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7日,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法院、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人民法院、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人民法院聯合舉辦“川渝司法協同創新 共建法治化營商環境新生態”成果發布會,一組組數據抓人眼球——
在司法服務方面,三地法院已實現線下服務“一窗通辦”、線上訴求“一站解決”,2024年以來累計服務重慶、四川籍當事人超15萬人次……
在異地執行方面,共同建立“線上信息共享+線下資源互補”機制,2024年互辦委托執行事項1923件次,平均辦理時長縮短5天,執行到位金額超10億元……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堅持“勝訴權益保障”與“保護發展”并重,2024年共為4256家企業修復信用……
“信用修復”,是此次發布會的“高頻詞”。企業信用修復的重要性在哪里?川渝法院又是如何為企業修復信用的?4月中旬,記者來到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法院,一探究竟。
發展大局與司法實踐的緊迫需求
4月16日上午9時30分,涪陵區人民法院,不少群眾正排隊等待安檢后入內辦事。
2024年,涪陵區人民法院共受理案件24419件,審執結22542件,法官人均結案370件,審執質效躍升至重慶市法院第一方陣。
在辦理大量案件的同時,考量如何滿足當事各方的多元司法需求,是法院工作改革創新的實踐源泉。
“近年來,我們辦案中發現,大量企業的訴求反映已不僅滿足于案件的公正高效辦理,其中因曾經涉案導致的信用受損已成為當下司法服務亟待解決的一個普遍問題。”涪陵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執行局局長王紅君表示。
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失信被執行人”記錄已超800萬條,其中不乏企業主體。
如果一個企業有著“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失信”等涉案記錄,后續將面臨融資貸款受阻、無緣招投標等情況,進而影響正常生產經營,甚至資不抵債導致破產。
“法有尺度,亦有溫度。并非所有涉案企業都存在主觀惡意,連環債務、暫時流動性危機、客觀履行不能等現象也很常見。‘辦一個案子,倒一家企業’,在辦案人員心里是難以接受的。‘減存遏增、標本兼治’刻不容緩。”王紅君說。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執行工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為市場主體“解困”,為失能人員“松綁”,人民法院應當有所作為。
經過多方論證,王紅君提出,開展涉案企業信用修復。
對此,涪陵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孫養統高度重視,組織研究形成方案匯報給涪陵區委和上級法院,最終得到重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的認可。
迅速反應并形成方案的背后,是司法經驗的體現。
2024年初,涪陵區人民法院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實踐基地在涪陵高新技術開發區揭牌,針對合同簽訂履行是否存在風險、是否存在內部管理漏洞等問題,給轄區多家企業出具法治體檢報告,為后期開展川渝司法協作、企業信用修復奠定了基礎。
“涪陵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支點,如果我們能聯合四川當地人民法院,開展跨域協作,肯定事半功倍。”孫養統表示。
很快,有著相同想法的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人民法院、南充市順慶區人民法院加入司法協作的陣營。
2024年3月27日,三地法院簽訂《涉案企業跨域司法協作協議》,標志著三地法院在同一個協同框架下,實施司法服務、多元解紛雙輪驅動,構建“制度共建、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三大區域司法協作新格局拉開序幕。
其中,以信用修復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川渝司法協作實踐,不斷助力企業“誠”風破浪。
司法懲戒與善意執行的兼容并蓄
“去年4月,公司申報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時,因有被采取限制高消費措施記錄而未通過初審,我們第一時間找到涪陵區人民法院尋求幫助。”涪陵本地某企業法務部負責人游某回憶,法院依法審查后,很快為公司開具了《信用修復證明》,公司得以順利獲評。
“這個企業有著優良的業務基礎,并且主動履行了支付義務,具備很大的信用修復價值。”王紅君表示,類似這樣的柔性執行、以民為本的案例,川渝三地法院辦理過不少。
四川省廣安市某醫院是當地一家為周邊數千名群眾提供就近醫療服務的企業。2019年至2022年期間,醫院因經營不善,前后向多人借款達200余萬元,但狀況仍未改善,被債權人訴至法院,后被判償還債權人本金及利息,醫院無力償還成為被執行人。
“按照以往的執行流程,需要凍結醫院賬戶和查封處置財產,但這樣會妨礙周邊群眾就醫。”廣安市廣安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楊珊表示,案件執行在保障債權人權益的同時,也要給予被執行人必要的生存空間。
最終,在廣安區人民法院充分調查與積極調解下,當事各方簽訂了分期還款協議,醫院如期還款。
在川渝司法協作進程中,這樣兼顧法理與情理的案例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涪陵區人民法院滾動解封、放水養魚,通過執行和解替代傳統機械式拍賣,最終實現老百姓住上新房、開發商存續發展、債權人收回債權的三贏局面;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人民法院針對150余名出租人與商業管理公司的委托糾紛,以分期約定償還替代查封門店、納入失信名單的方式,讓出租人拿回租金的同時實現了核心商圈的商業穩定……
“信用修復是針對積極履行義務、糾正失信行為的企業,對于存在主觀故意、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我們依法懲戒絕不手軟。”王紅君表示。
去年一個系列案件,令他印象頗深,這個企業僅在涪陵法院作為被執行人的案件就多達24件,每個案件標的不大、該企業有還款能力,但企業負責人的態度十分“囂張”。
法院在對企業名下財產摸排后發現有一筆大額轉賬,金額可覆蓋全部涉案債務,但在接到報告財產令后卻不如實申報財產,也不及時履行還款義務。
王紅君局長當時忍不住向他質問:“你們把錢轉移為何不依法還款?”對方狡辯稱自己沒有錢還。
“規避執行、逃避執行,可能會被司法拘留。”王紅君說,對方卻回應“嚇唬誰呢”。
但令被執行人沒想到的是,涉及24個案件的數十次違法行為面臨多種司法懲戒,可不是一次司法拘留這么簡單。迫于強制性司法措施的強大震懾,沒過幾日,被執行人便主動還清了債務。
“對于這種歪風邪氣,司法懲戒十分有必要。”王紅君說。為此,涪陵區人民法院拓展綜合治理“執行難”大格局,與公安機關、拘留所等開展跨域執行協作,僅2024年涪陵區公安機關協助帶回被執行人499人,其中437人全額履行或達成和解。
信用“急救”與企業“造血”的長效合一
2024年底,重慶涪陵某工程技術公司遇上了大麻煩,數筆銀行貸款即將到期,而公司因有“被執行人”記錄,無法通過銀行的信用審查,需一次性付清所有銀行貸款,這將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嚴重影響正常經營。
公司負責人找到涪陵區人民法院,希望法院能組織他們同申請執行方居中調解。執行人員在詳細了解公司的經營現狀后,將雙方邀約至法院。
“實際上這件事原本可以和和氣氣解決,被執行企業也有一筆債權是年底到期,如果雙方能在判決之初好好溝通,客觀陳述當前困難,協商延期到年底償還,可能就不會成為被執行人。”王紅君說,在調解現場,申請執行方了解到實際情況,被執行方主動向申請執行方道歉并提供第三方擔保,申請執行方當場向人民法院申請解除了對被執行方采取的查控措施。
誰料,銀行信用審查還是沒有通過。原來銀行后臺系統仍然存有公司的涉訴涉執信息。
面對高額的還貸壓力,公司負責人再次找到法院。
“我們跑銀行做了不少工作,銀行方面同意暫不要求一次性償還貸款,但必須有法院開具的證明才行。”王紅君說,只要銀行同意,那他們就加班加點干。
很快,被執行人支付完畢合同欠款后,法院立即審批并簽發了信用修復證明,企業信息軟件公司也將涉執信息進行了消除,這家企業終于可以正常還貸了。
給民營企業松綁“救急”,彰顯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但光救急還不夠,企業要長期平穩地發展,還需長效機制的介入。
“要科學界定‘有財產不履行的失信’與‘誠信但客觀無履行能力的失能’兩種情形,實行失信失能分級分類管理。對‘失能不失信’的被執行人暫時免予信用懲戒,實施‘不納入失信人員、不限高、不凍賬、不影響生產經營’的‘四不’保護措施,助力企業正常開展行政審批、銀行授信、融資貸款、評選表彰等活動,通過‘放水養魚’等助企紓困舉措,實現雙贏多贏共贏。”孫養統表示。
“實行失信失能分級分類管理,需要全面排查企業涉訴涉執情況,科學界定企業是否誠信。”王紅君解釋,失信失能狀態并非固定不變,應當根據客觀實際動態調整。
失信失能分級分類管理機制的推出,讓企業不再因涉案而束手束腳,“信”步向前。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張恒表示,三家法院現在已經形成了機制,將持續推進川渝司法協同創新工作,拓展協作領域,打造司法跨域協作的“川渝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