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正成為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目前,全國5A級景區數字化改造完成率100%,4A級景區達到92.3%,VR、XR、AI等新技術正在為游客創造全新的文旅體驗。
如何讓沉睡的遺產“活起來”,讓厚重的歷史“潮起來”,讓靜態的文化“動起來”,成為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要課題。科技的飛速發展為這一課題提供了破題之匙。以科技為驅動、以媒介為載體、以文化為內涵,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經濟潛力,讓科技的“筋骨”支撐起文化的“血肉”,文旅融合發展潛力無限。
打破認知壁壘,拓展文化普惠邊界。文化傳承的挑戰之一在于如何跨越時空、突破圈層,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和理解。傳統方式往往受限于物理距離、時間限制和專業門檻。數字技術的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著文化感知方式,降低了歷史文化的認知門檻和傳播成本,拓展了文化價值的普惠邊界。
從經濟層面看,這種“數字可及性”還擴大了潛在的文化消費群體。原來只有少數研究者和到訪者才能接觸到的專業文化資源,現在面向億萬網民開放,形成了巨大的流量入口和關注焦點。文化遺產也不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數字空間里的共享資源,是激發社會文化興趣、培育潛在消費群體的“引流器”。科技不僅拓展了文化傳播的邊界,更開拓了消費市場的發展思路。
重構體驗維度,激發文旅創新動能。文旅融合的更高境界在于讓游客從“觀看者”向“參與者”乃至“價值共創者”轉變。比如,湖南博物院用AI還原“辛追夫人”,將考古研究轉化為可交互的場景,實現了文化傳播從“單向灌輸”到“具身參與”的升級。科技賦能場景創新,越來越多的傳統景區成為虛實共生的“超級文化入口”。“線上虛擬體驗+線下實體消費”的雙向導流模式,正在重塑文旅融合發展邏輯。
深挖文化富礦,釋放多元價值潛力。從基于數字技術實現文創產品形態革新,到利用文化IP打造數字新場景,再到文化產業鏈的全要素改造……科技賦能下,古老的文化符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科技為文化價值轉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推動傳統文化要素實現價值重構與活力再生。比如,黃山推出“先游后付·信用游”方便游客出行,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深圳通過文化科技集成系統的搭建,打造技術、娛樂、商業聯動的文旅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型。
用好科技這支“神來之筆”,飽蘸文化濃墨。起筆于打破傳播邊界的普惠初心,讓文化觸手可及;運筆于重構體驗維度的創新實踐,讓歷史鮮活生動;落筆于激活產業生態的價值創造,讓融合迸發活力。
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更加需要提升科技支撐水平,聚焦文旅融合發展重大戰略和現實需求,全面提升文旅科技創新能力。當然,科技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統籌謀劃。當科技創新深度融入文化基因,未來收獲的將不僅是傳統產業升級的經濟答卷、新業態涌現的市場活力,還有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全新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