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重慶市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向陽街,一臺灰色配電箱正經歷一場“魔法蛻變”。
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的大學生半蹲著,耐心指導身旁重慶市人民小學的“小畫家們”為線條填充上色:“小熊的蘋果要再紅一點,對,就像紅領巾的顏色。”
歡聲笑語間,童真與想象在畫筆尖盡情流淌,棕熊憨態可掬地抱著紅彤彤的蘋果,大熊貓津津有味地啃食金燦燦的橙子……豐收景象躍然“箱”上。
這一幕,正是從兒童“踮起腳”到城市“俯下身”的生動寫照。長期以來,城市習慣從成人高度規劃街道、設計設施,直到“蹲下身”才驚覺:對成人恰到好處的臺階高度并不適合兒童,精心打造的游樂設施也可能與兒童的喜好相去甚遠。
城市由成人建造,卻不應只服務成人。如何讓城市多些“孩子氣”?
近年來,上清寺街道堅持從“一米高度”審視空間、定義教育、實施治理,實現了從“替兒童做主”到“讓兒童參與”的轉變。今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二批)》,上清寺街道兒童友好街區建設經驗做法上榜。
這個街道正用實際行動證明,當城市俯身“平視”兒童,尋常街巷也能綻放出令人驚嘆的生機與溫度。
看,街巷“長”出“孩子氣”
6月23日,漫步在煥新后的向陽街,恍若置身童話繪本。堡坎上《窗欞童夢》彩繪記錄著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路口標識牌源自孩童歪歪扭扭的涂鴉,社區地圖也披上五彩斑斕的卡通外衣……這些由兒童主導的空間設計,將沉寂已久的老街點染成一座趣味盎然的“童話王國”。
向陽街曾是重慶市人民小學的內部通道,緊鄰向陽電影院,承載著幾代人的山城記憶。時過境遷,影院已不復存在,但老街仍是許多學生上下學的必經之路。
“為讓老居民的童年記憶集體返場,同時讓小主人們的憧憬成為現實,我們與上清寺街道和四川美術學院合作,共同啟動了兒童友好藝術街區共創活動。”重慶市人民小學總務主任宋興奎道出向陽街改造的初衷。
為兒童而改變,就要讓他們成為“主筆人”。活動啟動后,兩校師生穿行老街、收集照片,觸摸街巷的歷史脈絡;街道工作人員與川美創作團隊多次深入課堂,收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改造建議。不久后,由童趣靈感“澆灌”出的《兒童友好公共裝置藝術設計方案》“破土而出”,大學生與小學生結成“共創搭子”,讓無數奇思妙想在向陽街具象成型。
行走其間,宋興奎指著圍墻上一幅生動的瓷磚畫,興致勃勃地說:“看,這就是住在我校貓舍的‘明星’——三花貓和奶牛貓。征集意見時,不少學生建議將毛茸茸的小伙伴‘搬’到墻上,童趣十足的《三花和奶牛》便誕生了。”
上清寺街道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郭易認為,建設城市兒童友好空間,不僅要將自然、藝術、趣味的設計元素和激發兒童創造力、想象力的色彩搭配融入其中,更需精準適配兒童的生理特點,確保公共設施尺度適宜、使用安全。
這份貼心,早已在上清寺街道扎根抽枝,結出碩果:曾家巖社區撤下辦公椅,為參加假期托管班的孩子換上兒童專用桌椅;中四路兒童友好館內,閱讀、游戲、學習、手工等功能區一應俱全;依托山城步道打造的3條兒童友好出行路徑,沿途“一米高度”標識牌格外醒目;街道多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母嬰室、兒童活動空間都已加裝防撞條、防滑墊……
“不久后,立交橋下的體育場、崖壁旁的野趣公園、洞穴里的探秘空間會陸續上新,兒童友好空間的覆蓋面將進一步拓展。”郭易滿懷期待。
瞧,孩子給教育當“編劇”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得到各民主黨派、各階層代表人士的熱烈響應……”不久前,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內,重慶市渝中區德精小學校學生郭嘉薇身穿“小蘿卜頭小記者團”紅色馬甲,指著一組1948年至1949年間民主人士一路北上的老照片,將塵封的歷史娓娓道來。
“與傳統的講解不同,這些故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我們自己‘挖’出來的。”郭嘉薇揚了揚手中的采訪本,興奮地說。
為何說是“挖”出來的?德精小學新聞中心主任曾靖洋笑著揭開謎底:“我們先教會學生新聞采寫的基本功,再讓他們帶著問題探索。通過現場觀察、史料求證、人物訪談等方式,像尋寶一樣,深入挖掘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提煉出獨一無二的講解詞。”
打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引導孩子們主動探尋知識。這一幕,僅是上清寺街道探索兒童友好課程的一個微小切片。
上清寺街道學校林立,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多個階段教育。
“兒童成長如同樹木生長,各有其序。”上清寺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人大工委副主任萬利平說,“為契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我們設計了階梯式課程:0—6歲‘上萌天使’早教托育、6—12歲‘清禾童夢’寒暑期托管、12—18歲‘寺翼青春’職業體驗。”
“真正的教育,從不拘泥于書本”,街道深諳此道,教育被延伸至課堂外,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足了。他們走進周公館等舊址參加“行走的思政課”,沿著先輩足跡追尋紅色記憶;他們在“米寶寶街角”感受五谷雜糧的真實觸感,在歌曲中學習用餐禮儀;他們前往重慶宋慶齡舊居陳列館等地,體驗秘書、司庫等職業……
教育的圍墻,在一次次行走、一場場體驗中被打破,兒童教育也實現了從“單一學校教育”向“家校社共同育人”的轉變。
改變遠不止于形式,教育載體也迎來了新變化。
“孩子不僅是知識的接收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萬利平說,“只有孩子知道自己最渴求怎樣的課堂,因此從課堂設計到教具制作,我們都鼓勵孩子參與其中。”
中四路兒童友好館就是一個生動例證。館內不僅擺放著孩子們的畫作與手工藝品,還珍藏了兒童親手繪制并被編印成冊的原創繪本《神奇的水壺》《發發小鎮》,教師與兒童共創的閱讀課程手冊《讀懂中四路》《失蹤的上清寺》,孩子真正成為教育的主角。
聽,兒童成為治理“當家人”
6月17日,夏意正濃。曾家巖臨崖步道上,園林工人攥著油亮的修枝剪為一排排樹木修枝減負。
“此前,有小朋友反映,持續高溫下,樹木水分蒸發快、相對脆弱,一旦遇到大風天氣,極易斷裂脫落,存在安全隱患,街道隨即組織園林工人對該路段樹木進行全面排查和修剪。”郭易的介紹,印證了兒童意見在街道決策中的分量。
這份重視并非偶然,早在3年前,上清寺街道就已經開始了讓孩子們當家作主的實踐探索。2022年,上清寺街道辦事處聯合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等單位,共同策劃了“小小規劃師”活動,邀請孩子們為臨崖步道煥新出謀劃策。
當時還在上小學的何昱錫踴躍加入,跟隨重慶大學黃瓴社區規劃師團隊前往臨崖步道實地勘測、開展頭腦風暴。“現場找問題、提點子,看著想法變為現實,這種感覺太酷啦!”回想起那段經歷,何昱錫難掩激動。
活動中,孩子們各展所長,有的在步道上用彩色膠帶創作“跳房子”游戲,將川渝文化名片繪成步道裝飾;有的制作圖文并茂的文化標識牌,通過語音形式講述上清寺的歷史故事;有的利用花箱打造微縮景觀,豐富步道游覽體驗……兒童視角的融入,讓步道變得趣味橫生。
“當時,還有孩子指出樓梯旁裸露的水管像潛伏的‘絆馬索’,濕潤的青苔像滑溜溜的地毯,我們也迅速聯系維修師傅、保潔團隊進行了整改。”郭易說,“只要是孩子們提出的可行建議,我們都認真對待并盡力實現。”
“小小規劃師”僅是上清寺街道賦能兒童參與城市治理的起點。近年來,街道通過兒童議事會、線上問卷等多元渠道持續引導小主人們找問題、提意見、議實事。
點滴童聲匯聚,悄然重塑街巷肌理。“臨崖步道昔日斑駁雜亂的崖壁坡地,點綴起還原老重慶民居風貌的清幽小院;重慶市求精中學校的石圍墻被通透的雙層防爆玻璃取代,終于圓了孩子們‘校內望見校外風景’的心愿;向陽街上一個個路樁拔地而起,一改往日人車混行的亂象……”由童言稚語催生的改變,郭易如數家珍,“今后,我們還會在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開辟兒童專屬的壩壩茶天地,為小主人們打造嶄新的議事空間。”
如今,在上清寺街道,“一米高度”早已超越簡單的數字刻度,成為丈量城市文明與溫度的標尺。童聲所及之處,街巷煥然一新,一個更具韌性、更富溫情、更可持續的城市未來也愈加清晰可感。