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米跑出7秒26,100米跑出11秒29,200米跑出22秒97,不斷刷新全國和亞洲女子U18紀錄,“跳級”參加成人比賽,竟屢屢站到領獎臺中間,成為中國女子短跑史上最年輕的“小飛人”……這是寧波少女陳妤頡在國內國際田徑賽場上亮出的優異成績。要知道,她只有16歲,還是個花季中學生。
回頭看看這位小姑娘的成長軌跡,會更為吃驚:以200米為例,13歲她跑出24秒48,14歲23秒61,15歲23秒19,16歲一舉沖破23秒大關。在中國短跑史上,這種穩中躥升的躍進態勢并不多見。在國內15-18歲年齡段的歷史排名中,只有當年的“亞洲飛人”李雪梅18歲時跑出22秒93,比陳妤頡更快。
從技術層面,行家們對陳妤頡更是看好:速度耐力好、步頻快,“后半程發力”的特點鮮明。2025年4月26日,世界田聯鉆石聯賽廈門站女子200米比賽中,她的后程100米只用了11秒27,在所有選手中排名第二。還有她那身體傾斜角度更為優化的獨特彎道技術,配合4.8 步 / 秒的高步頻,讓她在彎道階段頻頻領先對手。世界田聯的一位分析師看后嘆道:“她跑彎道像在畫弧,身體傾斜21度,髖部轉動47度,簡直是藝術品!”英國《衛報》稱陳妤頡“像是重寫了女子200米的戰術教科書”。
田徑迷們對這位追風少女的贊譽和稱謂更是五花八門:田壇的中國新星、中國短跑的新火種、小孩姐,小飛人……
這位2008 年底出生的寧波少女天生流淌著運動血液。其父母都是短跑好手。父親 100 米跑出過 10 秒 80 的國家一級運動員水平,母親是浙江省體校培養的短跑健將,100 米 11 秒 94。從一年級第一次參加校運會起,陳妤頡就展現了超出同齡人的運動天賦。2015年,在校運會60米決賽中,她一騎絕塵,破了校紀錄。

不過,陳妤頡當初的運動愛好和父母的專項選擇并不是田徑。她練過跆拳道,打過網球,也取得過一些成績,但因為身形嬌小,怎么都突破不了自己的瓶頸。幸運的是此后她遇到多位識才又敬業的老師和教練,使她的田徑天賦得以及早發現和施展。其中,小學田徑隊的潘才多老師值得說一說。
在校運會上看中陳妤頡后,潘老師立即邀請她加入校田徑隊。但陳妤頡的父母不想讓孩子朝著田徑方向努力,而希望走李娜的網球路線。潘老師不放棄,細心分析孩子的網球水平和田徑發展:陳妤頡練了一兩年網球,一直停留在寧波市第五六名的水平,而她的田徑項目沒入門,就是同年齡段的佼佼者,甚至比高幾個年級的姐姐們跑得還快。由此,潘老師確信陳妤頡是一塊田徑運動員的好料。于是,他耐心做家長工作。此外,在他帶領下,小學田徑隊培養出很多優秀的田徑運動員,孩子們的學習也得到重視,這一切打動了陳妤頡的父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們讓孩子參與校田徑隊的訓練中。就這樣,陳妤頡開始田徑起步。
陳妤頡特點明顯:個子小、體脂低、頻率快,但腿抬不高、步幅小、擺臂不規范。潘老師通過高抬腿、跑步幅等方法試圖增加她的步長,成績卻沒有提高。一次省級田徑培訓中,有位專家講到,要發揮運動員的長處。于是,潘老師大膽嘗試,不破壞陳妤頡原來的動作,從步頻和基礎體能入手來訓練,項目定位從60米開始,還與其父母不斷溝通交流,沒想到孩子成績突飛猛進。

為了打好陳妤頡的田徑基本功,潘老師創編了以墊子、實心球、欄架、杠鈴片、繩PLAYING AREA 賽場亞錦賽女子200米決賽上,陳妤頡(中)率先沖線。梯等器材和訓練各方面能力的內容,通過音樂剪輯制作出發展核心力量的一套訓練法。陳妤頡有事不能訓練時,他會布置一些家庭基礎體能類內容供其訓練。
2018年10月,陳妤頡第一次參加區級田徑比賽,就以100米14秒46、60米9秒08的驚人成績拿下雙冠,家長也認識到女兒的田徑天賦和潛能。2020年陳妤頡以小代大參加浙江省青少年田徑比賽,以100米13秒47獲得小組第一名,第二年以12秒81的成績獲得冠軍。每次賽后,潘老師都會跟陳家父母聊起孩子的成長速度和專業發展,家長終于認可了孩子的發展方向,陳妤頡也正式踏上田徑專業之路。
“我就是想跑得更快一點!”今年世界田聯鉆石聯賽廈門站女子200米比賽后,氣都沒喘勻,陳妤頡就對著鏡頭這樣說。2025亞錦賽贏得200米冠軍后,她表示:“今年希望能把少年紀錄一次性破到底。”這些話聽起來樸實無華,卻是她內心愿望和訓練動力的體現。
雖然天賦出眾,但比天賦更出眾的是這位少女的意志。無論訓練和比賽,她從來不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我不是天才,只是比別人多跑了幾步。”連她的啟蒙教練都這樣評價弟子“這孩子把天賦當臺階,每天都在往上爬。”
田徑運動本就艱苦而枯燥,每天150個深蹲、30組沖刺跑……諸如此類的大量重復性訓練考驗和磨礪著這個花季少女,連暑假都要投入到訓練場上。為了改變上肢擺臂與下肢跑動的不十分協調,她每天要練習擺臂幾百次。難得的是,這個愛看動漫的姑娘總能笑著面對一切:“就像打游戲,每關都要想辦法突破。”教練還透露:“她訓練時總說自己‘再練五分鐘’,結果一練就是兩小時。”
陳妤頡解釋說:“其實可能就是比較喜歡找‘虐’,越覺得累,越覺得困難,我就越想征服它。我感覺我就像那種攀巖的人一樣,用手指尖、腳趾尖摳著每一寸巖壁,一點點地向上爬。” 她最喜歡的歌詞是:\"我曾跨過山海,只為與你并肩。”
面對傷病,她更是表現出超出年齡的成熟和堅毅。2024 年利馬世青賽上,陳妤頡右腳嚴重扭傷,醫生建議靜養3個月。但不到一個月,她就帶傷參加了全國錦標賽,并在成年組100米比賽中跑出11秒41的成績,奪得銅牌。
田徑亞錦賽前的一次訓練中,起跑器突然松動導致她摔倒,膝蓋和手掌鮮血直流。教練組擔心影響比賽,她卻在簡單處理傷口后說道:“這點傷算什么,我還要拿金牌呢!”最終她不僅按時參賽,還刷新了個人最好成績。
陳妤頡成長迅速,與其科學訓練比賽、身心全面發展不無關系。
從開始練習田徑起,陳妤頡就一直保持走讀的節奏:一邊在學校上課,一邊去體校訓練。上了高中,她仍然保持這樣的習慣。教練吳亞存也支持陳妤頡的這種選擇。比起拼強度,他更在意陳妤頡的訓練效率,平時每周檢測其生理生化指標,確保她訓練負荷不透支,保持零重大傷病。他認為,人在緊張和松弛相互交替過程中,才能得到成長。學習能夠提高人的認知。學習多了,以后成長起來就是青出于藍。如果沒有知識的支撐,沒有底層的邏輯,可能很迷茫。
不僅如此,陳妤頡還接受了科學的體能、技術和心理等多方面訓練。賽前,她常在休息室閉目養神,耳機里放著節奏感爆棚的音樂,腦子里一遍又一遍過著賽道節奏。比賽中,她努力屏蔽一切雜音。“ 我就在腦子里跟自己聊天,告訴自己‘ 踩穩,沖!’”世界田聯的心理分析報告給她的專注力打了92分,甩開同年齡選手平均75分的水平一大截。
在亞錦賽女子200米決賽前20分鐘,吳亞存收到陳妤頡的微信,說她頭暈、胸悶。吳亞存知道,這顯然是大賽壓力導致的應激反應。但讓他安心的是,經過短暫調整,陳妤頡很快就把這種情緒控制住了。十幾分鐘后,她像以往那樣,面帶笑容出現在賽場上。

陳妤頡說:我相信我緊張,對手肯定也很緊張,我越是展現得從容不迫,對手就會更緊張。其實去年整個賽季的狀態是非常內耗的,跑著跑著突然一下想通了,我一定要拿下第一,不想拿第二。可能在自己的極限上再上一點,就拿下了那枚金牌。
這種心態帶來的效果在田徑亞錦賽女子200米決賽上得到驗證。最后階段,亞運會和亞錦賽雙料冠軍、新加坡老將佩雷拉一直緊咬不放,越追越近,眼看齊平了。關鍵時刻,陳妤頡頂住壓力,僅領先0.01秒,率先撞線,22秒97奪得冠軍,比她個人最好成績22秒99提升了0.02秒,同時再度刷新亞洲少年紀錄。
人們普遍看好這位少女“小飛人”的未來。吳亞存說,陳妤頡遠沒達到自己的最好狀態,還有提升空間。接下來的訓練,得繼續發揮她腳步頻率快的優點,爭取兩年內把每一步的距離拉長到2.1米。要想在女子100米這個項目上具有國際大賽競爭力,必須跑到11秒以內才行,期待陳妤頡能早點做到。
面對人們的熱望,陳妤頡的答復理智而機智:“當下,自己熱愛田徑是唯一確定的事情。比好每一場比賽,一步步通往下一屆奧運會,比暢想5年、10年后的未來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