組建。組建以來,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積極深化教學改革,充分發揮育人咨政作用,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作出了重要貢獻。
博物洞天,是歷史,是傳承
這是一幅名為《博物洞天》的木刻版畫:畫面主體包括“洞、碑、街”三部分,洞代表防空洞,碑代表“重慶抗戰兵工舊址”石碑,街代表抗戰兵工街。版畫所用材質是三段梨木,形似“川”字,使人聯想到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一座依托抗戰兵工舊址而生的文化地標,承載著民族記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躲避戰火,保障后方武器供給,1940年,前身為漢陽兵工廠的兵工署第一兵工廠搬遷至重慶九龍坡鵝公巖,是當時亞洲最大步槍制造廠。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改造和擴建,九龍坡有了一批軍工產業大中型骨干企業、科研院所,繼續支持國防建設。隨著時間流逝,很多兵工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其承載的記憶依然動人心弦。
如今工廠舊址經過保護性修復,成為以抗戰歷史為主題的“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依托當年開鑿的生產洞體,展覽大量抗戰時期的實物、影像資料等。展廳內,略微泛黃的燈光、墻上的老照片、展柜里的文件,帶人穿越時空,把思緒拉回到那個年代。
這里成為凝聚精神力量的課堂。正如展館墻上的自白:“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p>
銹跡化勝跡,巖洞藏洞天。從抗戰時期的兵工廠到今天的文化地標,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見證了一個民族的苦難與輝煌。在時光洪流里,抗戰精神正以嶄新姿態,滋養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
民主村,是關切,是民生
在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入口的墻上,有一個長約1.8米、寬約1米的“大信封”,上書“美好生活奮斗者(收)”。信封右側,是一個綠色郵筒,左側寫著“一號信箱”?!耙惶栃畔洹睅缀鹾兔裰鞔濉巴g”,承載著70多年的歷史記憶。
20世紀50年代初,國營建設機床制造廠新建家屬區,其中之一就是“民主村”,寓意人民當家作主。建設廠是兵工單位,因此成為重慶市“一號信箱”的主用單位。
“我們屬于保密單位。以前家里給我們寫信,地址都是填‘一號信箱’?!?7歲的朱清武,是建設廠的退休工人。
朱清武說,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通過“一號信箱”,他和下鄉插隊的女友保持聯系,最終走到一起并組建了家庭。對朱清武等老職工來說,“一號信箱”見證了他們的喜怒哀樂。
時光輾轉,“一號信箱”曾一度淡出人們的生活。2021年,九龍坡區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成為市級重點項目。九龍坡區人大常委會充分征求居民意見,讓居民參與城市更新的規劃建設?!霸诿裰鞔甯脑熘屑尤搿惶栃畔洹瘋鹘y記憶元素”便出自居民提議。
居民們對“一號信箱”的深厚感情,讓謝家灣街道人大工委獲得了靈感?!拔覀儧Q定創新‘一號信箱’機制,把人大代表溝通、聯系、服務群眾等工作納入其中。”謝家灣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袁霞介紹,同時,區人大常委會決定加快推進民主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建設。于是,“老信箱”裝上了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內涵”。
民主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成立以來,不斷拓寬線下線上民意收集渠道。居民不僅能寫信投到實體“一號信箱”提建議,還可以通過社區居民微信群、“碼上找代表”小程序及社區干部等渠道,反映意見建議。
民主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伍成莉,向記者講述了一段親身經歷——
民主村有一對老兩口住在8樓,老奶奶因生病行動不便,鮮少下樓。2024年,該樓棟有居民提出安裝電梯,老爺爺就和社區工作人員一道,用親身經歷說服鄰居簽字同意,最終電梯得以成功安裝。電梯運行那天,老兩口特別激動,盡管正值酷暑,老爺爺還是用輪椅推著老奶奶,試乘了這部承載民意、順應民心的電梯,實現了“上下樓都方便”的愿望。
“看著老人眼中的淚光,我想這應該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基層的生動實踐。”伍成莉動情地說。
大城中梁,是責任,是脊梁
中梁山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
彼時,這里被稱為冷水埡。清末,這里建起人和鄉;1962年,更名為中梁山街道。
20世紀80年代,中梁山因石灰巖資源豐富,成為石材開采重鎮。采石場的掠奪式開采,削掉了一座又一座山頭。連片礦坑觸目驚心,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中梁山的命運轉折始于2003年重慶市實施的“凈空工程”。采石場被關閉,掠奪式開采就此踩下剎車。然而,“閉關療傷”的中梁山,急需“輸血”恢復元氣。
2014年,九龍坡區啟動中梁山生態搬遷工程,華巖鎮中梁村、云峰村的村民遷出深山,礦山修復與生態治理同步推進。與此同時,九龍坡區以相鄰村(社區)邊界、公路、中梁山國有林場為界,把華巖鎮和中梁山街道地域重新劃分為南北兩塊——界線以北為中梁山街道,界線以南為華巖鎮(注:2001年至2014年,華巖鎮、中梁山街道實行合署辦公)。
生態修復不僅是“覆土植綠”,更需探索可持續“造血”模式。九龍坡區堅持規劃引領、保護先行,按照“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導入”理念,開展全市首個生態保護修復、城鄉融合、城市更新“三位一體”規劃試點。
如今,在中梁山已建成的礦山公園內,還打造了塑膠步道、城市田園、大地樂園、露營基地,市民可在其間享受山野情趣。2023年,中梁山礦山公園入選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成為全國生態治理的示范標桿。
這座曾經負重前行的山脈,如今正以“城市綠肺”的姿態,為重慶注入生機,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寫下綠色注腳。
西彭鋁都,是實干,是擔當
今年是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廠60周年。它用60年的奮斗歷程,書寫了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1965年,西南鋁加工廠(西南鋁前身)開工建設。第一代西南鋁人心懷三線建設使命,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西南一隅,在缺乏現代化設備的情況下,篳路藍縷、從零起步,建起中國鋁業的王牌企業,也因此有了后來因鋁而建的西彭鋁都。
當年西彭只是一個小公社,用西南鋁原副廠長孫桂復的話說,西彭是“從一片稻田變成了今天的現代化城鎮”。1964年11月,孫桂復等“先頭兵”來到重慶,在九龍坡楊家坪開展西南鋁籌建工作。當時西彭沒通公路,一大早從楊家坪出發,先坐車到璧山,再到西彭,抵達時天都快黑了。
當年,盡管各方面條件艱苦,但西南鋁人斗志昂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西南鋁原職工大學黨總支書記孫寅生曾是籌建西南鋁的“先頭兵”之一?!皝磉@(西彭)一看,青山環抱,起伏不平,中間是平地……交通不方便,但確實是個隱蔽建廠的好地方。”孫寅生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如此寫道,“回想起西南鋁建廠的一幕幕,我們不后悔,建設西南鋁是我們一生的驕傲?!?/p>
60年奮斗歷程中,西南鋁勇于自主研發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不斷打破國外壟斷,全力滿足國家重點工程鋁合金材料需求。“蛟龍”入海、“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國產大飛機C919投入運行……在一個個國家關鍵項目上,都有西南鋁重大技術突破和材料創新作保障。
作家何建明在《國色重慶》一書中,贊揚西南鋁人:“我們就是一批無私奉獻的軍工將士。”正是這種“為國而生,以鋁報國”的情懷,讓一代代西南鋁人揮灑汗水、凝聚智慧,鍛造出“國之重器”,挺起了“國之脊梁”。
動物樂園,是自然,是和美
重慶動物園位于九龍坡楊家坪,承載著幾代重慶人的童年記憶:旋轉木馬、碰碰車、湖上泛舟……四川美術學院教授黃越正是在九龍坡長大的“重慶小孩”之一,西區公園(今重慶動物園)是他兒時的一方樂園。
“那時的動物園,遙遠而令人向往。為節約8分錢的公交車費,我們常選擇走路去,一路上別提有多興奮……”成家立業后,黃越帶著自己的小孩去動物園;成為教師后,他又帶領學生去寫生。
這座始建于1953年,于1955年正式開放的樂園,曾見證毛澤東同志視察時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的殷切囑托。動物園也經歷了從11種、60只動物到240余種、4000余只動物的蛻變,是全球擁有大熊貓最多的動物園。
互聯網時代,隨著重慶動物園“網紅大熊貓”出圈,這片樂園不再僅僅是重慶市民的樂園,還給全國網友帶來歡樂。
2023年5月的一天,當飼養員為大熊貓準備的“九宮格水果火鍋”端上露天餐桌時,未曾料到這個創意會迅速登上熱搜榜?!半p雙”“重重”“喜喜”“慶慶”四只大熊貓圍坐啃食“火鍋”的畫面,點燃全網熱情。
在網紅經濟浪潮中,重慶動物園展現出驚人創新活力。打造“渝可渝愛”“四喜丸子”等頂流“動物明星”;以熊貓IP為核心整合資源,開發“蟲動”系列文創產品;開展“小小飼養員”“夜探動物園”等科普研學活動,讓市民、游客體驗動物園的別樣“打開方式”。
這些新業態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收的同時,價格低廉的門票始終保持著惠民溫度。
2025年,重慶動物園迎來建園70周年。這座承載著幾代人情感的樂園,既留存旋轉木馬的童年回響,也奏響著新媒體時代的流量樂章,更孕育著文旅融合的無限可能。
美術半島,是詩意,是夢想
黃桷坪或許是重慶最文藝的街區。它的文藝氣質,來自歲月積淀。
70多年前,重慶開往成都的第一列火車從位于黃桷坪的重慶南站駛出。1950年,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部分骨干南下,在黃桷坪建立了西南人民藝術學院。
不久,黃桷坪的又一個重要角色登場。1954年4月20日,重慶發電廠舉行發電剪彩典禮。當年4月和7月,兩臺1.2萬千瓦的機組相繼建成,扭轉重慶解放之初“油燈反比電燈明”的局面。今天,聳立在九龍半島的地標建筑——兩座高240米的煙囪,見證了曾經的輝煌。
進入新時代,兩座煙囪先后“熄火”。而隨著川渝高鐵網絡提速“織密”,重慶南站在發走最后一趟“慢火車”后,停辦客運業務,進入擴能改造階段。
熄火的煙囪、停運的火車,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但對于當地居民來說,也難免失落。銹跡斑斑的工廠、日益陳舊的街區,如何煥新?
城市更新的途徑有很多,黃桷坪的做法,或許是最浪漫的——用畫筆給街區穿上新衣。四川美術學院的師生們,成了黃桷坪舊城改造的先鋒。
2006年底,在時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的倡導下,師生們采用修舊如舊、新建如舊的原則,對黃桷坪老舊街區進行涂鴉藝術改造。歷時5個月,黃桷坪涂鴉藝術街一經面世,驚艷眾人。長約1公里的街道兩旁,37棟樓的外立面繪滿藝術作品,被譽為中國最大涂鴉藝術作品群。
“永遠就是載入歷史的東西。”重慶本土作家吳景婭在文章《黃桷坪悠遠的擔當》中,如此描繪涂鴉藝術街給人的震撼。
當年的師生們在墻體上揮動畫筆時,可能未曾想到,十多年后,會有更大藝術手筆,扮靚大半個黃桷坪。
2020年5月,重慶美術公園落戶九龍半島。重慶發電廠工業遺址被規劃為重慶美術公園核心區。原廠房被改造成博物館、創業空間,部分廠房保留原始風貌。兩座煙囪經過結構加固和涂裝恢復,成為“雙子煙囪燈光秀”的主角。
創造力,是黃桷坪經久不衰的核心,更是這方水土之上,人和事互相成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